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利主义对代际正义的支持及其限度

2013-08-15李学勇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密尔当代人量值

李学勇

(西南交通大学 峨眉校区人文社科系 四川 峨眉 614202)

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工业被誉为推动人类发展的三驾马车而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正是在这三驾马车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人类欢欣并陶醉在自己的发展成果之中。但与此同时,环境恶化、资源耗竭、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水域污染、核废料威胁等现代性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现代性问题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置于触目惊心的危险境地,促使大家不得不对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中大家意识到:传统的发展基本上奉行的是“本代中心”的原则,很少考虑后代发展的条件和利益,甚至是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的,“如果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发展一种与后代休戚与共的感觉,并准备拿自己的利益去换取后代的利益。如果每一代只顾追求自己最大的享受,那么人类几乎注定要完蛋。”于是引发了大家关于跨越时间维度,谋求不同世代间公平正义的探讨。

但是,代际间是否存在正义?代际正义是什么样的正义?如何实现代际正义?是代际正义所必须面对的三个基本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又是后两个问题的前提和基石,因为如若代际正义并不存在,那么代际正义就是一个伪命题,所有关于代际正义再精深的探讨都将变得毫无意义。然而对这一问题的论证却是一件十分艰难而又棘手的事情,因为要超越传统的正义观,将“共时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讨延伸和拓展到“历时性”的代与代之间,首先在理论上会使各种传统的正义思想受到“即使不是不可忍受也是很严厉的考验。”其次在现实上又将面对“并不在场的后代人并非现实的主体”的责难。于是,很多思想家们想到了从大家所熟知的传统经典理论中寻求支持,以期完成代际正义的艰难求证。其中功利主义,就是他们所找寻的诸多理论支撑中的一个。

一、功利主义及其思想内核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思想体系在西方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古希腊。但是作为一种系统的伦理学学说,则是在18世纪末期,由英国著名的道德学家和法学家杰里米·边沁首创,后来由密尔进一步修正、丰富和发展,并确立了功利主义在整个伦理学上的地位。功利主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思想基本点:

趋乐避苦是人的天然本性,快乐和幸福是一切行为的主宰。功利主义认为“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位公主——快乐和幸福的主宰之下。只有他才能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要做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凡我们的所行、所言、所思,无不由其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力图挣脱被支配地位的每项努力,都只会昭示和肯定这一点。一个人口头上可以声称绝不受其支配,但实际上他照旧每时每刻对其俯首称臣。”因此一个行为正当与否,是要看该行为的结果是否能给行为相关者带来快乐和幸福。

可采用数量方法对痛苦和快乐加以计算,从而在价值大小的比较中,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用数量方法来计算苦乐,是边沁了不起的开创。边沁提出计算苦乐的因子有七个:(1)强度,即行为带来快乐的强烈程度;(2)持续性,持续时间的长短;(3)确定性,即是确实的还是虚假的;(4)远近性,即是眼前的还是遥远的;(4)繁殖性,即能否派生出其他快感;(6)纯洁性,即行为带来的快乐同带来的痛苦比较,能否占绝对优势;(7)广延性,即行为能否不仅为自己带来快乐,也为大多数别人带来快乐。通过计算,人们可以发现每项行为苦乐价值的大小,从而追求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有最近感受、具有繁殖性、纯洁度高和广延性强的快乐。密尔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他指出快乐不仅有量的区别,还有质的不同,所以“一个不满足的人比一个满足的猪好;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子好”。

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功利主义的基本原则。功利主义,根据人趋乐避苦的天性和对苦乐的计算,确立了功利和功利的原则。所谓功利原则是这样的原则“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而功利则是指“任何客体的这么一种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左右这些再次含义相同),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祸害或不幸 (这些含义也相同);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功利原则的内涵中包含有个人幸福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边沁在《政府片论》中将功利主义原则更简洁地表达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

二、功利主义对代际正义的理论支持

功利主义所倡导和要求遵循的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基本原则对代际正义有一定的证明作用。

首先,在功利主义的幸福计算标准中广延性是其中的一个因子。也就是说,越具有广延性的幸福其幸福量值越大。因此,根据这一标准和要求,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不仅要为自己带来快乐,还要为大多数别人带来快乐,而且是给别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是越多越好。由于人类社会是作为一个世代延续的状态存在和发展的,所以从人类整体的视角来看,这个大多数人不仅包含处于同一时空之下的当代人而且还包含未来的后代人,也就是说我们幸福的计算和追求中不仅包含了当代人而且还包含了后代人。这就将谋求幸福的功利行为,从当代人延伸和拓展到了未来的后代人。

其次,根据功利主义幸福计算的“持续性”标准,持续时间越长的幸福,其幸福量值也越大。然而“一个人所生活的时代本身显然不能影响他的幸福量值”,因为人的生命周期总是有限的,从“持续性”的角度,一个人在生命周期内所能谋求的幸福量值也是有限的。如果要获取和谋求更大量值的幸福,只有将幸福的持久时间从本代人身上拓展到未来的后代人。

再次,功利主义认为“如果利益有关者是一般共同体,那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而共同体的幸福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利益之总和”。按照这一标准,当代人作为共同体的幸福量值是当代每个人的幸福量的累加,后代人的幸福量值是后代人的每个个体的幸福量的累加。由于现在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后代人作为一个整体在数量上的优势是一个可以预期的现实。因此,只要人类社会不会很快灭绝,作为一个总体的后代人的幸福应该是超过当代人幸福的总和的。进而,根据追求最大幸福量值的功利主义取向,当代人应该促进后代人善的实现而不是损害后代人的善或利益。也就是说,在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关系处理上,能否促进后代人的利益是正当与否的判断标准。从而衍生出了,当代人负有对后代人利益的实现,幸福的追求的道德上的责任或者义务。

三、功利主义对代际正义的支持限度

虽然功利主义对代际正义存在的合理性有一定的证明作用,但是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

将功利主义运用到代际正义的证明上存在一种理论内部的矛盾。功利主义幸福量计算中的持续性因子是证明代际正义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因为要追求最大量值的幸福,所以要将幸福的持久时间从本代扩展到未来的后代人。但是,在功利主义的幸福量值的计算中还有一个“远近性”因子,也就是说同样的幸福时间越近的幸福量值就越大。如果将当代人的幸福与后代人的相比较,当代人的幸福毫无疑问是眼前的最近的幸福,而后代人的幸福则是遥远的幸福,那么根据“远近性”的要求,当本代利益和后代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应该选择有利于当代人的眼前的幸福而不是遥远的后代人的幸福。于是,一个悖论发生了。面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功利主义的“持续性”要求我们选择后代人的利益,而“远近性”则要求我们选择当代人的利益。这种悖论的发生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功利主义理论内部存在着的矛盾。

功利主义基本原则在对代际正义的证明中存在缺陷。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基本原则是论证代际正义合理性的最重要的工具。但是这一工具在具体的论证中有明显的缺陷。从表面上看,因为后代人在总体数量上的优势,作为总量计算的后代人的幸福量值肯定要大于当代人的幸福量值,所以基于幸福总量的比较,选择将后代人的幸福和利益作为功利取向似乎也是合理的。但是只要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首先,这一幸福量值的计算中,只考虑了幸福的数量而忽略幸福的质量。而幸福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没有质量的幸福不可能是真正的幸福,就像功利主义自己的代表人密尔所强调的一样“几乎没有人会因为能够享受所有的畜类快乐而愿意变为低等动物;没有哪个有才智的人愿意成为傻瓜;没有哪个有教养的人愿意成为无耻之徒;没有哪个有感情和良知的人愿意变得自私和卑贱。纵然他们确信一个傻瓜、蠢才、恶棍对自己的命运更加满意,他们也不会用自己的命运同前面那些人的命运教化。”所以,单以数量作为标准的幸福总量的比较中得出当代人应该关心和爱护后代人,在论证是有缺陷的。其次,在当代人的后代人幸福总量的计算中,是将个体的利益和幸福的简单叠加。这样的叠加是否合理,非常值得推敲。诚然,共同体的利益与个体利益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发现并承认这一联系是功利主义的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个体利益与共同体利益并非完全一致,有时甚至存在矛盾和冲突,而且共同体内部每个个体的利益也并不一致,因此,将共同体的利益视为个体利益之和是不科学的。再次,在当代人和后代人幸福总量的计算中,抽取了客观存在着的时间维度,也就是说在总量计算和比较中是以当代人的幸福作为参照和标准的。但是,事实上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化,幸福标准和内涵都在发生着变化,将当代人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强加给未来时代的后代人,这是否体现了代际之间的正义和善,非常值得思考。

按照功利主义的论证思路,可能走向以牺牲当代人的利益来换取后代人幸福的极端。功利主义思想中蕴含了自我牺牲来换取更大幸福的推崇。密尔认为:“尽管只是在世界的安排还不够完美的状态下,人们才会通过牺牲自己来服务他人,然而只要世界还处在不完美的状态中,我完全承认准备作出这样的牺牲是能够在人身上发现的最大的德行。”密尔同时指出:“自我牺牲一定是出于一些目的;牺牲自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谋取最大的幸福。按照这一逻辑,当代人的利益和幸福与后代人的幸福利益作比较,后代人的幸福是大的。因此,为了谋取后代人的利益和幸福这一更大的幸福,作出任何的牺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还是当代人最大德行的体现。但是我们试想一下,当代人的幸福尚不能保证,基于代际延续性,后代的幸福如何能实现?以牺牲当代应该享有的利益来换取后代人的利益,又是否体现了代际间的正义呢?

[1][美]梅萨罗维克.人类处于转折点[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英]边沁著,时殷弘译.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英]边沁·政府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美]约翰·密尔著,唐钱译.功利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6][美]亨利·西季威克著,廖申白译.伦理学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美]约翰·密尔著,刘富胜译.功利主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密尔当代人量值
多元向量值区域和加权风险值
2021年中国进口石材量值明细表
基于QAR数据的碳当量值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
栀子标准汤剂的量值传递规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同情地看待密尔对功利原则的证明
同情地看待密尔对功利原则的证明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