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建党:对新时期发展党员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2013-08-15顾承卫
□ 顾承卫
新时期的党员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发展速度加快,覆盖面越来越宽,非公企业党员人数快速上升,结构趋于优化。但与此同时,由于党员数量过度庞大,党员流动性增加,非公业主党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以及党员分布不平衡,又产生了诸多问题,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挑战。为此,我们党在发展党员问题上有必要把思维转变到“严控规模、质量建党”的轨道上来。
一、新时期党员数量的惊人发展
来自中央组织部的党内统计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已经有党员8260.2万名,是新中国成立时的17.5倍。2009年全国发展党员206.5万人,2010年全国发展党员307.5万名,2011年全国发展党员233.3万名,已经连续多年每年超过200万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011年底党的基层组织总数发展到402.7万个,比上年增加13.5万个,增长率是3.5%。其中基层党委有18.7万个,总支部有24.2万个,支部有346.3万个。即使每个基层组织平均两年只发展一个党员,一年也会大约新增200万名党员。
此外,党民比例(全党数量与全国人口之比)也呈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民比例由1949的不 到 l%、1956年的1.7%、1960年的 2.6%、1969年的约2.7%、1973 年的 3.2%、1977 年的 3.7% 逐渐提高到1999年的5%。2010年党员数量已经占到总人口的5.86%。1949年10月至1978年的28年多时间里,我国增加了4亿人口、3000万党员;1978年以后21年间,我国增加了3亿人口、3300万党员。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天津三个老直辖市,党民比例更高。到2010年底,上海市的党员总数为175.32万名,为上海解放初期(1950年1月党内统计资料)党员总数的85倍。全市党员占常住人口总数的7.61%,比全国党员占总人口的比例高1.75个百分点;党的基层组织8.61万个,是解放初期的90倍。北京市的党员有180.8万名,占常住人口的9.47%,比全国党员占总人口的比例高3.61个百分点。十六大以来,北京市党员数量共增加了48.6万名,年均新增加近6.1万名,平均每年增长4.6%。全市有党的基层组织8.2万个。天津市的党员数量为102.44万名,也占当年常住人口的8.05%,比全国党员占总人口的比例高2.19个百分点。
2010年4月份,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举办了一次新闻吹风会,超过30个国家的40余名外交官参加了新闻会,其中,英国大使馆的外交官提出了一个被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所长高永中称为“非常好”的问题:“到底谁能进入中国共产党?这一过程如何决定?中国共产党是否会一直增加党员数目?”这几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党认真思考,连外国人都注意到了这方面问题,我们自己还能置若罔闻吗?
二、党员人数并非越多越好
首先,党员越多越难管理。规模如此庞大的党员队伍,必然给教育、管理、监督和发展党员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人多思想复杂,认识难统一;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难确定;流动者相应增多。这就使教育、管理、监督工作难上加难。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党的党员已经达到6000多万,这么大的一支队伍,要管理好不容易。如果放松管理,肯定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1](P1120)现在党员 8000 多万,相当于世界上中等国家人口的数量。规模如此庞大、来自五湖四海的队伍,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党的最高领导必定要在党的建设和队伍管理上耗费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各省市、自治区的党的高层领导干部情况也类似于此。
其次,党员增多,需要不断增设管理机构,消耗大量财力。随着队伍扩大,增设越来越多的组织管理机构,层级渐趋复杂,叠床架屋,编制扩张,占用经费,耗费财政,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党的基层组织400余万个,是新中国成立时的近20倍,必然会有大量的党务工作者。就事实看,与其他国家政党多数采取自筹经费(来自党费或捐赠)情况不同,我国政党运作采取的是科层制,党组织的干部也套用行政级别。机构编制、干部职数与党的组织规模有一定的关系,国家财政为此增加支出是个客观事实。那么,要想节约国家财富,势必不能无视党的管理者数量无止境扩大的趋势。
再次,党员越多并不意味着力量越大。虽然“人多力量大”早已被证明不是一条真理,但仍然有很多党务工作者相信“党员越多力量越大”这个伪命题。最明显的一个反证是前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例子,在他们拥有20万党员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掌握了政权;在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希特勒德国,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在拥有2000万党员时,却出现“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的悲剧。党员队伍只有组织严密、管理科学,党员的党性强、素质出众,党作为整体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才会强大。现代结构论已经深刻阐明,团体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协调、配合才能增强团体效能,如果各个个体向心力不够,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反而会产生“内耗”现象,削弱团队的力量。
最后,党的性质和任务并不鼓励队伍无限制膨胀。西方国家的政党需要通过竞选获得执政地位,因此选票就是生命,党员数量多寡自然有决定性影响。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不存在争取选票的问题,党员数量大无法体现出优势来。党章规定,公民中的优秀分子、先进分子才可以加入共产党。先进分子毕竟是极少数,假如降低要求,一些算不上先进分子的人也成了党员,必然会降低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削弱群众对党员的尊敬和信任。当前,人们普遍感觉到现在党员的威望、感召力与革命战争年代的党员已经不可相提并论了。这与近些年党员队伍急剧扩张、党的先进性建设相对滞后是有一定关系的。
综上所述,党员数量多,就有可能超过“工人阶级先锋队”、“三个代表”所能容纳的数量范围,把一些本来不够党员标准的人和非无产阶级思想带进党内,从而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邓小平同志告诫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2](P380)从经济学角度说,靡费国库,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建设规模适度、精干有力的党是十分必要的。
三、重视党员质量甚于数量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原则
无产阶级政党历来是非常重视党员质量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时,就为保证党员质量规定了严格的条件。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共产主义者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的思想。后来又提出,对于那些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人入党,不能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偏见的任何残余带进来,而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3](PP373-374)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党不断加强、不可控制地向广度扩展,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即新党员比以前入党的人难于消化,为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对新党员的教育,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列宁认为党员队伍是党领导的一支进行战斗的军队,这支队伍的素质关系着党的巩固和战斗力。早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就明确提出:“我们的任务是要保护我们党的巩固性、坚定性和纯洁性。我们应当努力把党员的称号和作用,提高、提高,再提高。”[4](P458)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更加注重提高党员的质量,1919年10月,他在《工人国家和举行征收党员周》中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而注意提高党员质量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5](P51)次年他又强调,我们党是执政党……是加入之后就能掌权的党。我们在这个时期就不得不进行斗争,防止坏分子和旧资本主义的渣滓钻进和混进执政的党内来。
斯大林也极为关注执政党党员的质量。他说:“我们是执政的党,那些不可靠的、同无产阶级思想背道而驰的、企图升官发财的分子往往整批整批地钻进我们党里来,或者竭力设法钻进来,因而把腐化和守旧思想带进党里来,共产党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设法保护党,不让这些分子钻进党里来。”[6](P79)
邓小平依据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不如过去的现实,及时提出要把“合不合乎党员的条件”这个问题提到全党面前。要求共产党员要思想好、党性强、有见解、有本领,不以权谋私,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1989年8月,江泽民《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党员要重视质量,千万不能单纯追求数量,不能搞滥竽充数。滥竽充数的党员放在党内比在党外更危险。如果党员队伍质量很低,数量再大也没有用。”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五年后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充分说明他对党员质量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鲜明态度。
质量同数量相比不能不占首位。无产阶级政党在强调数量的同时,更注重党员的质量。因为党员的质量关系着党组织的生命:一支数量多而质量差的党员队伍难以形成战斗力;即使党员人数少,但战斗力强,也会无坚不摧,无往不胜。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邓小平曾明确指出:“一个人数少但有战斗力的党比一个人数多而缺乏战斗力的党要强得多。”[7](P348)江泽民更明确地指出: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不在于党员的数量,而在于党员的质量。为什么说党员质量同数量相比占据首位呢?
第一,党员的质量决定着党的性质。如果党内有一批党员不合格,是腐败分子,那就必然会影响全党的先锋队性质。第二,党员质量决定着党的形象。如果党员数量多而质量差,就会失去“一个党员一面旗”的作用,就会损害党的整体形象。第三,党员的质量决定着党的战斗力。党的细胞发生病变,党的肌体就不会健康,由党员构成的基层组织就会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局面。第四,党员的质量决定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党员数量多而质量差,容易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会被束之高阁,难以贯彻。第五,党员质量决定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状况。如果党员质量差,或官僚主义严重,盛气凌人,或作威作福欺压百姓,那我们党就会失去民心,而“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政党的力量和作用,特别是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与其说是取决于党员的数量,不如说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取决于他们的坚定和对无产阶级事业的忠诚”。[6](P79)
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受“全民党”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较大,党员标准较低,投机钻营者多;党民比例虽高,但垮得早、快、惨。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其实“全民党”是个错误的概念。政党是部分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团体。从理论上讲,如果在全体国民中,每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意见完全一致,那么根本没有结合政党的必要,相反,如果每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意见都不一致,也没有结合政党的可能。所以政党必须是部分对政治有兴趣,而且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团体。“全民”和“政党”这两个词是联系不到一起的,“全民党”这个提法是不能成立的。
四、党员数量应保持适当比例
在目前的和平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拥有多少党员是合适和恰当的呢?我们认为,党员数量一定要合乎比例,具体说要与三个方面保持科学的比例关系。
1.要与非党员数量保持科学的比例。现在的党民比是1∶17,上海市的党民比是1∶13。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这个比例过大,党员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偏高。当然,数量的扩大不是引起质的改变的主要因素,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追求数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带来质量的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任何领域都有警示意义。到底什么样的比例才是合适的呢?对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也没有一致的看法。有学者建议,“百里挑一”应该说是总量上的最佳比例,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人口中的最佳比例应该为1∶100以下。具体而言,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文教卫生部门的党员比例应以1∶20为佳;一般企业、经营组织应以1∶50为合理,而广大的农村乡镇则应该达到1∶200为宜。[8]
但是这是理想状态,很难实现,我们认为,新时期党员在全国人口中占1/30到1/50的比例是合适的,是可以实现的。革命战争年代我党长期处于非法地位,党员质量较高、数量不够,入党积极分子供不应求。而现在我党是执政党,数量多、质量不佳,入党积极分子供过于求,我党有必要也有条件提高党员标准,实行优中选优,走质量建党之路。为此,我们务必克服发展党员越多功绩越大,把党员数量的增加等同于党员队伍壮大和战斗力增强的老观念。只有牢固树立质量建党思想,才能为控制党员数量提供前提和基础。
2.党员数量应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现在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采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划分方法。因为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是按一定比例分布的,因此每个产业部门中党员的人数也应与本产业部门在产业结构中的就业人口比重基本保持一致,偏多或偏少都是不科学的。那样会造成某一产业的利益代言人偏多或偏少的弊端。像“文革”期间,从军队中产生的党员比例畸重就是不科学的做法。
3.党内成员的年龄结构应保持一定比例。一个政党内部老中青成员比例不同,政党呈现的面貌、行事风格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体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如果老年党员比例偏高,政党在活力方面会有欠缺;如果“娃娃党员”比例偏高,政党在成熟稳重方面则会出现不足。按照老中青来划分年龄结构已经过于简略,我们认为,应当以十岁为一个年龄段,研究和分析不同年龄段党员的心理、行为特征,政治成熟度,政治参与热情,党性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年龄段党员应占的恰当比例,在吸纳新党员时作为参考因素考虑。现在大量党性修养不够、投机入党的“娃娃党员”的加入,已经对党内成员的年龄结构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应停止从高校在校生中大量吸收党员的做法,更应该杜绝高校毕业生突击入党的现象。据报道,某些大学的二级学院共产党员数量达到50%,甚至高达70%。令人们很震惊,也很疑惑。以后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只能接纳极少数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确实过硬,真正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进入党组织。
综合上面三个因素,我们认为现阶段全国有4000万到6000万的党员是比较恰当的。而目前超过8000万党员的规模——且仍在扩大之中——显得偏大,应予以压缩。
五、“严控规模,质量建党”的设想
当前质量建党最有效的途径还在于严把“入口”和疏通“出口”两方面。当然,加强对党员的培训教育也很重要。
1.大幅压缩吸纳新党员的名额,以此确保党员队伍的精干和比例协调。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把入口,这是保持党员质量的前提条件。第一,不能因为党员队伍过于庞大而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这是因为,停止发展党员党就会失去新鲜血液,也会挫伤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同时,关门之后往往容易造成突击发展,把一些不够条件的人拉入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造成新的不纯。第二,党员的标准决不能降低。党员标准是党员素质的决定因素,它的具体内容可以随着任务、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根本原则不能动摇。如果认为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降低党员标准,那就会改变党的先锋队性质。第三,要大力发展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就必须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充实党的队伍,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党的战斗力,这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需要。大力发展知识分子入党,不能把党员标准同生产力标准等同起来。对于那些工作有成就,但不符合党章要求、缺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理想的人不能吸收到党内来。在发展党员问题上,宁要好梨一个也不要烂梨一筐。
当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减少发展学生党员和机关党员,加大在基层一线发展党员的力度,并建立失误追究制度,将参与发展党员工作的单位和责任人列入追究问责的范围,对工作出现失误(如把明显不符合要求者发展进党内)的单位或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
2.要畅开出口,严格净化党员队伍,这是解决党内组织不纯的重要手段。现在庞大的党员队伍,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党的事业的脊梁和骨干,这部分党员是少数;第二种是好的和比较好的,这部分党员占大多数;第三种是一般的,即“党员不像党员”,这占相当一部分;第四种是腐败分子,这部分是少数。由于第三种情况和第四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地降低了党员队伍的质量,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党与其所承担的任务很不相称。因此,完全有必要把第三种和第四种人清除出党的队伍。为此,新时期必须坚决开除、淘汰不符合党章要求的劣质党员,要毫不留情,绝不手软。这些劣质党员是胡锦涛同志所说的“四种危险”的集中代表,是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不切除最终将导致我们党彻底丧失民心。现在,基层许多辨别能力不是很强的群众,把党员等同于干部,把干部等同于贪官,不加区别地谴责痛恨所有党员,这种比较普遍的群众心理充分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现实中还有种情况,即态度消极的党员问题。不少普通党员入党时思想不清晰,随大流或者一时冲动入了党,但是后来发现,党员要承担很多义务,参加组织生活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还要缴纳党费,于是心生悔意。对这种情况要允许他们退党,既不挽留也不报复。只要他们认真工作,也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党章就明确规定党员有退党的自由,支部有劝退的权力和责任。要下大力气消除很多党员和群众中存在的中国共产党只能进不能出的错误印象。
十八大上提出,党的建设主线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高纯洁性的紧迫任务是建立并坚决贯彻执行党员队伍的“自我纯洁机制”。自我纯洁机制,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内建立一种不依靠外力就能够“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及时处分违纪党员”的有效机制。这是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先提出来的。这个机制设计得很好,但要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执行层面,只有强有力地执行,才能显示出它的效力来。
1968年10月《红旗》第四期社论引用毛泽东的话说:“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也要吐故纳新,才能朝气蓬勃。不清除废料,不吸收新鲜血液,党就没有朝气。”意思是,要把党员队伍中一些失去功能作用的细胞或有害的物质,清离肌体,才能保持生命的旺盛。不能一进入党员队伍,只要不犯法不严重违纪,就可以在队伍里呆到死。这种体制应该改变。只重数量,只进不出,最终会导致组织得肥胖症,丧失活力。完全有理由说,这段话为我们在新时期发展党员问题上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李建一,张晓红,张慧欣.宏观调控共产党员数量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机制保障[J].理论界,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