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长远 重建设 持续投入努力推动临床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013-08-15周洪柱
王 鹏 周洪柱 乔 杰
近年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不断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在医疗、教学、科研、文化建设及医院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学科建设方面得到了广泛关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学科建设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即可获得的,这与医院长期的高度重视、整体规划,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的需求,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2010年卫生部第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中,北医三院以临床药学排名第一、骨科第三、病理科第四、专科护理第四、检验科第五、消化科第八、妇科第十、产科第十五、职业病科综合医院排名第二,共计9个专科获得了资助。近两年来,北医三院又相继有8个学科荣获这一殊荣,得到了国家财政的支持,到目前为止医院共获得卫生部重点建设专科17个。本文将就我院近年来学科建设的一些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坚持用正确的办院宗旨和理念凝聚广大职工,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医疗服务
多年来,医院始终坚持“病人至上”的办院宗旨,时刻不忘“保障人民健康”的神圣使命,在办院理念上确定了“病人满意、员工爱戴、同行尊重、社会认可”的四条准则,在医院发展上秉承“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院训。医院领导班子在医院的发展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灌输医院的核心价值和理念,使之成为全院职工认同的文化并凝聚在这面大旗下建设发展学科,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医疗服务。近10年来,医院有了快速发展,学科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医务工作者也实现了自身发展的价值。“成长在三院,奉献在三院,幸福快乐在三院”已成为广大职工发自内心的感受,同时又转化成建设好医院,发展好学科的内在动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2 重视医院发展战略规划,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2005年,医院确立了未来五年内明确的发展目标,即力争在未来5年内到2010年使北医三院具有2~3个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学科,8~10个国内一流的学科,医院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医院通过详细调研,反复论证,制定了医院发展的重大战略,即“注重规划,全面落实医院可持续发展”、“加强医院管理,切实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以及“加强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医院发展”的战略。
依据医院发展目标和战略,详细制定了5个重大规划,即《学科发展规划》、《管理团队建设规划》、《基本建设发展规划》、《教学规划》、《信息发展规划》。之后,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医改的要求,又制定了《护理学科发展规划》、《后勤保障发展规划》等,同时对发展战略做了相应调整。在此基础上,要求所有科室和部门,围绕医院发展目标,根据自身所在专业所处位置,制定出各科室的发展规划。目标与规划制订过程,明确了全院与学科的发展方向,统一了思想,也明确了建设重点和工作内容,为工作要求和考核提供了客观依据。
多年来,医院依据发展目标和规划,制定医院与学科年度工作中心和重点建设项目,每年依据国家和医院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将目标逐层分解,切实落实到每个学科,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保证了医院发展的一致性和医院发展的合力与动力。在医院发展建设中,医院领导班子始终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实现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落实“以学科建设推动医院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重点学科带动一般学科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共同发展”的战略。通过科学规划,使医院真正实现了和谐、可持续发展。
3 加强重点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为各个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医院重点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对于医院整体的安全运行、医疗安全与质量保障和各个学科的潜能发挥具有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医院下大力气进行了重点平台的建设,投入巨资,分年度、有计划的对每个重点平台进行改造建设,为各个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
克服医院空间紧张的矛盾,建设独立的药剂楼,并相应给予软硬件配套支持,使临床药学整体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有效保证了临床科室的合理用药和医院药物安全。建立了手术室、麻醉科系统化管理模式,采用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了“无障碍运行”模式,实现了手术室安全、有序、高效率的运转,为外科系统圆满完成医疗任务和开展新手术、新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扩大急诊室规模,加强急诊医师队伍建设,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减少急诊病人滞留,强化住院医师急诊轮转培训等,使急诊室在有限的空间内明显提高了救治能力,保障了急诊患者的安全。急诊特聘专家定期查房,疑难重症的诊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年轻医生。为了加强管理,医院指定一名医务处专职人员加强急诊管理,提高整体的管理能力。
扩大重症监护病床规模,使医院ICU总床位达到了63张,占医院总床位的5%以上,使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与管理得到强有力支持。同时加强ICU人力资源配置,设立急诊室和ICU特聘专家会诊模式,保证了急危重症患者在院内的医疗安全。
加大对放射科、检验科、超声诊断科等平台支持,合理配置先进设备,确保了临床医技科室对临床一线工作的支持。加强质量内控和大型设备的效益追踪,大型设备的检查阳性率在行业内的多次检查中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医院高度重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005年以来,先后完善600多项医疗规章制度,2008年还出版一套50多万字的医院规章制度汇编。同时从流程改造入手,特别是注重内部质控、危重病人等重点环节的管理。近几年,医院相继建成了较为完善的院内感染控制系统、医疗病案管理系统、纠纷与投诉控制管理系统以及医疗不良事件报告与管理体系、药物与耗材管理体系、医师技术档案与新技术准入管理体系、医疗安全与质量监控体系、应急医疗体系、传染病防控体系、应对院内外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各级医师培训体系及手术室集约化管理体系。
为确保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更加温馨的服务,自2002年起医院不断加强护理人员的配置、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目前医院护士总人数1316人,其中合同制护士520人,普通病房医护比达到1:1.50,床护比达到1:0.52,重症监护病房床护比达到1:3。改变护理模式,通过护士分层使用和患者护理全过程的管理,使护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完善护理组织建设,成立护理管理委员会,设立以解决临床突出问题的护理专业研究小组,如造口专业组等。每年召开护理工作研讨会,确定研讨主题,保障了护理工作的持续性改进,加强高级护理人员的培养,大幅提高护士待遇。通过持续的努力,北医三院护理学科建设及护理工作逐渐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
医院投入巨资建成了包含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腔镜培训中心、客观结构化多站式考试中心等高水平的教学平台。通过这些年的共同努力,已经形成了具有北医三院特色的临床医师培训体系,并且得到了北京市和教育部的充分认可。目前医院已拥有普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16个,亚专科医师培训基地11个。医院坚持把建设全国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作为医院未来发展方向,为提高临床医学生、住院医师以及医院继续教育培训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医院不断加强对科研平台的建设,形成了以中心实验室、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动物实验中心、重点学科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基础的临床研究中心,对人才培养和临床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4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有效带动全院学科发展
医院按学科不同水平,确定不同阶段发展要求。重点学科:以国际、国内最高水准要求进行建设;较好学科:以国内先进水平水准要求进行建设;特色专科:根据特点侧重支持;较弱学科:不断完善学科发展项目,提升技术水平。从2002年至今,医院逐年对骨科、运动医学、消化科、妇产科等科室进行了重点扶持,加强了人员支持、进行了空间布局的改造、加大了设备的投入等。经过医院重点支持和建设,目前,骨科、妇产科、运动医学科已经分别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妇产科实验室获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内科实验室获得卫生部重点实验室,骨科、消化科、妇科、产科也荣获第一批临床重点专科。北医三院目前拥有骨科、运动医学研究所、妇产科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0个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
医院同时对部分重要专业也进行了重点支持。如心脏外科,医院聘请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在空间和人员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增加心外科床位、人员,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近两年,医院在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学科建制,如增加感染疾病科、风湿免疫科等。
不仅如此,北医三院还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2010年,北医三院继续深入开展与北大工学院、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等兄弟单位的联系,寻求北大科研部、医学部科研处、北大交叉研究院、北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上级对口部门的指导与帮助。在2011年申报基金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一项973项目,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除提供基金申报信息外,医院还积极组织、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学科交叉为主的学术讨论与交流。除此以外,还有其它9项交叉课题参与本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申报,已显示出潜在的交叉合作空间。
5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为确保学科建设的有效落实,医院提出了以项目建设带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以重点学科带动一般学科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并着重加强了临床重点项目建设,以临床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为主线,支持并引入了一大批先进技术。从2005年起,医院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助临床重点科研项目,重点支持临床,通过新项目建设、新技术开发或引入、技术标准规范、医疗管理模式创新等,提升临床疑难重症诊治水平、新技术的开展、促进学科合作、方便患者就医等,促进学科发展,带动人才成长,提升学科竞争实力。
2005年至今,医院临床重点项目总计资助项目59项,资助经费达5784万元。在持续支持的同时,医院不断完善对重点项目的追踪管理。从2005年至2008年,临床重点项目共结题27项、终止3项、评优3项,其中2项进行了滚动。形成联合临床的科研团队9个,如消化科、普通外科和肿瘤治疗中心在消化道肿瘤治疗方面加强合作,方便病人的同时,也为医院留住了患者,同时也使医院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骨科、运动医学与麻醉科展开研究合作,开展了股神经置管治疗技术,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使康复提前介入,提高了关节置换患者术后训练进度、速度和效果。这充分证明该发展战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效促进了各学科科研水平的提高、新技术的开展,提升了学科的竞争力,切实推动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6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与管理,强化核心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发挥专家,尤其是医院中坚力量中青年专家的作用,医院设立了教授委员会,实行医师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教授分级考核与医师技术管理档案,加强了对临床医生的技能考核。遴选并加强对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及青年学术骨干的培训,围绕学科梯队建设,建立了教授、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住院医师等不同层面的培养和考评体系。医院设立百万人才基金支持青年骨干,每年拿出100万元资助青年骨干的出国深造和优秀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为他们创造更多信息和观念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对专业的前瞻水平。积极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鼓励青年骨干出国学习,提高长期公派出国的资助标准。
医院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对面上项目100%严格落实“1:1”匹配基金支持,同时对各学科人才培养规划提出明确要求,打破技术壁垒,使广大年轻医师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临床技能。这不但提高了年轻职工的积极性,成功塑造了一批标准一致、水平较高的青年骨干力量,同时也使学科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提升了学科的竞争力和医院的综合实力,使医院学术地位和研究水平也稳步提高。
一系列鼓励科学研究的举措,激发了广大医务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了医院蓬勃发展的科研环境和浓郁的科研氛围,促进了医院人才的成长。目前医院有3位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二级分会主委,3位专家担任中华医学会二级分会候任主委。到目前为止共有30人在中华医学会二级分会任主委或副主委,涉及19个科室。截至目前,1人被评为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2人被聘为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获得北大医学部优秀人才奖励计划支持,8人获得青年学者奖励计划资助。2010年北医三院又有1名青年医师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33人次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杂志任主编或副主编,涉及16个科室。
7 加强学科带头人的管理与考核,不断完善干部考察与任命机制
按照《管理团队建设发展规划》,医院高度重视干部培训和考核工作,采用全体中层干部正职述职答辩、民主测评、考察访谈的方式,对所有职能处室和临床医技科室正职进行定期的360度考评。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各项指标,完善考核体系,注重考查实绩,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平与公正。并根据该体系加强对科室主任的管理和督促,定期对考核结果进行网上公示,使医院中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保证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院每年组织召开全体中层干部会,统一思想、总结经验、布置任务,使大家能够及时沟通、共享经验,整体提高。并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对医院所有中层干部进行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培训,每年拿出100万元选派优秀管理干部或业务骨干出国深造或攻读MBA(EMBA),对管理部门的骨干分子实行轮岗制度。
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和历练,以北医三院中层干部为基础的核心管理团队已经成长为一支素质高、善管理、精业务、富有朝气的管理干部队伍,为医院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连续8年医院职工对中层干部的满意度测评均保持优良,职工对院领导班子测评优良率均在90%以上。
8 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提高职工满意度和积极性
在激励机制调整方面,医院不仅注重常规的薪酬和物质激励,更重要的在职工职业发展和情感方面进行激励,满足不同人员的不同需求,有效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幸福感。
医院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薪酬体系建设,制定出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岗位津贴标准及管理办法(暂行)》。根据通用岗位聘任级别设置了11个级别的岗位津贴标准,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考核及管理办法,一方面旨在充分调动各类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同时,制定了“医院加班贡献奖”考核和分配机制,有效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合理增加夜班费和重点岗位补贴,实现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向高风险重点岗位倾斜,使医务工作得到有效激励。
另一方面,在技术支持方面,医院加大培训,设立医疗优秀奖,激励医务工作者向“疑难、创新、追优和保安全”等方面不懈努力。同时医院通过文化建设,围绕医院发展和医改需求的主题,以多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弘扬高尚医德,强化服务意识,营造和谐向上、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9 创新模式,加强学科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效率与竞争力
自2002年,医院提出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切入点,通过采取流程再造、重点平台建设、医疗服务模式调整、新技术应用等一系列措施,使平均住院日从2002年的13.6天下降至2010年的6.75天,多年来平均住院日均居全国综合医院最短。医院各项管理指标,如疾病诊疗组数(DRGs)和疾病疑难系数(CMI)等,在全国大型综合医院中均保持较高水平。
为了提高医院的运转效率,扩大医院服务能力,使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发挥,医院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大力推进医院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通过建立医院内部网上监控平台,随时了解各临床、医技科室医教研指标完成情况,同时监控到大处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投诉等不良事件发生。采取肾内科慢病管理、外科系统腔镜推广应用和眼科白内障日间手术等一系列模式,方便患者就医。效率的提高使医院各学科的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科室竞争力显著提高,为临床重点专科申报过程中的成功打下了深厚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尽管北医三院部分科室规模不大,但各项管理指标领先,质量水平较高,运转效率领先,在同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重点专科申报过程中,17个学科入选的成绩充分证明,在医院党政配合、齐抓共管下,北医三院已经为各学科搭建了一个共同发展的良好平台,医院正在科学发展的快行道上高速运转。重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医院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建设、不断提高、扎实工作、锐意进取,狠抓管理不放松,狠抓学科建设不放松,狠抓医疗、教学质量不放松,争取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