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新寨建设 破解彝区发展瓶颈——对乐山市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的调研
2013-08-15王京星
王京星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 四川 乐山 614000)
一、乐山市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的主要做法
彝家新寨建设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支持推动大小凉山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增强彝区发展能力、提升发展水平和统筹大小凉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抓手。
乐山市“两县一区”包括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 (以下简称彝区),属于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实施范围,其辖区总面积53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 41.9%;人口41.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1.4%,其中贫困人口10.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1%。201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把乐山市“两县一区”纳入全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规划总投资99.6亿元,实施以“彝家新寨”建设为主体,涵盖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10个专题的项目建设。
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先后投入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资金12.7亿元,其中,彝家新寨建设共投入资金5.5亿元,建成彝家新寨84个,新 (改)建住房6518户,比省定目标多实施482户,配套新建小微型水利设施36处、沼气池1373口、垃圾处理池82个、民俗广场14个、商贸场所72个、农家书屋82个,解决了2.2万余名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和5480户群众用电困难问题。
(一)坚持科学规划
彝家新寨建设由县 (区)组织规划,乐山市住建局牵头指导性把关。新寨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的原则,合理确定住房“迁、改、聚、散”。规划将房屋结构、建筑色彩、外观装饰等彝族文化元素和彝族传统建筑风格有机融入村落民居规划之中,坚持一寨一风格、一村一景致,避免格式化。切合彝区实际,充分考虑群众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需求,让群众住得舒适、便利、文明、健康,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
(二)注重统筹推进
新寨新居建设遵循“美观、实用、方便、节俭”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生产生活功能,建设功能分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彝家新居。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全面实施项目村路、水、电、气、房以及民俗活动室、村级活动室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坚持新居建设与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互动,注重彝区农民教育,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增强发展特色产业后劲。坚持“一寨一品”、“一家一园”的发展思路,立足优势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
(三)突出典型示范
在彝家新寨建设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充分尊重群众主体作用,探索实行“三会、三帐、一书”:开好“三会”,即乡干部会、村组长会、村民大会;算好“三帐”,即经济帐、生活帐、发展帐;签好“一书”,即自愿拆迁搬迁承诺书,使新寨建设成为群众自愿、自主、自觉的行为。探索实行“五定”:定政策、定户型、定地点、定布局、定风貌,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抓点带面,确保整体推进。实行“样板示范、典型引路”,把先期试点建设的12个彝家新寨建成示范村、样板点,发挥其引导、示范、激励效应。
二、彝家新寨推进建设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增收门路单一
部分彝区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较重,没有真正充当起彝家新寨“主人翁”的角色,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心理,这都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差,经济活动单一。农户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受自身技能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只能打零工、做散工,收入相对较低,无法依靠自身能力加速发展。部分村领导班子对脱贫致富工作认识不足,“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依赖思想依然存在,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
(二)资金缺口较大
以乐山市峨边县为例,按照规划,2012年该县综合扶贫开发总投资2.56亿元,需县财政配套资金2875.2万元,其中彝家新寨建设总投资1.93亿元,需县财政配套资金1434万元,财政压力较大。当地群众土地少、收入低,多数群众家庭经济困难,自筹资金难度大。随着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纵深推进,越往后面建设的彝家新寨的贫困人口居住越分散,生存环境越差,自然、经济资源相对匮乏,要使这部分人摆脱贫困,成本将比以往更高。
(三)产业支撑不强
现有的彝区龙头企业弱小,带动力十分有限,品牌尚未形成。新建寨区生产环境差,产业发展与新寨建设难以同步推进。有的群众搬迁集中居住后,无蔬菜地、无圈舍,上山种地路程远,生产生活不方便,一些下山农户又回到山上居住。农民经营模式普遍为自产自销,市场风险大,收益没有根本保障。地方财政收入非常有限,除开一般性支出外就很难再配套项目资金,要在项目建设中落实到位县级配套资金相当困难,产业扶贫资金分到每个彝家新寨的额度相当有限,难以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产业支撑作用。
(四)道路设施缺乏
乐山市彝族地区地势险峻、海拔高差大,境内公路建设全是依山沿河而建,急弯、陡坡、临河、临崖等公路危险路段较多,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由于彝区地形和地质结构特色,道路建设成本高于乐山市其他地方,道路建设资金缺口大,导致彝区的除村组集中地外其他地方的道路设施缺乏,严重制约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三、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谋划,为发展“选条好路子”
应当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把“彝家新寨”建设规划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结合,围绕“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的建设目标,突出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健康文明新生活三个主题,防止新寨建设出现城市化、同质化和单一化。在新寨建设的布局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坚持规划引领,根据山区地形地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重点完善村寨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在住房建设规划设计上突出经济美观、安全适用、功能完善和特色鲜明,克服贪大求全,防止出现因建房返贫现象。
(二)夯实基础,让群众“住上好房子”
以家、园、寨为重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实施,集中连片推进彝家新寨建设。结合区域民族文化特色,按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原则,建成优美民居村落。加强基础设施和便民服务能力建设,以交通、饮水、用电等为重点,认真制定彝家新寨基础设施规划,全力抓好通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沼气池建设等基础设施,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配套建设村级活动室、医务室、文化广场、便民超市、垃圾处理池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新型村寨。在彝家新寨建设基础上,实现基础更加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齐全。
(三)促农增收,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以促农增收为核心,依托彝区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一是育龙头。优化“一村一品”、“一乡一片”的布局,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特色品种,多渠道培育壮大农民增收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家庭手工业,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二是强特色。依托彝区生态优势资源,加快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培育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抓培训。优化培训资源,提升农民外出务工素质和技能,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切实增加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把扩大彝区农民工劳务输出量和提高农民工个体素质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增加务工收入总量。四是引资金。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贫困走”的运行模式,有效整合支农、教育、科技、卫生、文化及社会帮扶等资金,加大对“两县一区”彝家新寨的投入力度。通过向上找,加强项目对接,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农民投,通过政府引领、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政策激励等措施,进一步发挥农户主体能动性;部门帮,进一步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领导联村、部门进村、结对到户,帮助农户解决新寨建设和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群众真正脱贫致富。
(四)宣传引导,让群众“养成好习惯”
以综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倡导和养成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一是破旧立新。彝族地区陈旧的观念不改变,彝家新寨建设就总是“被动式”,不仅不适应彝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百姓住房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通过宣传教育,在广大彝族干部群众心中树立加快发展的责任意识、负重拼搏的争先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意识、求真务实的敬业意识。二是示范带动。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比、学、赶、帮、超”、“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等活动,选取一批致富能手、组织骨干、行业领头人,发挥联动效应。三是宣传发动。采取广播电视、村民大会、基层夜话、干部下访等形式,大力宣传综合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动员引导群众用勤劳双手建设美丽新居、创造美好生活。
(五)强化队伍,为新寨“建个好班子”
选好配强领导班子,首先要创新选拔机制,拓宽选拔渠道,把那些政治强、懂经济、有闯劲、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党员选进领导班子。其次是培养锻炼有潜质的年轻党员队伍,动员外出务工的优秀青年回村工作,充分发挥其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要把村级干部培训教育纳入综合扶贫开发规划,举办各类培训班,着力提高村两委班子自身素质;要以“创先争优”、“基层夜话”、“磐石工程”等活动为载体,促进村干部作风转变,拉近干部、群众的感情距离;要对班子和干部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推行村级干部报酬统筹,兑现奖惩,使村干部工作有目标、管理有依据、考核有尺码,有效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