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教师热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013-08-15湖北宜城汪兴梅
湖北宜城 汪兴梅
浙江宁波 刘波
江苏南通 王锦飞
湖北宜城 徐天海
湖北长阳 徐进
安徽亳州 许保明
江苏大丰 仓学斌
【编者按】
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提到天下大同时,一条是“幼有所长”。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我们看到的无论是“不分文理科”还是“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最终目标都是让每一个孩子在公平均衡的教育环境下学有所长。教育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在认真学习《决定》之后,我们需要认真地思考如何将一条条政策性的条款细化到点,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中获益?
全国统考减少科目是文理分科的表现形式
湖北宜城 汪兴梅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首次提出了“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的教育改革新思路。这项举措必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减科”是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的。但在我看来“减科”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减负,它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项庞大而复杂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关键突破口,如果全国统考不减少科目,外语社会化考试的意义就不能彰显,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新政策就无法推行。而高考改革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往上关系着高校生源和专业的配置,往下对基础教育起着导向作用。所以,下好“减科”这盘棋事关全局。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第一层含义是“减少”。高中实行不分文理科和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后,统考减少科目是必然趋势,统考科目只能比现在少,不能比现在多,这是底线。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第二层含义是“探索”。毕竟这是一项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举措,既要慎之又慎,又要敢于破旧立新。如可尝试“2+a+b”的模式,“2”就是语文、数学两门基础性学科必考,然后再由考生在人文性学科中自主选择一科“a”,在理化学科或技能性学科中选择一科“b”,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全面均衡发展。思想政治学科侧重于平常的道德素质综合评价,其他未被考生选择的非统考科目可探索一定的结业考试方式。
考试自主权从老师到学生的移交过程
浙江宁波 刘波
“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可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给师生带来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相当于给学生提供“考试超市”——规定的时间内,多次提供考试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参加相应的考试,并选取最佳成绩作为自己的考试成绩。这样就可以减轻高考对学生的压力,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尝试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如何实现学生报考的社会化,则更为理想。这样,学生的高考成绩就不会再和所在学校捆绑,学校也就不再为升学率所羁绊。如果因此而能真正实现招考分离的话,则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为学校教育的转型升级大开方便之门。
“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也为我们展现了未来教育的美好一面。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能够更好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更方便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贡献。依托信息化手段,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师资培训、教学研讨等,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师徒结对,让边远地区的教师不出校门就能拜名家为师,在名家的指导下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相信信息化的发展,会为更多学校、更多教师的发展插上隐形的翅膀,更好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更好地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被誉为教育的“绿色GDP”
江苏南通 王锦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是《决定》中有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以往的高考录取中,学生的思想素养、德育品行等一直难以进行考量,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纳入,一方面将改变过去单凭学业成绩、一考定终身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同时也为高校招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标准。其实,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从2001年我国开始推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时候已经明确,课改的目的就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反映在教育评价上就是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经过十多年的探索,2013年6月,教育部郑重宣布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将在全国推行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将从原来的重视学业水平转向重视学生品德、身心、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决定》又进一步明确要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与普通高校录取挂起钩来,这与以往的改革可谓一脉相承,是对多年来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当然,综合素质评价推行特别是将其纳入高校多元录取机制,必须要有社会诚信制度体系作保障。同时,此项改革也只有与《决定》中提及的其他一系列改革举措整体推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解决一考定终身的根本是过程公平
湖北宜城 徐天海
看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高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我不由得想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在不少地方尝试过的高中推荐生制度,但终因机制不健全、信息不透明,导致高中向大学推荐的免试大学生中不少都是有“背景”的,最终令这项改革在民意的不满声中“夭折”。
“一考定终身”以及“考试唯分数制”,确实有其弊端,对发挥失常的学生来说不公平,对特长学生也有失公平,鉴于此进行的教育改革,应当说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追求结果的公平,能不能成功,一个重要因素不是只看改革的结果,而是要在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过程的公平与结果的公平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首先要辩证地认识和看待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之间的微妙关系,过程公平是为了追求结果公平,但如果过程不公平,会孕育不公平的结果,也就是说过程公平决定了结果的公平。中央出台这项决定不是贸然的,可以说是基于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的目的考量,是基于对以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验做法的一次总结和前瞻性考量,改革如在弦之箭,势在必行,决心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要在技术细节上落实好,也就是说过程中的细节决定着结果的成败。
教师轮岗要杜绝“人情味”
湖北长阳 徐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提到“教师交流轮岗”,以纲领性文件将这一做法制度化,其初衷是为了促进教师流动,加强校际交流,破解教育均衡难题,同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何杜绝人情味,使轮岗发挥其应有的积极功能,值得深思和慎重。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地方的规章制度,轮岗政策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关。
首先,需要强有力的考核细则作保障。考核细则应该接地气,体察一线教师的民情,站在相应岗位的角度审视是否客观恰当,从本质上做到切实为了教育的发展,要经得起推敲。其次,要成立校级监督委员会,既有领导层的成员,又有正直而敢于直言的普通教师参与其中,还要有学生作为重要补充。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比较公正准确。再次,考核要公开,公开就是要将过程和结果晒在阳光下,考核结果公示中有争议的,应该重新调查和评议,无论教师本人还是家长或者学生都可以提出异议。这样的公示方能凸显客观公允。
优秀教师交流轮岗是为了带动和促进另一方,失职教师的交流轮岗是为了促其反思和成长。无论是何种交流轮岗,都应做到实至名归,以让交流各方相得益彰。
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安徽亳州 许保明
教师轮岗的“人情味”是依附于校际之间的差异而存在的,而校际差距中最明显的就是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别。
众所周知,学生学业评价制度、高校招生制度、课程设置等问题不改变,重点班就会存在,各校迫于国家制度和社会舆论压力会去除重点班的称呼,而励志班、特长班、春蕾班等等行重点班之事的班照样会大行其道。
实际上,每当一项教育改革政策出台之后,反对最坚决、最激烈的恰恰是深受重点班之苦的学校和家长们。因为切身利益,学校、家长会积极地在明面上、背地里抵制、破坏教育新政。如果仅仅只是取消重点校、重点班,由于实质矛盾并没有化解,学校、家长依旧会对新规定不满意,家长会被迫把孩子送进各种校外培训、补习机构,学生课业负担、家长经济负担不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
教育改革是系统工程,教育部门必须深入一线具体了解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对教育有什么新的需求,现在的教育有哪些方面不符合时代要求、需要变革。主管部门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必须从全局出发,真正地全面解决教育问题。
全面解决教育问题的落脚点就是教育均衡
江苏大丰 仓学斌
只有破解择校难题,才能保障城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教育发展共同体,优质校与薄弱校以“结对”形式来缔造。在每一个教育发展共同体内,彻底打破校际界限,实现校长、教师双向的定期或不定期交流,全面促成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教研成果共享,统一教学进度、管理模式、教研要求和考核标准,进而能够提升每所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我们当然坚持学校发展“质量为本”的思想,循序渐进地在同一个学区内实现优质校与薄弱校的适时重组,彻底统一领导班子、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根据人口布局和规划需要,通过改建或扩建,将优质校分校开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区域内,并实现和校本部同等质量的教育教学。
大丰市教育局局长成秋生说:“推行促进教育均衡、破解择校难题的四大步骤,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城乡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也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