GAP对茶叶企业化学性危害的控制分析
2013-08-15令狐菲
令狐菲
(1 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 福建东南标准认证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1 概述
福建省是多茶类区,生产区域分布广,全省63个县有生产茶叶,形成了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乌龙茶区,以武夷山岩茶为代表的闽北乌龙茶区,以宁德市为主的闽东绿茶区,以茉莉花茶为依托的茉莉花茶加工区,以及部分的红茶和白茶 。福建省年产茶量居全国第一,年出口茶叶曾达第二,茶园面积居第三,茶叶已成为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作物[1]。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是福建茶叶生产长期存在的一个 “老大难”问题[2]。据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关于福建省2009年第三季度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情况通报》,该次抽查茶叶产品120批次,涉及稀土项目不合格有24个批次,不合格率达20%;2012年第二季度,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抽查福建省企业生产的乌龙茶(铁观音)、红茶、绿茶、花茶等茶叶产品887批次,有10批次样品农药三氯杀螨醇残留超标,占抽样批次数的1.1%。茶叶卫生质量问题(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有害微生物、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等因素)是影响福建茶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当前影响茶叶销售的主要障碍[3]。
良好农业规范简称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是一套主要针对初级农产品生产的操作规范。GAP是以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为核心,以危害分析为基础,关注环境保护、员工健康、安全和福利,包装农产品生产安全的一套规范体系。它通过规范种植/养殖、采收、清洗、包装、贮藏和运输过程管理,鼓励减少农用化学品和药品的使用,实现包装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员工健康安全福利和动物福利等目标。其中ChinaGAP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4],建立了茶叶良好农业规范标准体系。
文中针对引起茶叶安全事故的最主要的因素即化学性危害, 将分析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的化学性危害及来源,并就如何消除或控制这些危害,采取哪些控制措施进行相关的探讨。
2 化学性危害来源及其控制措施分析
化学性危害种类很多,第一种是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如黄曲霉毒素;第二种是有意加入的物质,如食品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第三种是无意或偶然进入食品的物质,如植保产品、清洁剂、消毒剂等。
茶叶企业化学性危害的来源有多种形式,基地环境污染如土壤和水质污染、肥料中的重金属污染、植保产品残留、润滑油、消毒剂及清洁剂等化学品的污染、食品包装材料的污染、人为投毒等,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下面将分析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的化学性危害及来源,并对采用的控制措施进行描述。
2.1 土壤
2.1.1 危害来源
茶园土壤污染可导致严重的茶叶污染、减产,最终影响到茶叶的品质,土壤中的化学危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多的酸性物质,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较少使用有机肥,加上水土流失造成土壤中钙、钾、镁等碱性物质流失,另外雨水也带来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致;二是砷、铅、铬、镉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或化学品超标,如除草剂大量使用、基地曾做为垃圾场、工业用地、军事用地或棉花地;曾使用六六六等。
2.1.2 控制措施
2.1.2.1 风险评估
对茶园土地使用历史进行风险评价,以预测其存在的潜在风险,GB/T20014.2-2008附录A就要求对土地以前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如基地使用历史中应不曾做为垃圾场、工业或军事用地、棉花地等污染源,且在选择基地时应远离这些污染源。
2.1.2.2 栽培管理
通过中耕锄草、清洁田园、合理施肥、少施化肥,这与GAP标准的要求相一致,如GB/T20014.3-2008中第4.4条要求适宜的耕作技术防止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第4.5条款要求肥料的使用应考虑作物的营养需求,且要由专业人员指导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使用等。
2.2 水
2.2.1 危害来源
茶叶企业使用的水有灌溉用水、植保产品及肥料配制用水、加工用水等,基本上为山泉水、雨水或深井水,由于受一些周边污染源污染,可引起的重金属等超标,外界污染源有矿山、养殖场、邻近作物用药引起的喷洒物质漂移等原因引起。
2.2.2 控制措施
GB/T20014.2-2008附录A、GB/T20014.3-2008第4.6.3条款及GB/T20014.12-2008第4.8.7条款等要求对茶园及加工厂用水的水质、适宜性、供应的可靠性等进行评估,每年定期按GB5084-2005及GB5749-2006标准的要求,对农田灌溉用水及加工用水的水质进行分析,判定其是否符合的茶园及加工厂规定要求。
2.3 植保产品
2.3.1 危害来源
植保产品是指用于预防、杀灭或者控制危害茶叶的病、虫、草等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茶叶、昆虫生长、产品防腐或者保鲜的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但均为有害有害物质,容易引起残留,是引发茶叶安全的一个最主要因素,GAP标准给予了高度关注。
2.3.2 控制措施
2.3.2.1 IPM技术
该化学危害存在的原因是采用了化学防治方法,使用了植保产品,为了减少该危害,GAP标准建议采用有害生物综合管理(IPM)技术防治茶园病虫草害,如GB/T20014.3-2008第4.7条款要求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策略,采用方法的优先次序为:监察→预防→干预,首先要对有益生物及有害生物的发生动态及数量消长进行跟踪监察,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做出分析、预警和记录;二是通过合适的农业防治方法,如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良性抗性品种、保护天敌栖息地等方法;三是采取干预手段,主要为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但应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只有当有害生物大面积爆发、流行或其危害超过经济阈值时,才建议应用化学防治,而化学防治在GAP标准中也有详细规定。
2.3.2.2 化学防治
(1)植保产品选择
由具有能力的人员合理选择适用且经国家登记许可的植保产品,不得使用禁用产品,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购买时考虑植保产品法规的更新,并保留购货凭证。
(2)植保产品贮存
做为一种有毒有害物质,其贮存对于茶叶安全也较为重要,如GAP标准要求要由专人保管,配备安全适宜的储存设施,通风照明条件良好,温湿度适宜,不得与其他物料共同存放,包括其他作物所使用的植保产品等物品。
(3)植保产品施用
施用时应考虑抗药性说明,按照标签的说明计算和配制剂量,保证施药机械处于良好状态,施用后进行记录,包括施用地点、日期、人员、施用理由及施用量等内容,剩余药液或清洗废液不得用于已施药过的茶园上,最后茶园也应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要求。
2.3.2.3 药残监控
药物残留监控是实施化学性危害控制的一种重要验证手段,为保证监控措施的有效性,GAP标准要求每年至少提供一次农药残留检测报告或其他第三方残留监控证明,但出具报告或证明的单位应通过国家权威认可机构的认可,检测结果应满足预期消费地最高残留限量(MRL)的要求,如果超过最高残留限量(MRL)要求时,应有补救措施。但产品的农残检测只是“治标”,而规范生产过程的管理才是“治本”,只有从根源抓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产品的质量[5]。
2.4 消毒剂、清洁剂等化学物品
2.4.1 危害来源
消毒剂、清洁剂、润滑油等化学物品是茶叶加工常用物质,如员工日常的洗手、消毒,工器具及设备的清洁、消毒、润滑等,均需使用这些物质,但也是引起茶叶安全的一个潜在因素,必须进行有效管理和使用,这与GAP的要求相一致,如GB/T20014.12-2008中第4.8.4.4、4.8.5.6、4.8.5.7、4.8.5.8、4.8.5.9等条款均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要求。
2.4.2 控制措施
2.4.2.1 采购
首先采购产品为食品级,生产厂家应有相应资质,如生产许可证等,产品应附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主要成分、使用剂量、注意事项以及使用方法等),产品标签应注明产品名称、浓度或含量、厂家名称、地址、有效期以及生产批号(或生产日期) 等。
2.4.2.2 贮存和使用
编制化学物品一览表,单独存放,配备警告标识,标明其名称、规格、有效期等,每件最小单元的包装上应有产品标识,专人保管、领用、配置和使用,使用人员应进行培训,确保其能正确使用,最后应定期更新检查贮存和使用情况。
2.5 食品包装材料
2.5.1 危害来源
包装是茶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其目的也是为了保护茶叶质量、安全和卫生,但其包装物也可能存在原料不合格或滥用增塑剂、稳定剂等添加剂、印刷油墨污染等情况,存在一些不卫生、不安全的隐患,为此,GB/T20014.12-2008第4.8.5.12条款也提出包装材料应清洁。
2.5.2 控制措施
生产厂家应有相应生产许可证等资质,采购产品为食品级,经检测无味、无毒、安全、卫生,符合食品用的卫生标准,如GB9685-2008、GB9687-1988等,包装材料应单独存放,存放地保持清洁卫生。
2.6 人为投毒
2.6.1 危害来源
近年来,非传统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如“毒饺子”、“美汁源中毒案”等,均系人为蓄意破坏行为,是引起食品安全的一大潜在因素。引发人为投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员工的情绪,如相应的健康、安全和福利得不到满足。对此,先进的GAP标准除考虑食品安全方面外,还关注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福利。如GB/T20014.2-2008第4.3条款要求对员工的工作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要求书面的健康、安全和卫生方针等,另外GB/T20014.3-2008第4.8.8条款及GB/T20014.12-2008第4.7.1.4、4.7.1.5及4.8.3等条款也有相应要求。
2.6.2 控制措施
茶叶企业要重视和改善劳资关系,发挥和调动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增加监管措施、防范外来人员对企业的不利行为。一是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如有适宜的居住区、就餐区及配套设施;二是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如茶园管理者与员工定期举行与员工福利有关双向交流会;经常进行与健康、安全有关的培训和指导;定期体检等;三是制定茶叶防护计划,对所有薄弱环节都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有与当地公安和其他相关政府的应急联络信息,制定相应的应急反应程序,并定期进行防护演练[6]。
3 小结
总之,化学性危害是关系茶叶品质和安全的最首要因素,存在形式多样,必须加以控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标准为控制其危害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而如何识别、分析和控制是茶叶企业建立、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的最终目的,最终实现源头控制质量、安全的目的,为市场提供合格的茶叶,也提高茶叶企业的经济效益。
[1]易志刚,杨雯清,吴燕华等.福建茶园茶叶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水平及来源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1):24-29.
[2]杨江帆,李闽榕.中国茶产业研究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郑龙章,张春霞.提高福建茶叶质量对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08-111.
[4]李东山.浅谈茶叶良好农业规范的有害生物综合管理(IPM)[J].现代农业科技,2011(6):200-201.
[5]唐小林,李强.实施GAP 促进我国茶业发展[J].中国茶叶加工,2006(4):10-12.
[6]王利敏.HACCP体系中如何有效导入食品防护计划[J].认证技术,2011(1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