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水为名——浅谈我国的水与行政区域命名及治水名人

2013-10-25徐子令吴昌新李洪发

中国水利 2013年2期
关键词:命名水利水利工程

徐子令,吴昌新,林 农,李洪发

(江苏省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23005,淮安)

多年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闲暇之时喜欢看看地图。看着中国地图上弯弯曲曲的河流,一个个与水有关的省、市、县的名称,这么多行政区域因水而名,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颇感兴奋,由此也试图从中寻找到一些个中缘由。

全国与水有关的省级行政区命名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以境内大江大河大湖命名的,有黑龙江、辽宁、青海、浙江、四川;②简称以境内江河命名的,有湘、赣、闽、桂;③以与江河湖泊方位关系命名的,有河南、河北、湖南、湖北;④以历史文化或区域经济要素命名的,有天津(天子津渡)、江苏(鱼米之乡)、香港、澳门。地市级命名更为丰富,仅淮河流域以水命名的地级行政区,有淮北、淮南、淮安等;江苏苏北以水命名的县级行政区有,泗县、泗洪、泗阳、沭阳、涟水、淮阴、清河、清浦、洪泽、金湖、灌云、灌南、响水、滨海、建湖等等。

这么多行政区的名字为何与水有关,结合平常工作中的学习体会,初步总结如下:

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古人将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山水地区的命名,形成了古代中国人对山水地理的独有认知,也影响了河流两岸行政区的命名。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在今天依然如此,如沈阳、洛阳、富阳、泗阳、沭阳、淮阴、江阴等等。可能是传统中更喜欢“阳”,地名中含“阳”比含“阴”的多很多。当然,如今地名中含阳的不一定都在河的北岸,有的是历史河道已经湮灭,遵从历史叫法,有的则不按照河流命名而另有意义。

二、社会发展的结果

行政区域命名的更替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家”“故乡”“老乡”等概念无不涉及行政区域的命名,在不同的场合“故乡”有大有小,可以是村、镇、县、市、省、国家。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会伴随着每个中国人的一生,可见行政区域的名称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而其命名自然马虎不得,很多地名以水而名,不难看出水在其中的重要性。

1.水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世界四大文明——中国黄河流域古文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古文明、印度恒河古文明、巴比伦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古文明无不发源于大河流域。在近现代以前,人类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物质资料的取得大部分来源于农业及相关手工业。农业的兴起需要良好的水土条件,而大江大河的中下游沿岸恰好具有地势平坦、水流丰沛的特点,有利于作物、鱼类、家畜的生长。同时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水运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大河沿岸可以方便地运送大量的农业物资,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沿线农业生产的繁荣。

说起地名,河流代指着一个区域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群,土地孕育了河流,河流滋润着土地,他们共同养育了土地上的人,已经密不可分。

作为水载体的河流、湖泊,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人们尊其为“母亲河”“母亲湖”。中华民族视黄河为母亲河,每个省市的人视当地江河为母亲河,世界其他地区也都有自己的母亲河。在如今不少偏僻地方的族群,人们依然对其身边的大河大湖保持着原始的崇拜和祭祀,认为有河神、湖神在其中保佑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现了人们对于水的敬畏和敬仰,水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命脉,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历代帝王对于治河的重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探讨东方社会的独特道路时,曾对水利事业与社会的政治关系产生过浓厚的兴趣,指出东方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水利事业作为国家的公共工程,在东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国家政治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因为水利与政治的特殊关系,在统治阶层心中有独特的地位,才产生了大量因水而名的行政区。

2.水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古今中外,为了满足城市供水的需要,满足人们亲水、亲近自然的身心需求,一个城市在规划兴建的初期都会有意无意地选择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较大的城镇大都临水而建。因为水是人们生活、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临水而居可以满足用水需求,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也为物资的交换、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的水上交通。这样人群才能涌入,物资才能汇集,商业就会繁荣,城市便能壮大。应该说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本文中主要谈水)吸引了人们的迁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城市的繁荣反过来吸引更多的人前去安居兴业,最终由小变大,汇聚成城。这样的例子不少见,中国古代京杭运河沿线就因为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而兴起了一串城市,如杭州、苏州、扬州、淮安等被称为运河沿岸的四大都市。运河沿岸城市因水而兴,一度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而部分城市也由于近现代交通的发展,水路运输主导地位的改变而步入衰落。

优越的水资源条件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城市的繁荣反过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又对当地的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资源不满足要求的地方则难以承受如此重负。我国的大部分省会城市均在大江大河沿岸,如长沙有湘江、南昌有赣江、广州有珠江、福州有闽江、杭州有钱塘江、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有长江,等等。南方地区因为丰富的降雨,河流径流量大,基本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少雨的北方城市原有的河道已不能承受社会发展之重,或干涸、或污染严重不满足供水需要,如京津唐地区,其中首都北京的供水问题尤为严重,有着巨型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却没有大江大河从旁穿过,这让首都一度放弃了一些城市职能来缓解水压力。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这一情况或将有所改善。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水对于城市的兴起、繁荣、衰落以及发展的规模、快慢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于水十分重视,大量以水为名的都市才会应运而生。

三、著名水利工程和治水名人的影响

人类离不开水,在几千年除水害、兴水利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著名的水利工程及治水名人。其中一些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见表1。选取一些影响深远的工程(如表2)分析如下:

水利工程自古为军事、经济、政治服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水利兴则一方兴,为国家提供粮食及物资运送的通道,成为诸侯争霸、国家兴起的物质资本。在这些著名水利工程的背后都有着卓越的人物,他们或是一方诸侯、国君,或是地方官吏,为了特定的目标,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运用他们的才干调动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不惜民力的古代创造了人间的伟大工程,在实现了他们自己抱负的同时也给后人带来了无限福祉。除了表中所列,这样的治水名人还有很多:

表1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分类表

表2 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情况表

①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他把父亲鲧“堵”的治水策略改为“疏导”,把“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治理成“决九州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精神至今为人所传颂。也告诉我们,科学的治水方法和坚韧的行动是制胜的法宝。

②西门豹。河北人,战国时期魏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家。魏文侯时曾任邺令,主持修筑引漳十二渠灌溉工程,在漳河上建无坝取水枢纽和12座低溢流堰,引出12条灌渠,既减少了河水泛滥之祸,又肥沃了土壤。引漳十二渠经人们的不断整治,灌溉效益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德年间 (756—758年),有1 000多年。西门豹死后,邺地百姓在他治水的地方建起了西门豹大夫庙,宋、明、清三朝还为他树立了碑碣。现在,河北临漳地区还有一条渠叫西门子渠。

③王景。琅琊不其(今山东即墨县西南)人,东汉水利家。自幼“广窥众书”,学识渊博,掌握多种技艺,尤其热心于水利工程建设。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主持由几十万人参加的治理黄河、汴河工程,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八百年。后人对王景“河、汴分流”,固定了河道,给予很高的评价。历史上对王景充满了赞扬之词:“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④范仲淹。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两岁丧父。他从小有志,发愤读书。26岁中进士,文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武官至枢密副使 (宋朝军事机关枢密院的副长官),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言,在水利方面也作出了不朽业绩,曾在江苏东部海滨修筑捍海大堤——范公堤,恩泽后代。在治理太湖时期,结合自己的治水实践提出了“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的治水方针,较妥善地解决了蓄与泄、挡与排、水与田之间的矛盾,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这些治水名人,他们功绩卓著、留名四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他们的治水精神、治水方法至今为人们颂扬,古老的水利工程有的仍然发挥着功效,润泽一方。今天我们依然在改造水、利用水,除害兴利是永恒的主题。然而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在为我们提供丰富水源、廉价电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探索更生态、更环保的工程措施,向古人学习,探索新的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不仅运用现有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关注文化发展中的人水和谐,让当代的水利工程利及千秋。

[1]刘明光.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第三版修订本)[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

[2]宁远.淮河流域水利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淮阴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淮阴市水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命名水利水利工程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水利工会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欢迎订阅《ANSY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安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创新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