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视在反腐报道中“他者”形象的探究
2013-08-15冉冉
冉 冉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 重庆 北碚 400715)
反腐倡廉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八大后,廉政建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且具有紧迫感的问题。在党中央的重视和号召下,全民戮力反腐。尤其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网络反腐形成了一个高潮。网络反腐低风险、低成本的运行方式受到了民众的热捧,如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的不雅视频被网友曝光、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原巡视员段一中与另一名女子的床照被网友披露等,网络反腐异常活跃。与网络反腐对应的是,电视反腐的跟进要缓慢得多,陷入了一种从属的地位。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在反腐报道中要充当主要“传声筒”之一的角色,履行好社会协调的功能。
一、电视在反腐报道中“他者”形象的表现
所谓他者,就是一个与主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参照。“他者”即一个独立主体对另一个独立主体的客体化、意向性建构。这一定义可以包括一切他者,他者与自我一样都是独立的,各自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他者是建构出来的。电视的他者地位,是相对于网络在反腐的主体地位而言的。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其反腐的异常活跃度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传统反腐模式的不信任。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在反腐报道中的他者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电视反腐报道被遮盖或掩饰
在我国,媒体实行事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双重运作模式。我国的电视媒体承担着党政喉舌的功能,拥有主导新闻的政治优先权。三级审片制度使电视新闻把关体系完备且严格。这一方面有利于电视新闻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又使某些重大消息的传播受到限制。出于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稳定因素的考虑,涉及党政形象的反腐新闻会慎重播报。例如在《赖昌星在加拿大的“难民”身份追踪》的报道过程中,凤凰卫视中文台在节目开始不久就插入广告企图遮盖新闻,遮盖的内容包括“赖昌星一案涉及了不少官员”等内容。凤凰卫视中文台政策环境相对宽松尚且如此,大陆电视台反腐报道可见一斑。
尽管对负面报道的限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一旦受众从其他渠道获取了这类消息,就会对媒体的“缄口”产生质疑,久而久之信任危机就会产生。电视媒体对反腐报道的不同程度的掩盖或某种倾向性,使得电视媒体无法取得大众的完全信任而成为反腐舆论的主导。
(二)电视反腐报道跟进的落后与亦步亦趋
在2012年的反腐大案中,很多都是被网络曝光的。从“表哥”到“房叔”,从雷政富到孙德江,因网络曝光落马的官员不少。在网络媒体揭露这些消息后,电视媒体才开始重复报道这些新闻。例如在央视的反腐报道中,“央视盘点网络反腐落马四官员”,“‘雷书记’反腐语录‘红遍网络’”,“王教授谈‘微博反腐’”,电视报道中提到的报道要么就是反映网络反腐很火,要么就是重复网络已经揭示的事实。某些重大的反腐报道电视失去了第一手报道的资格。在这种形势下,电视报道的反腐新闻已经不再像网络所爆出的那样吸引目光或引起重视。
(三)新闻报道之外其他电视反腐倡廉形式的缺陷
除了反腐新闻外,电视反腐的形式还包括反腐电视剧、反腐公益广告、反腐电视节目等。前段时间就有自称“反腐英雄”敲诈勒索温州市国土局局长的邵某,因为看了反腐电视节目受到启发,产生作案动机。有新闻评论说:“‘反腐电视节目’不仅容易对普通百姓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其他公仆产生不良诱导。”曾经掀起反腐高潮的电视剧也出现了“异化”。因为和政策紧密相连,反腐电视剧失去了自由辩论的空间,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公共空间反而缩小了。另一方面,反腐电视剧究竟是教育观众还是误导观众还备受争论。反腐公益广告也存在不成熟的问题。2007年的广告“你是贪官女儿不跟你玩”为内容的反腐公益广告在苏州电视台黄金时间段频繁播出,震惊了大众:贪官之女何罪之有?反腐公益广告还存在着主题不鲜明、节奏缓和达不到警醒效果等问题。
电视反腐新闻及其他形式的反腐缺陷使得受众对电视反腐的看法形成了惯性思维:反腐效果是有的,但到底是宣传还是真正反腐?观众的不完全信任使得电视反腐难以像网络反腐那样形成一个集中的高峰。
二、电视在反腐报道中“他者”形象的原因分析
电视反腐作为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一个方面,本当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不是被网络所牵制。电视媒体在今天难以成为披露反腐报道的集中主体,原因有很多,其中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视媒体的资源配置有限
随着卫星、光缆等传输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电视台已经呈现出办台多样化、受众分流化、节目专业化的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四级电视传播机构虽然电视台多,但各个电视台节目接近甚至趋同。某些节目不断重复播放,造成了电视观众的视觉疲劳;电视台定位模糊,专业化频道往往有着综合性节目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特色鲜明的反腐栏目难以寻觅。与此相对的网络,大量的信息源、各种自媒体的使用,庞杂的网络终端,都使得电视无法像网络那样快捷便利地获取反腐信息资源。电视的资源还要受到地域的限制,这点也是无法和网络相比的。
(二)电视媒体传播方式的局限
电视作为传播视听信息的媒介,它的传播要受到时间和信号的控制。电视节目稍纵即逝,除了有意地重播之外,不能反复接收和观看。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大部分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即电视播放什么就看什么,选择权受到一定的限制。“互联网本身具有信息的记忆性、积累性和触发性”,在网上发布的反腐消息,理论说来不受到地域的限制,被网民短时间接受。而网络的便利性又使得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二次传播的传播主体,尤其是网络的二次传播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当遇到腐败现象时,网民只要一动手指,就可以把这些事件发布到微博、博客、论坛等自媒体上。作为涉及公共利益的新闻,这类消息会引来不少网民的围观。这样的消息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传到各个角落。在网络传播中,受众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很多重大事件都是在网络传播得沸沸扬扬之后,电视媒体才对这些事件引起重视并予以相关报道,电视失去了第一时间报道的先机,有时候甚至会成为网络报道的附庸。
(三)电视媒体传播的信任危机
我国的电视媒体作为主要媒体之一,在面对公共性事件时的失语、隐瞒或者错位报道都会累积观众的不信任感。在我国,电视媒体同党报、广播电台一样,在舆论与思想领域里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维持社会稳定比报道事实更重要。电视媒体因为种种因素不能报道的某些新闻,即使是于社会有利,观众却并不一定谅解,例如2003年“非典”前期媒体的集体失语就导致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危机。 反腐报道原本就和政府形象相联系,“媒体”和“政府”的结合会让人们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加强,导致人们心理恐惧的增加:即使是人们手里握有反腐资源,也不敢向电视台提供。一方面是这条消息能否曝光尚不确定,另一方面揭露者对自身的安全充满了忧虑,而在网上传播却没有这些不利因素。网络反腐较为透明,举报信息公之于众会形成较大舆论压力,不像电视媒体那样要受到重重的审查后慎重播报,往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网络的隐蔽性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举报者的人身安全。电视媒体反腐与网络相比,无法取得更为自由的话语权,人们不愿意利用电视参与反腐,电视媒体丧失关注度陷入“他者”地位不足为奇。
三、对电视在反腐报道中的建议
网络反腐一方面可以弥补传统反腐的不足,如保护线索提供者的安全;另一方面网络反腐也存在各种弊端。网络反腐中的一般有“新闻故事”的特点,这从某种程度上使公众知道了“需要知道”和“想知道”的事件,在享受知情权的同时也娱乐了一把。窥私欲满足后,那种麻木的看客心态就可能油然而生。网络反腐作为媒介监督的一种形式,还存在着信息源不可靠、反腐深度难以延伸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好是电视媒体和其他传统媒体可以弥补的。电视媒体作为人们生活的主流媒体,在政治生活中应当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电视媒体在反腐报道中不能落后于网络,更不能陷入“他者”的尴尬地位。电视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再加上网络媒体的配合,反腐效果才能得以彰显。
(一)做好策划,强调重点
策划是一切电视节目赢得市场的根本。反腐栏目要赢得市场,同样要做好电视策划。除了新闻播报之外,公益广告、宣传片、电视文学等各种形式应当综合应用。电视策划时,为了吸引大家的目光达到警示的效果,恐惧诉求镜头、多冲突的镜头应适当采用。“蜻蜓点水式”的表达方式不能够产生较大的冲击力,难以形成震撼的效果。典型案例应当成为报道的重点,通过观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叙述方式,引起观众的重视,在宣传的同时达到教育的效果。
(二)深化报道,树立品牌
缺乏特色和独创性是很多电视栏目存在的问题。现有的反腐倡廉节目含有说教的性质,不容易吸引观众的兴趣。电视栏目在反腐报道时应将说教隐藏在材料之内。系列报道、材料的合理运用,结合最新的反腐倡廉的路线方针和决策部署,有利于扩展报道的深度,营造反腐倡廉的文化氛围。对于反腐倡廉节目,电视台要做一个长期的规划,以长远的具有战略性的眼光看待此类节目。因为反腐倡廉一直受到党和政府、人民的重视,可以说是长久不衰的话题:有腐则反腐,无腐则倡廉。抓住了党和人民都关心的问题,电视就成功了一半。创建有特色的反腐栏目,增强电视反腐栏目的地域性,培养属于自己的固定受众,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是电视反腐的长线核心发展所在。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等传统媒体受到了威胁和挑战。电视在反腐报道中陷入被动的他者地位是其中的一个表现。电视媒体要发挥自身的社会认知度高、信源可靠性强、经济承受力强的特点,迅速走上融合、重整之路。但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并不意味着附庸。电视媒体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新闻节目是电视的主要内容之一,电视媒体在这方面应扬其所长,尤其是当面对反腐这样备受关注的选题。党的十八大后,打击贪腐官员形成了一个较为集中的趋势,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当选后的首次亮相中,以“打铁还需自身硬”来表明反腐决心。就是在这种大的舆论背景下,电视媒体更应顺应舆论潮流,发挥舆论引导的主体地位。
[1]高晨靳,明全.他者向现代性主体的转变——论重述语境下的格萨尔王和晋美形象[J].四川作家作品研究,2011,(06).
[2]蔡骐,蒋丹霞.荧屏反腐的盛与衰[J].东南传播,2007,(03).
[3]崔均鹏.传统媒体不是新媒体的他者[J].学理审视,2011,(05).
[4]万晓春.用荧屏廉政文化推进反腐倡廉的实践与思考[J].今传媒,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