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程: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2013-08-15唐海英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湘南井冈山根据地

唐海英,孙 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教务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的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从“以长沙为中心”的秋收暴动,到最终选择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经苦难与辉煌。苦难在于选择这条道路非常曲折和艰辛,辉煌则在于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井冈山道路,成为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开端。值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他丰功伟绩的同时,也追寻他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历程,他所开创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对于今天坚定走中国并认为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一、“以长沙为中心”发动秋收起义,但理想被现实击碎

1.从“心情苍凉”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毛泽东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实行“清党”和“分共”,举起屠刀,残酷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归于失败。神州大地,到处笼罩着白色恐怖。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1](P1036)1927 年 8 月 1 日凌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在南昌率国民革命军贺龙、叶挺部两万多人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不久,为了审查和纠正党在大革命后期的严重错误,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了秘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在党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它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毛泽东在会上激动发言:“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P47)

恩格斯说过:“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经验中’学习。”[3](P458)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个重要论断,是从大革命失败血的教训中取得的,是从蒋介石那学来的。从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到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在共产党人面前把枪杆子威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共产党走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是国民党所逼,毛泽东后来描述说,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

2.“霹雳一声暴动”,秋收起义的目标直指长沙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湖南,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湖南省委,并筹划秋收起义。8月18日,毛泽东出席在长沙市郊沈家大屋召开的湖南省委会议,为了布置秋收起义,新省委围绕暴动问题、暴动计划、土地问题及暴动后的政权问题等进行了讨论,毛泽东发表了重要意见。

关于暴动问题,中共中央和党内许多同志普遍的看法,认为暴动主要是依靠工农武装,军队只能起次要的作用,否则便是“军事冒险”。毛泽东则明确指出:“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有一两团兵力,这个就可起来,否则终归于失败。 ”[4](P29)他又提起了枪杆子理论:“暴动的发展是要夺取政权。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拥卫或去夺取,这是自欺的话。我们党从前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军事,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实行在枪杆子夺取政权,建设政权。”[4](P29)在暴动的区域问题上,中共中央要求湖南举行“全省暴动”,湖南省委经过反复讨论,认为“以党的精力及经济力量计算,只能制造湘中四围各县的暴动,于是放弃其他几个中心。湘中的中心是长沙”、“缩小范围的暴动计划,泽东持之最坚”。[4](P32)8月19日,中共湖南省委将湖南秋收暴动以长沙为起点的计划,报告中央。8月23日,中共中央即复函说:“你们决定既以长沙为暴动起点的计划,在原则上是对的。”还批评了暴动计划“偏重于军力,其结果只是一种军事冒险”。但仍要求“可以湘南为一发动点”、“长沙为一发动点”、“在宝庆一带,如有可能,亦可作一暴动点”、“湘南湘中的暴动,尽可能地同时发动,免陷一地于孤立”。[5](P24-25)8月下旬,毛泽东出席中共湖南省委会议,讨论中央对湖南暴动的意见,毛泽东仍主张缩小区域,不赞成中央以长沙、衡阳、宝庆三处为中心的暴动计划,决定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暴动。正当此时,在湘赣边界有几支革命的武装,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平江、浏阳等地的农民自卫队,还有一支是准备起义的安源路矿的工人武装。在国民党当局加紧采取镇压措施的情况下,必须迅速决定行动,事情迫在眉睫。8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在长沙召开常委会议,讨论确定湖南秋收暴动的最后计划,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平江、浏阳、醴陵等县和安源发起暴动,进攻长沙,并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作为秋收暴动的领导机构。同时致信中央,答复中央8月23日来信所提出的指责。这次会议后,毛泽东前往安源,开始布置安排发动秋收起义。9月8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出《关于夺回长沙建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分会的命令》,指出“湖南省委决议令各地赶紧动员,限于阳历本月十六日会师长沙,夺取省城,建立中国革命委员会湖南分会,令到即各遵照执行。 ”[5](P35)

随着湖南省委的一声总攻令,9月9日,震惊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刚组建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分三路向长沙会攻:第一路(第二团)进攻萍乡与醴陵,向长沙取包围形势;第二路(第一团)从修水向平江进攻,夺取平江后再向长沙推进;第三路(第三团)由铜鼓向浏阳进攻,发动浏阳农民在四乡暴动,直逼长沙。

毛泽东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词的最后一句“霹雳一声暴动”,写出了起义的雷霆万钧般的威猛之势。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此时的毛泽东亲自率领五千人马的革命队伍,高擎革命红旗,向国民党反动派以及地主豪绅,向长沙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信心满怀,豪情万丈。

3.“向萍乡退却”,也是向湘南退却

由于敌强我弱,秋收起义三路大军立即陷入了被动局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在金坪失利,第二团在浏阳溃败,第三团在东门受挫。队伍刚出师,却遭受重创,“军威因是不振”,“竟至溃不成军”。

长沙明显打不成了,若要硬攻,可能会全军覆灭。毛泽东根据起义军迭遭失利的情况,审时度势,果断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军事计划,同时派人送信到长沙,向湖南省委报告情况,建议省委立即停止毫无胜利的省城暴动。9月19日夜,前委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了会议,师长余洒度坚决主张 “取浏阳直攻长沙”,毛泽东则坚决主张向山区和农村转移。两人针锋相对,关键时刻,在总指挥卢德铭的支持下,做出了“向萍乡退却”的正确决定。这是毛泽东从进攻大城市向农村进军的新起点。

“向萍乡退却”,但退到哪里?有个传统的说法,“向井冈山进军”,到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了。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不准确、不符合事实的。虽然毛泽东此时对井冈山已有所耳闻,但并没有向井冈山进军的确切概念,关于这点,熊寿祺、何长工、赖毅等人都有回忆记载。张宗逊也回忆说:“部队在文家市休息了一天,便开始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目的是与南昌起义的部队靠拢,相互呼应”,[6](P146)“向萍乡退却”,往南昌起义部队靠,直接也是向湘南退却,苏先俊和余洒度的报告,可资旁证。原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团长苏先俊(后叛变)于1927年9月27日(据考证,应为阳历10月12日)作了“关于浏阳、平江、岳阳作战经过报告书”,报告中说:“一、三团败后,入驻浏阳之安源部队乃孤立无援,四处受敌,17日为敌袭击,竟至溃不成军。是日前敌委员会决议退回湘南。”[4](P21)原工农革命军师长余洒度(后叛变)于1927年10月19日在《警卫团及平浏自卫军合并原委参加此次两湖战役报告书》中,报告说:“19日抵文家乡,距浏阳城90里,度仍主张取浏阳直攻长沙(当时取浏阳有把握),后以前敌委员会决议,以保存实力,应退萍乡,次日部队即向萍乡退却。”[4](P44)报告还说:“军至湘南酃县与桂东交界之处,度即被派赴湘、鄂来作报告,并请示机宜。据报载有余、毛共匪扰茶陵、攸县,大概即在该数县活动,紧急时必退桂东汝城(桂阳)等县。 ”[4](P45)苏先俊和余洒度两人的报告都是仅隔一个月,当为真实情况。可见退却萍乡的目的乃是退往湘南。但为什么毛泽东没有提及去井冈山建立根据地?这要从《湘南运动大纲》说起了。

二、“以湘南为中心”实行暴动,早已设想却不得不放弃

1.毛泽东拟定《湘南运动大纲》,打算“以汝城为中心”

面对国民党的疯狂屠杀,共产党将实行武装暴动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总方针是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武装起义以南昌起义为主导,湘粤鄂赣四省农民的秋收起义相配合。

留在武汉指导湖南省委工作的毛泽东,受中央委托研究湖南军事形势和农民运动状况,筹划秋收起义。毛泽东最初把发动起义的重点放在湘南。1927年8月初,毛泽东拟订了《湘南运动大纲》,他在大纲中提出:“湘南特别运动以汝城县为中心,由此中心进而占领桂东、宜章、郴州等四五县,成一政治形势,组织一政府模样的革命指挥机关,实行土地革命。”[5](P19)他还要求组建一个师的兵力,这样就有占领五个县以上的把握。那时,澎湃领导的广东农民武装约有千人驻在湘粤边境的汝城县,正在南下的南昌起义军有可能调出一部分兵力开赴汝城支援,浏阳、平江一带的农民武装也可以向这一带集中。

毛泽东制定的几个计划,经常委通过后转发湖南省委。8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大纲规定:“准备于不久时期内在湘南计划一湘南政府,建设革命政权及一切革命团体。”[5](P16)同时任命毛泽东为湘南特委书记。中央的这个大纲关于湖南秋收暴动的部署,是依照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湘南运动大纲》的意见。8月5日,中共中央致信湖南省委说,“关于湖南秋收暴动,曾有大纲寄你,谅已收到。现在南昌政变,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动土地革命(中央另有通告),与湘粤鄂赣四省的秋收暴动,其意义又是一贯的。因此,南昌政变给了四省暴动以有力的帮助。在此时四省即应给南昌政变以有力的响应。这一响应,一方面即是开始秋收暴动,把南昌政变与秋收暴动汇合起来一致向前发展,则土地革命的胜利是有大大的希望的”。[5](P17)当时中央要求湖南的秋收暴动重点是在湘南,举行湘南暴动在战略上,更有利于南昌起义部队重占广东,在这点上毛泽东的设想是与中央一致的。8月9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会上夏曦主张湖南组织一个师的军队尾随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毛泽东批评了他的主张,指出:“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当前处在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7](P209)他还强调说:“前不久我起草经常委通过的一个计划,要在湘南形成一个师的武装,占据五六个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7](P209)但毛泽东从武汉回到湖南后,在许多问题上与中央的意见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由最初的举行湘南暴动变成了极力主张攻打长沙。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信息不畅,难以研究进行湘南暴动。“原定于作为起义中心区域的湘南的局势发生了变化,由于唐生智部队南下,湘南同长沙事实上已被隔绝”,[8](P145)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只好研究“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暴动了。

二是中央的计划过于理想化,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中央要求湘粤鄂赣四省暴动支持南昌起义,要求湖南举行“全省暴动”,且要求“湘南湘中的暴动,尽可能地同时发动,免陷一地于孤立。”但中央犯了几个大的错误:第一,仅仅依靠工农武装,不重视军队作用;第二,全省暴动,分散了武装力量。毛泽东持反对意见,认为既然要搞武装反抗,必定要有军队的支持,要成功举行暴动,必然要集中力量,而不是“全省暴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此旗帜鲜明地又切合实际地提出与中央不同的意见,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的过人胆识和求实精神。后来秋收起义失败,反而证明了中央方针的错误,毛泽东判断的正确。

三是毛泽东与中央的要求不一致,双方不断写信要求和答复,但秋收起义的行动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紧迫的形势不许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之间的争论发展下去。在时局危急的情况下,必须迅速举行暴动。于是,重视军事力量的毛泽东立即拉起湘赣边界几支革命队伍,选择走上独立武装斗争的革命之路。

2.一步步靠近井冈山,一步步走近湘南

“向萍乡退却”,当进到萍乡上栗时,得知县城有国民党的重兵,不能通过,便改道芦溪,向莲花方向前进,结果在芦溪遭敌袭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接着进入莲花县境,攻克莲花县城,得悉江西省委提供的可靠信息,决定引兵井冈。随后到达永新的三湾村,毛泽东在这里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后继续向井冈山方向行军,来到宁冈县,在得到井冈山地方武装袁文才的帮助下,工农革命军驻扎在井冈山北麓的宁冈茅坪,建立了茅坪医院和后方留守处。

从行军路线来看,工农革命军行军路线几乎是直线而行。毛泽东率队一路走来,一步步靠近井冈山,其实离湘南也越来越近。工农革命军刚在茅坪落下脚来,接着一路向南,沿着湘赣边界各县开始游击,游击的目的有二:一是解决部队给养和扩大政治影响,二是打听和寻找南昌起义余部的下落。在酃县十都,毛泽东派出何长工,与湖南省委和湘南特委取得联络,汇报秋收起义部队的情况,同时要他与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取得联络,何长工一路辗转,于1928年1月完成了任务,回到了井冈山。

从十都继续往南走,到达酃县水口,水口已靠近桂东县,再往南就是汝城。当部队在酃县水口开展群众工作时,获悉茶陵敌军已向水口扑来,毛泽东决定,工农革命军一营插向茶陵,迫敌回救,他亲自率领团部、三营和特务连向东折入遂川县境,继续游击,发动群众。但毛泽东率部队到达遂川西部的大汾镇,却遭受了一次劫难,遂川反动武装头目、靖卫团团总萧家壁带领三四百团丁向革命军突然袭击,部队被打散,毛泽东收集人马向井冈山转移。但在大汾战斗中的三营不知去向,三营去哪里了?对这件事,有党史专家认为:“大汾遭劫后,第三营不是走错道,而是有意识地寻找南昌起义部队。”[9](P47)三营在张子清、伍中豪的带领下,在11月中旬找到了朱德、陈毅部队,并且参加了上堡整训,后朱德与国民党范石生合作时,三营还得到了补充,于1927年12月底返回了井冈山。

3.湘南割据难形成,放弃“以湘南为中心”的打算

为什么毛泽东不继续南下,往桂东和汝城走,举行湘南暴动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秋收起义失利,军力大减,已无实力实现湘南暴动的目标。秋收起义的部队最初有5000余人,但敌强我弱,部队一打就散,到文家市锐减为2000余人,芦溪一战后,已不足1000人,三湾改编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人数已不足800人。按照毛泽东《湘南暴动大纲》中的设想是组建一个师的兵力才能占据五个县以上,而此时只有两个营的主力,想要完成湘南暴动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是毛泽东对桂东、汝城的情况不明,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部队刚刚恢复了一点元气,军事行动必须慎之又慎。

三是既然已到达井冈山,已经找了个歇脚的地方,可先在井冈山周围盘旋打游击,筹些款子,熟悉周围环境,伺机探听南昌起义进入广东的情况。所以他先派何长工、后派张子清去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情况。没过多久,张子清、何长工先后返回,带回了南昌起义部队的情况。原来南昌起义后,部队南下广东,本欲重占广东,再次北伐,结果主力在潮汕失利。余部在朱德、陈毅带领下从广东转战来到了汝城、资兴一带,为了让1000余人的部队生存下去,在汝城朱德与国民党范石生部合作,但朱范合作的消息很快被敌知晓,朱德只能脱离范部,另寻他路。张子清和何长工带回来的信息表明,国民党在汝城有重兵把守,要实行湘南暴动建立根据地,已不现实。

事实上,朱德后来是首选宜章起义,胜利后,开始实行湘南总暴动,但因为声势太猛,湘粤军阀联合起来,组织了9个师的兵力,对湘南革命力量南北夹击,加之此时湘南特委盲目执行中央的“焦土政策”,结果湘南总暴动归于失败,朱德、陈毅不得不率队向井冈山根据地转移。

以上原因,特别是第一个原因,导致毛泽东决定放弃湘南割据,而选择井冈山作为割据之地。但毛泽东选择了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这又得从一次偶然事件说起。

三、“以宁冈为中心”创建根据地,反复比较下的正确选择

毛泽东率领革命军攻克了莲花县城时,接到了江西省委派宋任穷送来的指示信。得知罗霄山脉中段的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毛泽东接到信后,立即转兵向井冈山靠拢,一则是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必须要执行党的意图。二则当时部队疲惫不堪,军心涣散,应该继续找个地方安顿下来,休养生息,而宋任穷带来的这封信很及时。有了这个信息,就不愁找不到落脚点了,井冈山逐渐进入了毛泽东的视野。

到了井冈山后,毛泽东发现,处于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正是理想的割据之地。附近几个县都建立了党组织和农民自卫军,群众基础较好;山下的茅坪、山上的茨坪、大小五井等地有水田和村庄,周围各县可供部队筹措给养;离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较远,交通不便,加之处于湘赣两省军阀之间,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因此,毛泽东决定在这里为建立政权而奋斗。

毛泽东开始抓地方党组织建设,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暴动、实行分田斗争,发展群众武装,推翻反动政权。经过艰难的创造与割据,先后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红色政权。三县红色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已初具规模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业已形成。而在反复比较中,毛泽东更加坚信了这个选择。

正当革命形势如火如荼时,1928年3月上旬,湘南特委派人来到宁冈,指责毛泽东没有执行中央的政策,还给毛泽东以“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指示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离开湘赣边界,前往湘南,策应湘南起义。毛泽东被迫带领队伍离开井冈山,挺进湘南,结果部队刚出征湘南,国民党反动派乘虚而入,敌人反攻倒算,边界被敌占领一个多月,史称“三月失败”。1928年4月下旬,朱毛胜利会师,成立了红四军,在边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这年5、6月份,红军取得了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战斗的重大胜利,击破赣敌多次“进剿”,地域不断扩大,井冈山根据地达到全盛时期。

但正当朱毛红军实施“推进战略”时,湖南省委不察当时的情势,派员强行将红四军主力拉往湘南,结果湘南没打下,军力损失不小,且部队刚一离开,边界再次被敌占领,宁冈更是承受了空前的灾难,敌人在边界又烧又杀,惨不忍睹,史称“八月失败”。实践证明,一旦离开根据地,执行上级的盲动政策,革命必然遭受挫折;一旦以宁冈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为依托,实行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革命必然胜利。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10](P79)他分析了有利的条件:“中段的长处:(1)有经营了一年多的群众基础。(2)党的组织有相当的基础。(3)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富有斗争经验的地方武装,这是十分难得的;这个地方武装的力量,加上红军第四军的力量,是任凭什么敌人也不能消灭的。(4)有很好的军事根据地——井冈山,地方武装的根据地则各县都有。(5)影响两省,且能影响两省的下游,比较湘南赣南等处只影响一省,且在一省的上游和僻地者,政治意义大不相同。 ”[10](P79)

因此,“以宁冈为中心”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已经十分清楚明白了,但这个过程却有些艰难,因为它是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斗争才形成这个割据形势。

四、结论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开始拿起枪杆子,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中央有攻打大城市计划,他就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攻打长沙;中央要求举行湘南暴动,他虽没有立即遵照执行,但将秋收失败的队伍向湘南退却,仍然部分地执行了中央的路线。

行路难,寻路更难。上了井冈山的毛泽东,恰恰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但当时的中共中央并不理会,反而给了毛泽东极大的处分,撤销了他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毛泽东是在八七会议中增补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刚刚进入中央的核心层就被撤职,说明了我们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选择之艰难,中国领袖成长之艰难。

为什么毛泽东能最终找到中国革命的出路?原因在于他的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毛泽东一路走一路寻,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但他终于摸过河来。毛泽东认识脚下大地的特点,熟悉中国的国情,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因此在武装割据的中国农村,他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90多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才走出来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给今天共产党人的昭示就是:始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照搬照套别人的经验,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册[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第一册[Z],1986.

[6]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9]黄仲芳,孙伟.湘南起义若干问题再研究[J].福建党史月刊,2011,(2).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湘南井冈山根据地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窗台上的妈妈
湘南学联绽放永不凋谢的初心之花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谢湘南的诗
井冈山上唱井冈
奔袭嘉蓝临——忆湘南剿匪战役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