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120例临床治疗体会
2013-08-15陈颖
陈颖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由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慢性胃炎常常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而且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结果与其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也较差[1]。选取2012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20例,对其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20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男70例,女50例;年龄35~53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8年,平均病程6年;轻度46例,中度62例,重度12例;浅表性胃炎活动期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HP阳性82例,阴性36例。
1.2 方法 对于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患者,可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常规剂量1.0 g/次,3次/d;若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者,给予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或莫沙必利,5 mg/次,3次/d,口服。有反酸者,给予抑酸剂,轻者给予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重者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给予维酶素、胃复春、养胃舒、摩罗丹等,伴有贫血者,应补充叶酸、维生素B12,叶酸5~10 mg/次 ,3 次 /d;维生素 B1250~100 μg/次 ,肌内注射,1次/d,直至症状和贫血完全消失,若为缺铁,应补充铁剂。给予维生素(C、E)、叶酸、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维生素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对于重度不典型增生,应宜手术治疗。
2 结果
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及胃镜检查等综合判定,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及无效。经治疗临床控制22例,显效44例,有效4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9%。
3 讨论
慢性胃炎的诊断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所见、胃黏膜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及必要的胃肠功能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决定。慢性胃炎的症状无特异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一般无明显节律性,进食后较重,可伴有饱胀、嗳气、食欲减退、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2]。有胃糜烂者可有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可引起贫血。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不一致,HP感染与否和临床症状的轻重无明显关系。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恶性贫血者伴有全身衰弱、疲乏、神情淡漠。体征多不明显,有时上腹轻压痛,少数患者消瘦、舌炎、贫血。诊断慢性胃炎的必要手段是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胃炎的依据是浅表性胃炎的胃镜征象为黏膜点、片状或条状红斑,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萎缩性胃炎的胃镜征象为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病变可以分布在胃窦、胃体或全胃。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胆汁反流。
一般祛除诱因,避免服用对胃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和食物,戒烟、酒,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症状明显时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对上腹饱胀明显者可给予多潘立酮10 mg/次,3次/d;西沙必利,5~10 mg/次,3次/d;莫沙必利10 mg/次,3次/d,以上药物均应于餐前半小时服。甲氧氯普胺不良反应较大,现已少用。对胆汁反流明显者,可给予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严重者可给予考来烯胺3 g/次,饭后1 h和睡前服。对上腹部痛较明显者,可试用制酸剂如H2受体阻滞剂,或胃黏膜保护剂[2]。对伴有紧张、焦虑等神经精神症状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或调节神经的药物。对萎缩明显,特别是伴有不典型增生者,β-胡萝卜素、叶酸及维生素C可能有助于阻止病变发展乃至使其逆转。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减轻该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窦炎的活动性炎症改变的有效方法,但是否可使胃黏膜萎缩、肠化等病理改变不再发展乃至逆转则尚无定论。症状能否伴随胃炎组织学改变的减轻而缓解也未定论。慢性胃炎总体预后良好。浅表性胃炎经积极治疗多能痊愈,少数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和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经适当治疗可改善和逆转,而重度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需预防性手术切除。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伴有病理检查上的结肠型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属于癌前病变,如不积极治疗、合理调养,比较容易诱变为胃癌。
[1]龚均,山田宣孝,董蕾,等.慢性胃炎111例病理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24(1):89-91.
[2]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0):58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