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思考
2013-08-15李鹏学
李鹏学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水务局,733000,凉州)
近年,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主线,全面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灌区节水改造、水权水价制度改革等治理措施,区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近期治理目标如期实现。如何立足本区实际,探索治理途径,持续深入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仍需认真思考探索。
一、经验与体会
1.领导重视、公众参与是根本保障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是一项涉及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组织、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支持,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势推进。要使重点治理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就必须发挥政府在发展思路、政策支持、技术服务、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依靠农民群众,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唱“主角”。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是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设施农业的规模发展,培养新型农民已成为迫切需要。要从根本上转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用水观念和生产方式,必须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通过算账对比、示范带动、技术培训、利益驱动,切实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理解掌握,消除群众的心里矛盾。让群众牢固树立全流域、上下游“一盘棋”的思想,使干部职工从区域用水的观念向全流域统筹用水的观念转变,协调处理好节水与增收的矛盾,形成稳定和谐的局面。
3.循序渐进、维护社会稳定是前提条件
流域治理改变的是流域内的经济增长方式,规范的是人们的用水行为,增强的是用水户的忧患意识,优化的是区域产业结构,实现这些目标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必须要统筹安排,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注重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建立实时反馈和评估机制,避免由于制度变更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同时,要注重保持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补助、退耕还林还草补助、良种补贴及设施农业项目资金补助等惠农政策,已经出台或承诺了的政策,一定要兑现落实,取信于民。
4.合理调整结构、确保群众节水不减收是必然选择
实现流域重点治理目标的关键就是节水,但是单纯以牺牲收入的节水是没有生命力的。凉州区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节水增收的关键措施,引导农业向节水高效升级发展,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取得了节水增收的“双赢”。同时,要处理好节水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关系,通过节水增收措施最终走出一条水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路子。
5.依托项目、完善设施是基础保障
随着国家税费改革,群众对水利工程的投工投劳锐减,加之地方财政困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必须要以项目为依托。近年,凉州区围绕国家水利建设投资政策导向,狠抓项目,始终把争取项目资金作为水利建设的支撑,同时以项目投资为主导,带动群众投资投劳,对夯实水利基础设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1.加快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后期治理规划
随着凉州区城乡融合、工业强区、生态立区三大战略的实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对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确定了支持水利的新政策、新举措,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对水利改革发展的投入,为更好地推动石羊河流域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重点治理10年任务5年完成,更加有利于巩固近期治理成果,要把握局势,抢抓机遇,开展石羊河流域后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确保实现重点治理远期目标。
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要尽快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制开采区,创造良好的取水秩序和环境。通过定额管理和节水技术改造,发展节水产业,提高用水效益。组织开展重点入河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管理,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改善水环境质量。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实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优化水资源配置,转变用水方式,坚持用水向高效益产业倾斜,力争“十二五”末全区农业用水比例控制在65%左右。
强化水权管理,对各行业用水实行年初预算、年中审计、年终决算的用水审计,建立水权管理公开公示制度,细化农业轮次供用水计划,健全各级供用水台账,对水资源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管。
加强供用水计量管理,进一步配套完善末级渠系量水设施,构建地下水计量设施管护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水利信息化平台,在重点控制性建筑物、干支渠道安装自动化量水测水系统,在机电井上安装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供用水精准计量。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建设,搭建水权交易平台,支持灌区内农户之间水权交易,积极引导农业水权跨行业交易,促进水资源二次优化配置。
3.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围绕破解结构性缺水命题,坚持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着力培育壮大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同时,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培育高效特色农业并举,突出节水、高效、优质、特色,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扩大中药材、露地瓜菜制种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摒弃广种薄收单一的粮食作物种植的生产模式,力争实现户均2亩棚、2亩经济林,人均1亩节水高效大田。
4.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
科学制定调水方案,合理确定调水路线,提高输水效率,大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平水年保证向下游调水量保持在2.2亿m3以上。保护上游水源涵养区,实行最严格的禁牧、禁采措施,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严厉打击乱采乱开活动,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不断提高林草覆盖,减轻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开展行之有效的防沙治沙措施,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作物,恢复人工防护林草,加快荒漠化综合治理。巩固近期治理成果,严防被关闭机井和被压减耕地出现反弹,严格实行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的“四禁”规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
5.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尽快组织完成重点治理后期工程建设任务,结合小农水等项目建设,加大田间末级渠系配套,提高田间灌水技术,解决“最后一公里”渠道的建设改造问题。不断完善水资源保障工程,对已建成运行的调蓄水库要除险加固,清理淤积,增加有效库容。在无水库调蓄的支流上修建水库,提高水资源调控和供水保障能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尽快建成运行杂木河向武威城区供水工程,有计划地解决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供水问题,满足城区生活用水和部分工业企业供水,为发展“液体经济”奠定基础。积极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加大防洪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水电站扩容增效项目,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6.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切实加大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力度,按照不同水源条件、种植方式和用水的各环节,将各类节水技术优化组合、集成组装,提升节水效益。对老化失修的干支渠道进行更新改造,重点侧重对田间末级渠系的配套完善。巩固和扩大管道输水灌溉、滴灌等高效节水推广面积,特别是要在大面积推行大田滴灌、温室滴灌技术的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建后运行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灌溉过程中要逐步建立与来水规律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供配水模式,在干旱年份或时空来水不足时,实行“隔沟灌”“灌关键水”“灌主要水”等非充分灌溉技术。统筹抓好工业和生活节水,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改进或使用节能环保工艺,推行清洁生产。推广普及各种生活节水器具,加强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7.深化水利管理改革
以实施水利改革试点为载体,构建水利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创新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提升基层水利服务水平。建立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机制,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扩大末级渠系水价试点范围,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民主参与式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灌区委员会议事程序,提高用水户协会自我发展能力,规范协会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基层管水组织的主力军作用。坚持建管并重、以建促管、以管为先的原则,推行分级管理、分类管理、群众管理、专业管理的模式,确保工程安全高效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