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水型社会建设对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的作用

2013-08-15张世华高志麟

中国水利 2013年5期
关键词:石羊河节水型用水

张世华,高志麟

(甘肃省水利厅,730030,兰州)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过度,特别是石羊河中游总耗水量剧增,导致下游民勤盆地地下水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石羊河尾闾湖泊消失,土地沙化严重,民勤绿洲危在旦夕。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后,各地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金昌市作为全省节水型社会试点,在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工艺改造、城市中水回用等方面成效显著,有效地缓解了本市的用水矛盾;武威市是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其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石羊河流域生态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做法

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契机,武威市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破解结构性缺水命题,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恢复生态环境,以重点生态区位治理为依托,以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载体,以生态恢复项目实施为抓手,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生态屏障恢复。

1.强化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

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加强流域地表水调度和地下水管理的规章制度。武威市先后制定出台了 《关于依法推进全市节约用水的若干规定》《武威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武威市创建节水型单位工作指导意见》等60多个规范性文件,涵盖了关井压田、水资源配置、行业用水定额、水价改革、地表水调度、地下水取水计量控制等各项内容,约束用水行为,规范管理,对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用水效率起到了引导、推进和保障作用。

2.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

围绕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和流域地下水开采量目标,严格水资源管理,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生态恢复。一是严控用水总量。根据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水量分配方案,每年确定全市水资源配置总量,并逐级分解到县区、灌区、乡镇、协会、用水户,层层确定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明确各级用水上限。二是严控用水效率。制定出台了促进节水的水价政策和行业用水定额,通过总量控制、改革水价、水权交易等一系列方法措施,以行政与经济相结合的约束手段,激发行业、企业和个人的节水积极性。民勤县还引入财政管理机制,县审计局设立水资源审计股,对全县水资源使用情况实行年初预算、年内审计、年终决算的办法,评价用水效率控制情况。三是严控水功能区纳污。把节水减排作为一项硬性指标贯穿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禁止排污单位直接或间接向河道、水库排放超过国家标准的污水和废水,在公共排污管网覆盖区域,排污单位不得排入不达标的污水和废水。

3.推进水权水价改革

一是明晰水权。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逐级分配”的办法,将全市用水控制总量分配到各县(区)、各行业,各县(区)逐级层层分解到用水户,明晰各用水户的水权总量。二是改革水价。充分发挥水价杠杆的调控作用,对各个行业制定了不同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在适当提高城乡供水价格的基础上,对生产用水实行总量控制、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实行农业差别水价的管理办法,对生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阶梯水价。三是规范程序。农业用水全面实行凭票供水或刷卡取水用水,初步实现了定额管理、配水到户、轮次控制的配用水程序。四是台账管理。建立了灌区、乡镇、村组(用水户协会)和用水户四级台账,逐轮逐月逐井对用水户的用水量进行登记,并向用水户公布。五是民主监督。以村为单元共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862个,参与用水户31.06万户。协会参与水权制度改革、水量分配落实和监督,全面推行配水面积、时间、总量、流量公开和群众监督的制度。六是计量控制。在农村地表水灌区实行斗口量水堰计量,井水灌区实行井口智能化控制计量;城市实行水表计量。七是水权交易。2008年以来,全市实现农户间和用水小组(村民小组)间的水权交易350多起,交易水量450多万m3。

4.开展节水与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编写印制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科普系列读本《武威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科普知识问答》《农业节水知识问答》《滴灌技术应用指南》《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汇编》等实用技术教材和宣传教材,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和水情、水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倡导节约用水的文明生活方式,培育市民珍惜水、爱惜水的消费理念。全市共建设农业节水示范点50个,城镇节水示范点20个。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考核命名了武威卫生学校等一批“节水型先进单位”。

5.积极探索节水增收新模式

整合农业、林业、水务等相关技术力量,积极探索农业节水新技术和适合各种作物的灌水技术和灌溉制度。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瓜菜、草食畜、林药果、节水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在全面推广沟畦灌、膜上灌等常规灌溉节水模式的基础上,以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三大农田节水技术为重点,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技术,逐步培育了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了节水效益,呈现出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6.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

出台了《武威市生态屏障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2007—2012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 139.61万亩(9.3万 hm2)。严格实行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的规定,落实国家草原生态补助奖励等政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功能。

7.实施防沙治沙工程

按照“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治理思路,集中打造“重点治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共完成压沙造林2万亩(1333.33 hm2)、通道绿化 2760 亩(184 hm2),建成防沙治沙核心示范区1000亩(66.67 hm2),试验示范治沙新技术和新材料20多种。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治沙生态林承包给农户治理、经营和管护,引导承包农民通过发展养殖、种植中药材、开发旅游等方式,拓展增收渠道。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成效

通过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石羊河流域节水、造林、治沙、防污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流域近期治理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1.流域治理两大约束性目标提前实现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2010年民勤蔡旗断面过境水量不少于2.5亿m3,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0.89亿m3以内。2012年民勤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3.46亿m3,较2011年同期多下泄6724万m3。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为8106万m3,控制在了8600万m3以内。两大约束性目标提前实现,为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条件。

2.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

武威市把产业转型作为化解节水与增收矛盾的根本途径,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市和生态安全“两大战略”,培育壮大能源化工、食品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的整体思路,着力推进经济向工业化转变、农业向设施化转变。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关井压田后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多措并举推进日光温室和养殖暖棚建设。增加工业经济的比重,输转劳动力,有效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减轻了人口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提高了水资源的承载力。

3.用水总量逐年减少,种植结构明显优化

2006—2011年的年用水总量分别为 23.26亿、21.37亿、19.87亿、18.36亿、16.13亿、16.13亿m3, 呈逐年减少趋势。2011、2012年全市配置水量比2006年减少7.13亿m3,减幅达30.7%。2012年农业配置水量11.78亿m3,比2006年 21.25亿m3减少 9.47亿m3。2012年全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农业用水比例为 4.7∶14.3∶8∶73,农业用水比重减少到73%。粮经比由2009年的63.7∶36.3调整到2011年的59.7∶40.3。在农田配水面积大幅度压减的情况下,5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0.5%,其中45.6%是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拉动增长。

4.用水方式明显转变

随着水权水价改革,用水户的生产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布局转变,由低投入、低产出、高耗水的传统模式向高投入、高产出、低耗水、高效益的集约模式转变。灌溉方式由大水漫灌向沟畦灌、管道输水灌溉、滴灌等高效节水转变,变一次性超量灌溉为多次适量灌溉。经营方式由粗放管理向依靠科技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转变,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追求社会和生态效益转变。通过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幅度压缩小麦等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种植业生产呈现粮食作物减少、经济作物比重增加的态势。

5.用水效率明显提高

万元GDP用水量由2007年的1139m3下降到 2011年的603m3,降幅达47.1%;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7年的0.53提高到 2011年的0.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7年的292m3下降到 2011年的135.57m3,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5%。

6.流域生态明显恢复

从水文、气象部门观测数据看,2011年民勤8级以上大风和沙尘暴是近30年以来最少的一年。金昌、武威地下水水位相对稳定,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增加,其中民勤县增加了1.74亿m3、凉州区增加了0.44亿m3,民勤县黄案滩已关闭的机井中有7眼自流成泉,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局部地区开始回升。

从青土湖观测井数据看,2007年地下水埋深 4.02 m,2008年 3.91 m,2009年 3.88 m,2010年 3.78 m,2011年3.6 m,较2007年上升了0.42 m。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民勤青土湖连续三年形成了3~15 km2的人工季节性水面。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启示

节水型社会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次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其过程是传统用水习惯与现代节水理念、节水与增收矛盾的激烈冲撞和博弈。

1.水权改革是“牛鼻子”

武威节水型社会建设能够有所成效,核心是抓住了水权水价改革这个“牛鼻子”。武威因为缺水,老百姓把多用水当成是一种荣耀,民间有句俗语是“水从门前过,不浇也有错”。多用水、不注重用水效率的传统思想观念在一些群众中根深蒂固。如果控不住水权,不但用水量难以控制,结构调整难以落实,节水型社会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把水权配置到户,等于抓住了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最敏感的神经,其最终结果将会转化成转变生产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强大动力。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把建立以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作为突破口,通过严控用水总量形成倒逼机制,在短时间内,推动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得以较快转变,对建设节水型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产业转型是根本措施

节水型社会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科学用水,最终走出一条水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路子。节水与增收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找到化解这个矛盾的方式方法,就等于找到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切入点。武威市选择了产业转型这个根本措施,把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紧密结合起来,以经济向工业化转变、农业向设施化转变为目标,适时提出了切合武威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调整与水资源不相适应的发展方式,有效化解了节水与增收的矛盾,增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3.工程建设是重要保障

干旱少雨、非灌不植,是武威的基本市情。多年的实践表明,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兴修水利。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水权入户、水量配置和节约用水都需要依靠调蓄、输水、监测、控制等水利基础工程实现。特别是随着喷灌、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全市末级渠系没有完全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权水市场的健康发育。同时,过去地下水较浅,灌溉仅限在农田,生态林草主要依赖雨养和地下水自然给养。由于历史原因和水资源总量限制,地下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全面恢复,生态林草将越来越依赖灌溉。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对实现科学用水的目标将愈加重要。

4.先进技术是节水的潜力源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正确论述,在武威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论是水权配置、产业转型,还是工程建设,以及节水意识的培养,说到底,发挥推动作用的核心是先进技术的应用。过去节水依靠了科技,将来节水的潜力还在科技。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要化解这些潜在的矛盾,根本的出路在于节水,但节水的潜力在于不断创新技术。

[1]陈明,刘永攀.加快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J].中国水利,2012(5).

猜你喜欢

石羊河节水型用水
中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综合效应评价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约洗碗用水
石羊河流域永昌县地下水及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基于SDI 的石羊河流域中游水文干旱特征研究
上海市青浦区大用水户管理的应用
节水型抽水马桶
悠悠“石羊”情
上海:以节水促减排 以减排抓保护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