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工作是建设美丽首都的重要抓手
2013-08-15杨进怀
杨进怀
(北京市水务局,100038,北京)
北京市历来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注重科技创新,以环境优化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特别是2001年申办奥运会成功后,确定了绿色发展战略,围绕水资源保护、空气质量改善、土地资源保护、宜居城市建设,通过强化功能区定位,城乡一体化调整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中关村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等措施,使北京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进一步增强,走向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建设美丽首都、绿色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资源、土地资源是北京最稀缺的自然资源。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保护好、节约好、集约高效利用好北京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是关系建设美丽首都的基础工作。如何将宏观与微观、经济与环境、资源保护与发展科学结合,并实现便于建设、便于管理、便于监督,就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依法强化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让每个小流域内实现永续发展,有利于首都实现永续发展,有利于美丽首都建设。
一、小流域是美丽首都建设最科学的自然单元
1.小流域是自然形成的遵循水自然规律的最小单元
小流域是在地质构造运动中自然形成的、一般面积在5~30 km2的封闭积水单元,其面积上的天然降水全部汇流到沟道,从小流域的沟口流出。以小流域为单元,研究降水与人类开发利用的关系,是遵循自然规律研究人水关系的最小单元,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降水对地表的侵蚀、入渗、蒸发、产流、洪峰等水流过程与土壤、植物、动物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水问题具有复杂性,以小流域为单元去认识水、研究水、保护水、开发利用水,有利于看清水问题,把握水特点,遵循水规律,精细化管理水,从源头上实现人水和谐。
2.小流域是自然形成的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科学保护的最小单元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在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地资源虽然有地带性、区域性特点,但由于受不同小流域内降水的雨量、雨型、雨强不同影响,受下垫面不同岩石类型影响,受小流域坡面坡度、沟道纵坡不同影响,受小流域动植物种群活动及分布不同影响,受人类活动强度不同影响等等因素。只有以小流域为单元,才有利于科学认识土地资源与其他资源及人类的综合复杂关系,科学认识土地资源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科学制定土地资源精细化、科学化保护、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措施。
3.小流域是自然形成的有利于实现生物种群稳定、多样性的最小单元
植被的发展变化,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衍均受立地条件和自然条件影响。而立地条件和自然条件是水、土壤、岩石、坡度、坡向、阳光、植物分布现状、动物微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小流域为单元,监测到的各种数据科学性强、针对性强、代表性强、准确度高、信息量集中,有利于综合分析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有利于设定生态系统的发展目标,有利于定量分析确定自然与人类在微观领域的具体关系,从而设定先锋种群、优势种群的发展顺序,进而确定以小流域为单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物种群发展演替路线图、生物多样性布局图,科学确定生态工程建设。
根据水务普查的初步结果,北京市总共划分为1085条小流域,其中山区567条、平原333条、城区185条。不管是山区、平原,还是城区,只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摸清每条小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的规律和现状,确定每条小流域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明确每条小流域在建设美丽首都的主要任务,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使每条小流域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美丽首都建设将走向可持续的阳光大道。2012年11月23日,北京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召开了水利工程建设和2013年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建设动员大会,会议要求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在美丽首都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生态清洁小流域是美丽首都建设的基础
1.生态清洁小流域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结果
受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活动双重影响,进入21世纪,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从统计分析,1956—1979年,北京地区天然降雨形成的可利用水资源量约37亿m3,1979—1999年下降为约 26亿 m3,到2010年进一步下降为约21亿m3。上游来水量也大幅度减少。2003年,首都“生命之水”的密云水库蓄水量下降到6.5 亿 m3,同时,由于上游污水、垃圾、粪污、化肥、农药等影响,对水质带来巨大风险。在筹办奥运、建设绿色北京的发展格局中,北京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研究增加水量与保护水质的对策措施,确定了“由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的指导方针,要求部门联动、政策集成、城乡统筹来解决水量与水质问题。为此,通过专家论证、部门研讨、试点探索、基层创新,确定了在山区,为保护首都饮用水水源,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采取21项措施,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五同步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保护水源,修复生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保护水源与新农村建设双赢。截至2011年,北京已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8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0km2。
2.生态清洁小流域在解决制约首都发展瓶颈、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抓住解决水源保护这个主要矛盾,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统筹推动了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新区与城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的协调发展,强化了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明确了生态涵养发展区主要提供清洁水源、清洁空气等公共生态产品的发展方向。促进各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了全市各类功能区差异化发展,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具有各自特点的发展之路。二是有效地保护了首都水源,2003年以来,尽管密云水库的蓄水量一直徘徊在6.5亿~11亿m3之间,但水质一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并持续改善。三是促进了新农村发展,已治理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内村庄普遍走向一产、三产融合发展,增收步伐加快,致富速度加快。
3.生态清洁小流域在微观领域推动科学发展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
由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时遵循了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种群资源的客观规律,在操作方式上,通过部门联动,同时对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等跨学科、跨部门、多领域涉及的环境问题同时治理,在效果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理念、思路、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写进了2011年中央1号文件,新修订的水土保持法、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北京市委市政府文件等领域也得到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普遍认可。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微观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抓手,对推动城乡一体、部门联动、科学决策、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要把握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在美丽首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要发挥生态清洁小流域在规划中的平台作用
一方面在各类生态建设中,要发挥生态清洁小流域的龙头作用,即以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技术路线、标准,统筹设计水资源、土地资源保护、开发、节约、利用的措施;统筹设计林业发展与农业种养业;统筹设计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与防灾减灾。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发挥生态清洁小流域资源约束的天花板作用,即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控制开发建设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把动土、弃土的危害影响降到最低,要把改变降水、入渗、产流、汇流的状态降到最低。核心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控制径流模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增加绿地和湿地,发挥约束作用。
2.要发挥生态清洁小流域在生态建设中的统领作用
一是要强化部门统筹工作机制,尽管北京市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但还需进一步强化在勘察、规划、项目布局、措施安排、综合决策等方面的技术协调、政策协调、工作协调,并建立协调机制,才有利于形成生态清洁小流域搭台,部门联合唱戏的局面。二是要发挥区县、乡镇政府作用,明确生态清洁小流域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区县、乡镇层面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项目、统筹建设、统筹管理。三是要发挥基层群众作用,让基层群众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层面,统筹提出涉及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农业资源等方面开发、节约、利用、保护的需求,经过专家科学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基层群众从科学的需求把关,掌握建设节奏,水务部门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
3.要发挥生态清洁小流域在资源环境管理中的精细化作用
以小流域为单元,推动生态环境管理,既遵循自然规律,又统筹水资源、土地资源、林业和农业生产资源,以及小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是系统管理的最小单元。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在以各级行政为单元的管理基础上,探索增加以小流域为单元、社会化管理资源环境的有效做法,对建设美丽首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永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