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教改新拐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政策解读

2013-07-28本刊综合绘图王赈阳

中国西部 2013年33期
关键词:决定分科文理

文/本刊综合 绘图/王赈阳

【编者按】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打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发令枪。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哪些新举措、新亮点?又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本刊记者走访了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倾听他们对《决定》的理解与期待。

11月15日,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发布,各项领域综合改革措施也已浮出水面。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不分文理科”“不设重点”“招考分离”等关键词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这一次,《决定》对准了困扰教育领域的几大“顽症”,明确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战略,或将成为中国教改新拐点。

《决定》原文: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解读】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中学教师范德洲认为,高考中的文理分科,弊端多多。弊端之一在于,高中入学阶段,各科科目全面开课,而到了高二下学期之后,却又再次分班。表面上看,似乎在高一阶段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事实上,对绝大多数学生与学校而言,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会考也沦落为一种“走过场”。若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文理分科更是弊多利少,无论是基于“专业化”发展的考量,还是出于“减负”的美好理想,都不能不说是“一厢情愿”。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无论是文科的还是理科的,都只能算是皮毛,离“专业化”与“高精尖”都是相去甚远。而学生负担的轻重,根本不在于学了哪些科目,而更多的是由高考试卷的份量与难度决定的,考查项目的多少,与学生的学习负担之间,根本就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试一试取消文理分科。当然,在取消文理分科之后,我们更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与学,这里的基础知识,甚至已经等同于常识,而实行多年的文理分科,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文科学生不了解理科的一些常识,而理科学生也对文科的常识一无所知。对于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而言,他们所需要的,原本就不是单纯而又专业的文科知识或理科知识,而是文科与理科的一些基础知识,而这一点,恰恰就是取消文理分科的意义所在。

对于“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这一政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分析,高考科目有可能减少到两三科,甚至只有一科综合考试,类似美国的SAT考试。也就如同《决定》中提到的“不分文理科”,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随着多元录取局面的形成,“全国统一高考”的地位将不再那么重要,这将有望彻底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

《决定》原文: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解读】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教师季勇认为,教育均衡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基础教育阶段,是让人人合格的教育,不是精英选拔的教育、淘汰的教育。学生所上的学校不应该有差异,也不应该有等级。只有这样,才会让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机会,而不是从童年开始,因为所上学校的差异,就给孩子心灵贴上标签。

恩格斯说过,住在皇宫里的人和住在茅屋里的人的想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在教育均衡的问题上,必然是一场利益的博弈。一方面顶层设计者和“平头百姓”对教育公正、公平孜孜以求;另一方面,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对部分人群的利益维护。在教育均衡的问题上,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是城市。教育的不均衡往往是重城镇轻乡村,大量的农村孩子为了享受优质教育,必然要寻求各种途径。首先是购买学区房,政府能够利用学区来推销土地、创造GDP、获取晋升之机,如此就带来了某些政府部门权利寻租的空间。

第二既得利益者是一些名校、教育集团以及相属的教师,他们作为体制的获益者或者是改革的先行者,借助自己特殊的机制,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一旦再次进行利益格局调整,必定会触发他们的利益。教育均衡如果在制度设计和风险防范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乡村教育放在平等乃至优先的地位,很有可能就成为一场“披着交流外衣”的教师调动。对于教育均衡,我们应该形成共识:学生是有智力差异的,这是先天禀赋的,但不等于就有等级,就有是否享受优质教育的区分。我们的既得利益者,不应该鼠目寸光地紧盯着自己的蛋糕,还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决定》原文: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解读】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中国教改最为敏感的地带。“招考分离”提出了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并由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决定》突出“高校自主招生”表明,以后高考招生权将握在学校手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将得以实现。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教师邱磊认为,“招考分离”是教育突围的必由之路。可以说一下跳出了考目设置、设分比重、文理分科等“一考定终身”格局下的“小打小闹”,而是直接从制度设计的层面,为长久难解的谜题找到了突围的方向。既然是“分离”,则意味着“招”和“考”将彻底摆脱目前利益互生、一体两面的困局。“考”,不再为“招”而马首是瞻,开始具有独立性和灵活性,并且让学生可以有多次的选择机会,以一种更开放、多元、积极的姿态来评价和呈现学生的价值;“招”,也绝不拘囿于分数,而是从考生申请、统一性测试、学分认定、自主面试等角度,按“需”取“才”,择“优”量“才”,推“善”举“才”。

邱磊表示,这一分离,厘清了两者的关系:“考”,是教育之手段,意在发展人;“招”是选拔之手段,意在使用人,两者互有增益,也各有职责。当彼此按照独立机制运行,那学校和学生的自主权将大大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也必与目前唯“分”是从的单维生态脱钩。

《决定》原文: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解读】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学博士侯中太认为,教育差距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改革推向深入而逐渐凸显,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校际的教育差距上。搜狐网2005年在教育频道上进行了一次教育满意度问卷调查,将教育差距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调查结果显示:相对于教育腐败、择校等内容,缩小教育差距改革的公众满意度最低。

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教育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失衡,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教育上形成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投入、教育机会、教学条件等方面。其次,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基础公共设施以及公共教育资源等差异正在逐步拉大教育差异。再次,校际教育差距在同一地区逐步凸显,基础教育领域的择校问题是校际间资源配置失衡的重要表现,而城市内的择校问题比农村更显严重。

此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一方面,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交叉关联。区域既可能是省际,也可能是城乡。校际差异可能存在于同一个区域,也可能存在于临近区域,也可能存在于城乡之间。因此,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交叉关联,必须协同改革。另一方面,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次序关联。解决教育差异措施要有一定的次序性。教师质量决定着教育质量,而区域教育差异对于教师最敏感,也最容易导致教师流动。因此,解决教师非合理性流动问题是根本。而城乡教育差异最初导致学生流动,接着导致教师流动,因此,处理城乡教育差异必须紧跟区域均衡教育改革。学生与教师流动,会人为地加大本就存在的校际教育差异。校际差异导致最终教育质量的不均衡,这会成为改革中重要的一环。

《决定》原文: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解读】 成都石室中学初中学校校长何建明认为,近几十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始终没有摆在基础地位。14亿人口的大国教育,仅依靠着微薄的国家投入,我国的民营资本也没有进步到把办教育当作做慈善的程度。在民国时期和晚清的最早一批学校,不是由政府,而是由达官贵人兴办的学校。回顾城市里的百年名校,它的开创者基本都是当时的士绅和达官贵人。而现在,几乎没有太多的民营资本投入到教育之中。

博识教育清华少儿英语项目负责人潘杰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这将更加有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未来,民办教育有望不仅是校内公办教育的补充,它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主体,高质量、多样化、选择性的教育服务将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帮助。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为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决定分科文理
文理生的battle
国务院《决定》:再取消114项职业资格许可
1941年党性《决定》 中对党性有何要求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取消文理分科:听听孩子们怎样说
高中文理分科要不要取消
那朵风干的百合花
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