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凉州区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抓手深入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

2013-08-15闫志忠

中国水利 2013年5期
关键词:石羊河凉州区全区

闫志忠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水务局,733000,凉州)

☞链接

凉州区概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现辖19个镇、18个乡、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7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全区总面积5 081 km2,总人口103.57万人,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区。

凉州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地带,平均海拔1 632 m,地势平坦,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平均年降水量100 mm,年蒸发量2 020 mm,长年有祁连山区冰雪融水灌溉,形成了河西走廊东端最大的一块沃野绿洲,自古以来就是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酿造葡萄等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位于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对实现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目标,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以来,凉州区结合区域实际,围绕“打好三套组合拳”的总体方针,按照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的治理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举全区之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近期重点治理目标基本实现。

一、具体做法

1.深化水权水价改革,控制用水总量

一是完善制度。先后出台了《凉州区水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凉州区用水总量控制办法》等8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控制“三条红线”指标体系。

二是优化水权配置。坚持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按照“压减农业用水、节约生活用水、增加生态用水、保证工业用水”的总要求,优化各行业水权配置,逐级明晰水权到17.95万用水户。

三是强化水权管理。按照先确权、再计划,先申请、再分配,先购票(卡)、再配水的程序,控制灌溉定额和用水总量。细化轮次供水计划,建立各级供用水台账,分阶段开展用水审计,实行水资源管理举报制度,严格水权的过程性控制。

四是培育建立水市场。成立了1个区级和7个灌区级水权交易中心,健全水权交易办法,创造条件开展水权交易,实现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

五是推进水价改革。水利工程地表水计量水价由2006年0.08元/m3提高到目前的0.141元/m3,地下水由单一制水费每年每亩8元改革为基本水费(2 元/亩)+计量水价(0.0146 元/m3)的两部制水价,按0.01元/m3标准征收地下水资源费。实行分类水价制度,对采用日光温室、大田滴灌种植的作物,水费减少25%;对小麦、大麦、露地平作玉米等传统种植方式的作物,水费提高25%,促进节约用水,撬动结构调整。

六是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运行433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完善协会软硬件设施,严格考核,分类管理,达标晋级,互学互促,切实发挥用水户的主力军作用。

七是加强用水计量管理。河灌区配套完善各级渠系量水堰,实现斗口计量;井灌区对4 887眼机电井安装运行了地下水智能化取水计量设施,不断对软硬件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井口计量。

八是控制农业灌溉规模。有效减轻水土资源承载压力,几年间累计压减农田灌溉面积20.65万亩 (1.68万hm2),关闭机井 270 眼。

2.完善节水工程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抢抓历史机遇,精心组织,高标准实施项目工程,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相适应的工程技术体系。有序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了重点治理规划2010年前建设任务,将远期10年的建设任务集中在前5年完成,同时,积极争取实施小农水重点县等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几年间,全区共改建干支渠452 km,配套田间节水面积129.9万亩(8.66万hm2)。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巩固发展以小畦灌溉为主的常规节水技术,全面推行区域化种植,积极推广以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主的大田节水技术,扩大管道输水灌溉、温室滴灌、大田滴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大力推广全膜覆盖、一膜两用、免耕免冬灌等农艺节水技术,目前全区已发展高效节水农田面积100.7万亩(6.71万hm2)。节水工程的不断完善和夯实,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河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6年的0.52提高到了目前的0.57,井灌区由0.76提高到了0.84。

3.大幅度调整农业结构,促进节水增收

一是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门槛,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了高奖严罚制度,对超额完成任务和模范乡镇、标兵村予以重奖,对申请注册新品牌的企业和合作组织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对未完成建设任务的乡镇、包抓部门和区级包抓领导给予严厉的经济处罚。

二是发展壮大设施农牧业。做大做强日光温室产业,在总量扩张、品种更新、精细管理、效益提升上下功夫,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生产格局,扩规模,增效益,日光温室面积已达10.9万亩(0.73万hm2)。稳步提升畜牧产业,在扩大饲养、提高出栏、改良品种、提升效益上下功夫,养殖暖棚面积达到14.5万亩(0.97万hm2)。

三是扩大特色林果规模。根据“一线、两带、三区、五点”的发展布局,集中建基地,重点建园区,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全区已建成特色林果面积27.1万亩(1.81 万 hm2)。

四是稳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培育高效特色农业”并举,突出节水、高效、优质、特色,大幅度压减高耗水、低效益作物,扩大马铃薯、中药材、露地蔬菜、瓜菜制种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

4.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开展生态移民

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区自然条件严酷,发展生产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对这一区域农牧民进行搬迁既是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群众贫困问题的最佳途径。实施农牧民“下山入川”工程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凉州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集中清理收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农林场土地,采取区内安置和区外劳务输转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生态移民,基本完成了3 500多人的搬迁任务。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和项目倾斜力度,全力以赴支持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农牧民农业生产方式,确保搬迁人口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迁出区实施封山育林草和荒山绿化,逐步改善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

5.抓好生态建设与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

一是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全面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抓好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工程规划项目、生态公益林建设、三北五期工程、天龙百万亩生态林基地建设、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支农资金特色林果产业建设等项目的组织实施,5年完成工程治沙造林7.18万亩(0.48万hm2)。

二是认真开展造林绿化。抓住每年春秋季植树造林有利时机,广泛组织发动,围绕治沙造林、通道绿化、林网建设、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城区绿化等重点,完成人工造林37.67万亩(2.51 万 hm2)、封山(沙)育林草 24 万亩(1.6万hm2)、义务植树3 901万株。

三是抓好林草植被保护。围绕水源地保护治理,以南部祁连山区和浅山区乡镇为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大力开展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改善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能力,5年完成林草植被保护42.6万亩(2.84万hm2)。

四是落实“四禁”规定。严格实行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的规定,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许可制度,在凉州区全境禁牧,严格禁止滥采滥挖,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开采活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6.科学调度有限水资源,统筹安排调水和用水工作

一是“三水”联合调度。坚持天上水、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调度,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投入力度,适时实行人工增雨。充分发挥上游雨水情测报系统作用,科学调节水库蓄水,最大限度利用好上游洪水资源。

二是制定科学调水方案。根据来水频率制定不同年份的分水方案,合理确定调水线路和调水时段,准确掌握灌区需水规律,加强检查、监测、调度,努力完成年度调水任务。

三是合理安排用水。科学分析水情,细化轮次供用水计划,建立干旱时段优先向高效益用水产业供水机制,保障各行业用水安全。

四是整治河道。对承担向民勤调水任务的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三条天然河道进行疏浚、清障、开挖主河床等措施,整治河道131.88km。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对六坝河、马蹄河等河道进行治理,修建防洪堤防37.65 km,提高了河道输水效率和防洪能力。

二、取得的成效

1.生态效益

严格落实甘肃省政府批准的《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及水量调度实施计划》,自重点治理实施以来,凉州区累计向下游民勤蔡旗断面输水量12.14亿m3,其中2010年输水量1.96 亿 m3,2011 年 输 水 量 2.1 亿 m3,2012年输水量2.74亿m3,为重点治理近期目标如期实现和提前8年实现2020年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地下水开采量从4.58亿m3控制到了3.53亿m3,全区地下水采补基本实现平衡,局部地下水水位回升。上游水源涵养地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措施逐步落实,绿洲区和沿沙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并将得到持续修复。据统计,下游沙尘暴次数由“十五”时期的年均12.8次减少到“十一五”时期的8.8次,2012年未出现沙尘暴。

2.经济效益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区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26.4∶39.4∶34.2调整到了 2011年的 21.9∶44.1∶34;全区农业种植夏秋比由50:50调整为15∶85。在大力节水的前提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08.5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76.18亿元,全区单方水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8.6元降低到2011年的17.2元。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由2006年的3 741元增加到6 429元,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3.社会效益

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规范了全社会用水行为,改进了用水技术,转变了生产方式,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区用水总量由2006年的12.53亿m3减少到目前的10.22亿 m3,生活、工业、生态、农业配水比例由 2.3∶4.1∶2.2∶91.4 调整到了 5.1∶12.5∶6.1∶76.3;农业用水由 2006年的10.46亿m3控制到2011年的7.96亿m3,减幅达24%。

猜你喜欢

石羊河凉州区全区
中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综合效应评价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石羊河流域永昌县地下水及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陈宗诚作品
张文作品
基于SDI 的石羊河流域中游水文干旱特征研究
悠悠“石羊”情
游戏化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