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评价式“画圈”
2013-08-15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浮山镇双花小学占航萍
文/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浮山镇双花小学 占航萍
晚上和父亲一边聊天,一边看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仰望星空》。节目上几位嘉宾老师分成正反两方,针对前段时间上海市部分小学纷纷规定老师批改课堂作业时“不能用‘×’,只能用‘O’”这一现象进行辩论。双方辩论得很激烈。父亲看完节目,冒出一句:“现在的一些学校领导,连教育孩子正确应对是非的胆量都没有了,一天到晚闭门造车,还洋洋得意于自己的激励教育!”听完这话,我一阵莞尔,觉得父亲的话值得咀嚼。
不可否认,那些学校的相关规定的初衷是好的,是希望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权威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方式,即使在批改作业中与学生沟通、交流都需要温和一点,目的是要让孩子们“快乐成长”。可是,深化教育改革,仅仅是将“打叉”换成“画圈”这么简单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吗?我认为小学阶段是孩子确立是非观的重要阶段,不能总对孩子进行模糊的评价,否则,时间一久,孩子的是非观就会虚化而无法确立,这对孩子成长中人生观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其实老师用“×”给学生的作业进行判定,对学生是一种刺激,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非分明。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传统评价方式,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无须改变。因为从幼年开始,孩子就得有一个是非观,得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错误还是能改正、能弥补的。提出改“打叉”为“画圈”的人认为,“打叉”会让孩子有心理阴影。那么请大家想想,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肯定远比“打叉”来得更猛烈,到那时孩子又怎样去应对呢?所以我们说一个孩子要想真正成长起来,得经历该经历的酸甜苦辣,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教育的评价方式有很多,如果最终只是把“打叉”改成“画圈”,这样的“改革”无非是应付上级,折腾下级的“原地转圈”。作为教师,作业的批改,也不仅仅体现在“打钩、打叉或画圈”上,要真正落实教改,作业就需要尽早摆脱标准答案题的旧框框,通过布置那些能激发孩子们好奇心、创造力的非标准答案题,去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合作精神和是非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