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与处理
2013-08-15倪燕青
倪燕青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上海 201206
急性脑血管病(俗称中风)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和脑栓塞。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其在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两性无显著差别,但脑血栓形成以老年男性稍多,另外暂时性缺血性发作男性约2倍于女性。本文通过对该中心60例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现院前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中心2011年3月—2012年2月接诊的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51.5岁。经院后确诊其中脑出血35例,混合型中风8例,脑梗死14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入选病例均符合:①入院后均诊断为脑血管病;②均为首次发作;③排除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昏迷及休克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神智不清。
1.2 诊断要点
①患者发病时的一般情况,包括所处状态和发病形式;②病情的急缓及进展;③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表现;④有无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⑤有无血压突然升高≥33.3/20.0kPa,并伴有头痛、呕吐、反应迟钝;⑥症状体征不典型的脑血管病,应及时送医院进一步确诊;⑦糖尿病低血糖或高渗昏迷、安眠药中毒等疾病其临床表现与脑血管病相似易导致误诊,检查应细致;⑧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在到场后第一时间检测患者血糖。
1.3 具体措施
①接到120呼救电话后,争取1 min内出诊,并在电话里询问基本的发病情况及病史,指导般急救方法;②急救人员到现场以后,立即测量患者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并给予吸氧;③患者如有意识障碍及呕吐,应立即清理口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窒息。④对有意识障碍及头痛、呕吐比较明显的患者,酌情应用降颅压药物,如20%甘露醇125~250 mL快速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速尿20~40 mg加地塞米松10 mg;⑤对于昏迷患者,呼吸骤停时应立即插管,心肺复苏;⑥对血压超过26.6/14.6kPa的患者,则给予硝酸甘油针5~1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缓慢静脉滴注;对抽搐、躁动不安者适当给予镇静药物,如安定10 mg肌肉注射,以防止意外损伤及颅内出血程度的加重。
1.4 安全搬运、转运及途中监护
采取安全轻巧的搬运技术,目的在于快速使患者脱离危险环境,及时将患者搬上救护车,并在搬运中尽可能地减少因搬运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搬运时,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一旦发现患者的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转运途中应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脉搏、瞳孔的变化,不能中断急救措施,出现病情变化后立即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嘱咐驾驶员注意平稳开车,尽量减少颠簸或急刹车而加重损伤。加强对患者转运途中监护,如心电监护、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静脉通畅[1],使患者安全转诊并得到进一步的救治。
2 疗效判断
①疗效显著:患者经住院积极治疗后,恢复良好,未遗留后遗症;②疗效一般:患者经住院积极治疗后,恢复可,留有口吃、行动不便等轻微后遗症;③疗效不显著:患者经住院积极治疗后,恢复较差,留有偏瘫、失语等严重后遗症。
3 结果
本组6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院前经积极有效的急救与处理后,无一例死亡。其中56例疗效显著,恢复良好;2例疗效一般,出现轻微后遗症;2例疗效不显著,出现严重后遗症。总有效率达96.67%。
4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常见病,在我国城乡约居各类死因的第2位,是全世界引起死亡的三大病症之一,年发病率约0.1%~0.2%,年死亡率约0.06%~1.02%[3],因此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与处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该科60例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与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现院前进行积极有效的急救与处理,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效果满意。
[1] 邱男,张谦,曾德珍,等.55例高血压急症患者院前急救临床分析[J].内科,2009(6).
[2] 张杰雄.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J].现代医院,2008(12):37-38.
[3] 冯海峰.312例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