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关联发展中的文化整合——以青岛市为例

2013-08-15潘娜娜任成金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化整合城乡农村

潘娜娜 任成金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化体系,越是整合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就越有生命力,整合能力越强,反之亦然。所谓城乡文化整合指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通过接触、融化、吸收、调和等方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共同体的过程。它不是乡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简单适应,也不是双方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而是对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知识体系、文化思维方式和文化体制的思维解构活动, 也就是创建一种既适应现代化又具有本市特色的新型文化。[1]

一、城乡文化整合的战略意义

(一)城乡文化整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这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前进方向。我市要建成“文化品位高雅、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的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势必要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而乡村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乡村就像构成生命体的细胞一样,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是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归宿和精神家园,”[2]中国历史发展和现实告诉我们,任何理论的指导和经验的借鉴都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农民占我国人口比重很大,革命和建设都必须考虑这个实际,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有依靠农民、让农民受益才能取得成功,同样,现代化建设也只有让农民真正受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如若没有乡村文化的发展,没有城乡文化整合,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一句空话。而且,乡村文化中传统手工艺、生活风俗和传统建筑是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依托,没有城乡文化整合,也就没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谈不上建设文化强市。

(二)城乡文化整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医治现代工业文明病和大城市病。要医治城市病,无论是借鉴美国模式还是德国模式都离不开城镇,前者突出城市功能的郊区化和卫星城镇的发展,后者强调城市与城镇的均衡发展,城镇的文化性、便利性与创新性与城市的发展同等重要,规模与宜居同等重要,正如著名经济学家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指出的对“大”的追求使人类成为利润和机器的附庸,而以小巧的工作单元、适中的资源取用,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以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基于人与自然统一的中国传统乡村的生存理念和消费方式对于医治城市病有着独特的作用。其次,乡村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发展的文化理念。如果乡村安于现状,驻足不前,满足于老祖宗留下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风味,不在现代基础设施和便利性上下功夫,结果必然是日渐凋零。

(三)城乡文化整合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必取之径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城乡关联发展在实践理念上都被解读为城市代替乡村的消灭乡村文明之路,实际上这是对城镇化的一种误读。从实际出发,要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就要实现城乡两元共生。要实现城乡两元共生,城乡文化整合是必取之径。一方面,城乡的同质性和相似性越来越严重,建筑风格相似,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类同。另一方面,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还出现了一个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模糊地带,使得同城差别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城乡文化整合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必取之径。

二、青岛城乡文化整合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互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2006年)、《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施意见》(2006年)和《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2012年),就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些意见的指导下,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文化整合的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2002年以来,市政府投资26亿多元兴建或改扩建了青岛大剧院、人民会堂、青岛音乐厅、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和市美术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并启动实施了益民书屋3+2工程规划(即建设面向农村农民的“农家书屋”、面向城镇居民的“社区书屋”、面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的“新市民书屋”三种书屋和组织适用图书编辑出版、推进全民阅读两项活动);2005年至2008年,市财政累计投资4.6亿元,改扩建160处街道社区文化中心、449处街道社区图书室、84处镇综合文化站和3600个村文化活动室。2008年,青岛市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2707个。目前,全市44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免费开放,6040个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基本实现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然而,就文化整合力度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青岛城乡关联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破坏乡村文化

城乡关联发展是通过中心城区的辐射来推动郊区和农村的城市化,在实践理念上往往演变为城区规模不断扩展,这样的城乡关联发展实质就是城市化的翻版。在城区规模扩展的过程中,乡村文化遭到破坏。就乡村物态文化而言,古老的城墙、街道、古桥等被千篇一律的居民楼所代替;就乡村行为文化而言,传统的观念习俗和社会约定不断消解,新的文化习惯尚在磨合;就乡村精神文化而言,像茂腔、柳腔等不少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已后继无人,濒临消亡,像一些民间庙会已演化为经贸交易会,像一些闻名遐迩的民间文艺表演失去了原有的品味和魅力。乡村生活城市化本无可厚非,由于城市文化通过自己的强势地位不断向乡村社会灌输自己的文化理念,乡村原有的价值理念和规范伦理已经被破坏,而优秀的城市文化还没有完全为乡村所吸收,致使乡村文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2.城市化冲击原有的乡村认同模式

随着“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大青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青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城区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人们居住形态的变化,原有的乡村认同模式受到了冲击。就外界对乡村的认同而言,乡村不再被认为是人们衣锦还乡的归属地,不再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之地,而被认为是落后与贫穷的代名词。就乡村的自我认同而言,不论是城中村、城市化边缘的乡村还是传统乡村,由于原有的组织形态、传统权威被不加辨别地否认,原有的价值体系逐渐崩溃,导致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

3.城市化引发村民个体失位

在城乡关联发展过程中,青岛市始终面临着如何将乡村原先的传统势力与城市化的意图有效整合起来,以便把乡村纳入工业化体系的问题,而村民也始终面临着身份认同和角色适应的问题。对传统乡村的村民而言,尽管他们通过集中搬迁的方式成为了新社区的居民,但是随着生存空间的转换、生计模式的改变和规则意识的重建,他们感到焦虑和迷茫;对短期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而言,由于熟人和血缘关系在其打工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而他们更倾向于乡土社会的认同,可是乡土文化的沦陷让他们无从确立自我身份,他们常常觉得无所适从;对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农民而言,由于无法与市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往往会削弱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而长期生活在城市里又使得他们成为被村庄遗忘的人,这让他们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二)原因分析

1.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

德占初期德国殖民者按照“华欧分治”的政策将租借地划分为欧人区和华人区,前者为重点发展区域,几乎所有的投资与建设都集中在此,而中国商人和穷苦劳动人民居住的大鲍岛、小鲍岛、台东镇和台西镇等地连基本的功能分区都没有,更谈不上基础设施建设了。换句话说,城乡发展失衡从一开始就存在。到20世纪30年代,市区成了模范都市,而乡间保留着中国传统农村的形式,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据统计,当时农民渔民的人年均收入13元,支出9元,而当时市区内一个学徒工的月工资为8至15元。[3]尽管沈鸿烈就任青岛市市长(1931—1937)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缩小城乡差距的措施,然而由于他任职时间短暂,再加上1937年抗战爆发,致使城乡失衡的状态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偏向城市的户籍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青岛一直贯彻以城市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集中在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及农村发展不足。近几年,青岛市虽然出台了向重点镇倾斜的宏观政策,促进了重点镇的快速发展,但实践中中心城市发展最快,规模不断扩大。

2.公共文化服务失衡使得一些农村陷入文化贫困的境地

自2011年5月青岛市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然而从城乡关联发展的视角来看,公共文化服务失衡仍然存在,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城强村弱”,如市图书馆新馆7万平方米,城市博物馆5万平方米,市群众艺术馆4万平方米,市美术馆3万平方米,演艺大厦3万平方米,市档案馆新馆8万平方米都集中在青岛城区,规划建设的11个区市级市民文化中心项目大部分也都集中在城区,6040个农家书屋相对于313.1万非农业人口而言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与需求错位,如2012年全市放映农村公益电影7万多场,实现了每个行政村平均每月至少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但是这些电影老片多,新片少; 2012年组织青岛市歌舞剧院等9个专业艺术院团深入广大农村和社区为广大群众演出532场次,但是这些演出精致度不够,与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诉求需求不对称。这使得一些农村陷入文化贫困的境地,一些农民思想颓废,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

3.优秀传统文化在杂交文化中的缺位

杂种文化指的是多种文化杂交而形成的文化特征,即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是整体移入,而是选取融合多种文化的片段特征。[4]在文化杂交中,多重的、分裂的、依赖于环境的认同在相当一部分人中流行,认同杂种化了,被看作是由社会实践所不断塑造的流动的和多重的对象。[5]由于青岛历史的特殊性,青岛既试图保持文化的纯粹性和自我特征,又在西方的影响下走向现代化,结果造成了现代与传统、本土文化和外域文化杂陈的特殊形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里,传统的民间文化在从原生态乡土社会向城市环境的迁移过程中,民俗节庆、信仰和道德观念等乡村文化中最稳固的优秀的部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长期缺位,外域文化尤其是西方的节庆、信仰和消费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大众传承与共享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村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中村居民逐渐失去他们对原有语言和文化习惯的执着,个人认同趋于多元化甚至支离破碎。

三、城乡文化整合的路径选择

(一)物质文化整合

物质文化整合要从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入手,合理利用城乡空间,使城乡各具特色、共享现代文明。下一步,要紧紧抓住建设文化强市的机遇,从破除“形式主义”入手,不仅要重质量,看投入了多少资金、修了多少图书馆和活动室,以及有线电视的普及率、网络普及率是多少,图书馆的面积多大、藏书多少、光盘多少等,而且要抓质量和效率,加强监督和日常维护。具体说来,一是建立新的绩效评价标准,将文化基础设施管理纳入评价体系,对管理质量每年评估一次或者几年评估一次;二是明确责任,坚持“谁投资,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对于国家和集体投资的项目,由政府承担管护责任,负责后续投入资金,对于企业投资的项目,由企业与村民自治组织承担管护责任,负责后续投入资金,对于小型的基础设施,可以采取承包、租赁和转让等形式,明确管护责任。同时还要结合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和建筑风格,因地制宜,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对城镇的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使城市和乡村成为充分体现城市意愿和乡村需求的一种共享空间。

(二)资源文化整合

资源文化整合,即利用好城市文化下乡、农村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扩大农村文化消费,吸引城乡居民自觉参与文化整合。一方面,扩大农村文化消费,既要立足农村实际,创作适合农民观赏阅读、为农民所喜闻乐见且能为农民消费得起的文化产品,又要扶持农民成立的文化企业或者文化剧团、文化艺术团、文化经纪人等文化服务团体,带动农村文化通过展演、调演、交流等方式多进城、常进城,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进一步弘扬特色,凸显个性。另一方面,利用农村的山水风光、历史文化遗产(传统的节庆习俗、民间艺术和民间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农业产业化观光园区吸引城市,如通过推出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项目,吸引城里人到乡村旅游和居住,扩大农村文化的影响力,通过搭建“招商引资”、“展示交易”和“成果转化”等服务管理平台,实施品牌战略、创新营销模式,把以单个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转变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家庭企业共同运转经营的产业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城乡文化的互动交融和共建共享。

(三)制度文化整合

如果没有制度文化整合,城乡文化整合就是一句空话。制度文化整合主要包括:第一,户籍制度的改革,户籍制度本身是一种人口登记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被赋予了过多的含义,户籍制度改革就是要把户籍与社会待遇脱钩,逐步降低人口迁移的门槛,使得农村的农民、城市的城中村居民、城市的农民工以及其他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青岛在《十二五社会管理体系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提出逐步减少户口迁移限制,逐步放宽七区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放宽农民工在五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这为青岛户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第二,增加农村教育投入,通过建立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建立市域内城乡间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和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与合作等制度提高义务教育公平满意度;通过改变教育结构,发展多元化教育,增加现代职业技能教育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制度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精神文化整合

精神文化整合是城乡关联发展的最高境界,即使城市市民、农村村民、农民工和其他流动人口在思想价值观念上得到整合和融合,在政治思想的树立、精神的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和素质能力的培训等方面趋于一致,在民俗民风、生活习惯和传统工艺等方面各有特色,最终形成二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门针对农民的课程、举办培训班、进修班提高和跨文化交际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理解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增强他们文化整合的意识;同时,立足农村,设立农村文化博物馆,积极培养农民文艺骨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保持农村文化的特性。另一方面,发挥广播、影视剧、出版社和互联网等媒体传播机构的作用帮助城市市民了解并理解乡村文化,通过政策引导、文化交流和学校教育帮助城市文化吸收乡村重精神重礼仪重道德崇尚天然的精神,弥补城市人际关系淡漠、功利倾向明显的缺陷,克服城市文化的危机。

近年来,城乡文化整合的进程不断加快。然而,城乡文化和谐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分化——重组——整合的螺旋式上升,经历二者在生产方式、制度文化、资源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整合,在寻求双方智慧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引导城乡发展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精神,既注重文化整体性、又兼顾城乡文化差异性和可持续性,使市民、农村村民、农民工和其他流动人口在思想价值观念上得到整合和融合,在政治思想树立、精神塑造、道德修养的熏陶和素质能力的培训等方面趋于一致,在民俗民风、生活习惯和传统工艺等方面各有特色,最终形成二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1]任成金,潘娜娜.城乡文化整合的功能定位与路径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2013,(4):120.

[2]张孝德.不能以终结乡村文明为代价[J].行政管理改革,2012,(9).

[3]屠绍祯.青岛的合作[J].青岛工商季刊,1934,(2).

[4]Nestor Garcia Canclini,“The State of War and the State of Hybridization”,in Paul Gilroy,Lawence Grossberg and Angela McRobbie,eds.,Without Guattantees-In Honor of Stuart Hall,London:Verso,2000,102,99.

[5]何平.西方历史编纂学史[M].商务印书馆,2010.403.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城乡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城乡涌动创业潮
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研究综述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试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文化整合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新组建学院的文化整合与创新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