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视域下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2013-08-15刘伟华张宏玉
刘伟华,张宏玉
(1.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承德 067000;2.承德市园林管理局,河北 承德 067000)
1 引言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十七大”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这充分体现了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等作了重要论述,显示出国家加大环保节能力度的决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规划》、《环保装备“十二五”规划》等陆续发布实施;《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也即将出台;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更是将节能环保产业置于七大重点产业之首。节能环保产业利好政策频出,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环保产业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 节能环保产业的内涵
节能环保产业分为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三个方面。
(1)节能产业
在节能产业方面,一是发展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包括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装备、节能监测技术和装备,重点示范推广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基于吸收式换热的新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技术等;二是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产品、建材产品和汽车等,重点研发和示范具有自主智能财产权的新型节能汽车及配套系统,重点推广能效等级为1、2级的高效节能产品;三是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动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一条龙”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的市场化节能服务模式。
(2)环保产业
在环保产业方面,一是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包括污水、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受污染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重点攻克膜生物反应器、反硝化除磷、湖泊蓝藻治理和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装备等;二是发展环保产品,包括环保材料、环保药剂,重点研发和产业化示范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等;三是发展环保服务,建立以资金融通和投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设施运营和维护、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加大污染治理设施特许经营实施力度。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废弃道路沥青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共性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
3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其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1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措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就环保论环保,就污染谈污染,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十二五”规划则要求立足国情,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污染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这就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要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以生态建设再造环境优势,是有效减轻环境治理压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的治本之策。
3.2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将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完成这个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其实现途径主要有努力做好污染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等。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进一步深化环评制度,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开征环境税,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4 “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
4.1 国家的节能环保基本目标已经确定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其中,非化石能源比例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森林蓄积量,是第一次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节能环保目标体系,在节能目标的基础上,多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森林蓄积量这三个指标,表明我们正在形成一个将气候变化包含在内的节能环保体系。在节能减排目标之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具体内容应为,“十一五”规划中原有的污染物减排指标SO2和COD各为8%,而“十二五”规划中新增的污染物减排指标氨氮和氮氧化物各为10%。“森林蓄积量”是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新设的指标。
4.2 “十二五”将制修订800多项标准
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规划》当中,环保部提出要大规模制修订国家环保标准,通过标准体系的完善来推进环保工作。 “十二五”期间,环保部将制修订800多项环保标准。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十二五”期间,除了修订火电厂排放标准外,还将制修订钢铁、石油炼制、炼焦、水泥和锅炉等约10项排放标准;固废处理方面则将制修订20项污染控制标准;污水处理方面,也将制修订钢铁工业、有机化合物制造、无机化合物制造、合成氨、农药、畜禽养殖业、公共污水处理厂等约20项排放标准。
5 “十二五”规划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5.1 实施强有力的经济政策
《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涉及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激励和约束性政策等。如健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落实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电价政策、制定脱硝电价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余热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实行优先上网等政策支持;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差别电价,对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和垃圾处理设施等鼓励类企业实行政策优惠;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
财政部宣布,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979亿元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251亿元,加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发展资金和中央基建投资中安排的资金,合计将达到1700亿元。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预测,“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根据最近批准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到2015年6007个重点骨干工程项目估计投资3460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废物设施建设投资约4300亿元。此外,“十二五”期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测算投资约2630亿元。
5.2 明晰产业政策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产业置于七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之首,明确提出节能环保产业要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行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即十大示范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这些产业政策都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6 结语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发展与环境密不可分,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环境承载力日益成为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空间的主要制约因素,将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传导到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上来,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节能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节能环保产业近年来虽然发展很快,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环保产业规模也在扩大,基本形成了较为齐全的环保产业体系。但是与成熟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整体水平还不算高,技术支撑严重不足。想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就必须继续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视节能环保产业、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在节能减排重要性日益凸显之时,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已经驶入了高速增长的快车道。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
[2]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Z].
[3]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规划[Z].
[4] 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Z].
[5]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Z].
[6] 环保装备“十二五”规划[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