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观赏鱼检疫监管模式和对策
2013-08-15陈信忠郭书林龚艳清周斌华
陈信忠,郭书林,龚艳清,周斌华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厦门 361026)
观赏鱼是近年来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全世界观赏鱼及其相关产业年产值已高达140亿美元。目前全球观赏鱼主要进口国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亚洲是主要出口地。观赏鱼的生产与贸易也成为我国渔业产业一个强劲的增长点。我国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扩大观赏鱼产业规模。我国已成为世界观赏鱼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几乎所有的省、市都有大小不等的观赏鱼市场和观赏鱼养殖场。达到一定市场规模的超过400家[1]。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基地,由观赏鱼拉动的水族产业年产值近200亿元。本地种类主要有金鱼、锦鲤和其他小型观赏鱼,更多的品种由国外引入。尤其像骨舌鱼目、雀鳝目、鲈形目类,几乎均为国外引入品种[2]。我国台湾地区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边缘,在气候和地理环境方面具有养殖观赏鱼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观赏鱼种苗的繁育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培育了血鹦鹉、蓝金刚水晶虾、彩色海马、荧光天使鱼、绿皮皇冠豹等许多优良品种,居世界领先地位。目前台湾地区能成功人工繁殖并且技术成熟的鱼种有250多种[3]。台湾地区观赏鱼整体产值由2009年的8.3亿元(新台币,下同)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近40亿元。如果加上饲料、养殖器材等相关产业,产值已超过100多亿元。台湾地区60%的观赏鱼依靠外销,主要销往日本、美国、韩国、南非、新加坡、英国和中国大陆。由于中国内地市场对观赏鱼的需求十分旺盛,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台湾地区优良的观赏鱼输入大陆,大大丰富了大陆的观赏鱼养殖品种,对种质资源改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台湾地区相关产业拓展了发展空间。
观赏鱼种类繁多,可能携带的病原十分复杂,已知对观赏鱼危害性较大的病原至少有30多种。澳大利亚因进口金鱼而引起了鲑鱼气单胞菌病的流行。世界各地流行的虹彩病毒病很多都是观赏鱼传播造成。由于观赏鱼疫病风险较大,很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检疫措施。如澳大利亚对我国出口的金鱼和锦鲤要求检测6种病毒和10种细菌;英国对从我国出口的金鱼明确要求检测鲤春病毒病。近年来我国流行的多种鱼类病害,与东南亚尤其是台湾地区的鱼病疫情紧密相关,也与各种观赏鱼贸易有很大关系。由于台湾地区与大陆长期地理隔离,台湾地区与许多大陆所规定的疫区国家和地区进行农产品自由贸易,引进了大量动植物繁殖材料,容易引发各种动植物疫情。因此,引进台湾地区动植物种苗存在很大的检疫风险。
我国的观赏鱼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各种观赏鱼的检疫风险研究很少,对台湾地区观赏鱼的疫情了解不多。目前台湾地区输入大陆的大部分观赏鱼没有制定严格的检疫措施,甚至无法明确应重点实施的检疫项目。我国现行的进境动物隔离检疫和监管模式,常常因为水生动物疫病的季节性、隐性带毒以及在水体中难以观察等特殊性,而无法有效控制各种传染病,我国针对进境观赏鱼尚未制定规范的、可操作的检疫规程,现有措施存在疫病传入的极大风险。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如果不对外来动物疫病进行有效控制,势必严重威胁国内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在引进台湾地区优良观赏鱼品种时,防止有害生物的传入,保护大陆养殖业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必须对现行的观赏鱼检疫监管模式进行改革。
1 加强风险分析,对主要传染病、寄生虫病实行分类评估
观赏鱼属于特殊的水生动物,绝大部分观赏鱼都饲养在室内供人们观赏。相对于野外或大规模养殖的其它水生动物,观赏鱼的养殖环境容易进行管理和调控,一旦发病也容易观察并进行及时的处理。目前台湾地区输出的绝大部分观赏鱼都是人工繁育的品种,在输出前一般都已在中转场养殖并观察一段时间,一些有临床病症或体表明显不正常的观赏鱼在输出前就已经被淘汰。因此,大部分病原并不容易传播和扩散。根据观赏鱼的特点,首先要对台湾地区观赏鱼的检疫风险进行分类评估,详细分析以往台湾地区观赏鱼养殖过程中曾经发生的动物疫病和世界范围内曾经发生的观赏鱼主要疫病,加强重点疫病的防范工作。在进行风险分析时,采用与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风险评估原则一致的Covello-Merkhofer模式,即分为释放评估、暴露评估和后果评估三个步骤,对台湾地区现有的主要观赏鱼类疫病进行风险评估。从疫病种类和观赏鱼种类两方面进行分类评估,确认可能的危害。
1.1 实行疫病分类管理,加强重点疫病的监测
不同水生动物疫病对观赏鱼的危害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疫病可以导致观赏鱼或其它水生动物严重发病并流行,一旦传入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另一些疫病带来的危害可能比较轻微,而且容易控制或消灭。我国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以及《台湾动物传染病防治条例》中提到的水生动物疾病名录,都对动物疫病进行了分类,针对不同的疫病采取不同的检疫措施。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亚太水产品研究中心(NACA)等国际组织也列出了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名录,并根据这些疫病的流行和危害状况及时做出调整。目前OIE和NACA发布的重要水生动物疫病有近30种,而我国农业部2008年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就有36种水生动物疫病。根据文献资料,上述水生动物疫病有相当一部分在台湾地区养殖的水生动物中曾经发生或流行。近年来台湾地区观赏鱼发生的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就有近30种,包括虹彩病毒病、淋巴囊肿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爱德华氏菌病、气单胞病菌、假单胞菌、黄杆菌、弧菌、链球菌、水霉菌、鳃霉菌、头槽绦虫、叶状鱼虱、刺激隐核虫、小瓜虫、车轮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舌杯虫、针虫、卵圆鞭毛虫、鱼蛭、微孢子虫、粘孢子虫等,但其中只有少数几种病毒性传染病被OIE、NACA等国际组织列入必须申报的疫病名录,其余大部分疫病对观赏鱼的危害相对较小,而且可以通过预防和治疗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必须根据各种疫病的危害性进行分类管理,对危害性较大的疫病进行重点监控。另外,台湾属于亚热带地区,一些冷水鱼类的病毒病,一般只感染寒冷地区的水生动物,台湾地区为非疫区,如鲤春病毒血症(Spring viraemia of carp,SVC)、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和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emia virus,VHSV)等,实施检疫时可以排除这些疫病。
目前,经研究证实可由鱼类携带或传播,并对水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卫生造成巨大危害的病菌和寄生虫病较多。世界贸易组织(WTO)卫生及植物卫生措施委员会(Committee on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于2010年11月18日 以G/SPS/N/NZL/364/REV.1(10-6150)编号通报了《进口新西兰观赏鱼和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卫生标准》,该标准附录了《高风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目录》,目录中所列的17种疫病中,病原菌有5种,寄生虫病有6种。澳大利亚检疫部门要求我国出口的金鱼、锦鲤要检验16种病原微生物,其中包括10种细菌。此外,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观赏鱼的检疫要求越来越严格,除要求检疫观赏鱼作为易感宿主而致病的病原外,还要求检疫对观赏鱼本身不致病,但可由观赏鱼携带,并对人体或动物造成危害的病原。
1.2 实行观赏鱼类的分类管理
观赏鱼种类繁多,而且很多物种经过人工驯化、杂交以及转基因等生物技术的改良,培育出新的物种或品种。不同的观赏鱼物种或品种对各种疫病的易感性存在很大差异,一些种类风险很小或几乎无风险,另一些种类则有较大风险。一般来说,病毒性传染病常常带来严重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但这些病原大多对寄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即只对少数宿主易感,对其它水生动物危害很小或无影响;细菌性病原对宿主也有明显的选择性,但有少数病原菌如气单胞菌等,可感染发病的水生动物种类较多;寄生虫病原通常对宿主的选择性较小,产生的危害相对也较小。而且,目前大部分细菌和寄生虫病都有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台湾地区现有主要观赏鱼类的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调研和分类,对可能携带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进行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对不同观赏鱼采取不同的检疫措施。
全球观赏水族市场,不论从参与人数与商业活动量值,淡水和海水饲养的比例均为9:1,其中海水观赏鱼主要来自印尼和菲律宾,亚洲地区供应全球超过60%的淡水观赏鱼类,其中大部分为繁养殖培育,野生采捕的淡水观赏鱼则主要来自南美和非洲。观赏鱼的贸易品种共有1 600多种,其中50%为淡水品种,淡水热带鱼占市场份额的80%~90%,其中养殖品种占90%,野外采捕品种占l0%[4]。台湾地区的很多观赏鱼最初也都来自南美洲、非洲以及亚洲的一些野外自然环境,经过多年的人工驯化逐渐适应人工养殖的环境。目前台湾地区的淡水观赏鱼有800余种,分属于21目,94科,377属。其中种类较多的有鲈形目(Perciformes)近280种,鲶形目(Siluriformes)约240种,脂鲤目(Characiformes)120多种,鲤形目(Cypriniformes)70多种,这4个目的观赏鱼约占现有观赏鱼种类的90%,其余17目种类较少。在科水平上,以慈鲷科(Cichlidae)种类最多,近180种,骨甲鲶科(Loricariidae)和脂鲤科也有近100种,鲤科(Cyprinidae)和美鲶科(Callichthyidae)分别有60多种,其它科的种类较少。在属水平上,属于鼠鱼的兵鲶属(Corydoras)种类最多,有60多种,其次是属于短鲷类的隐带丽鱼属(Apistogramma)有近40种,属于灯鱼类的魮脂鲤属(Hyphessobrycon)有20多种,其它属种类都较少。随着观赏鱼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已有越来越多的观赏鱼能够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繁育和大规模生产。台湾地区近年来在观赏鱼人工繁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可人工繁育的观赏鱼近400种。繁殖鱼种中非洲慈鲷约占30%、南美慈鲷占20%、血鹦鹉占17%、金鱼和锦鲤占10%、灯鱼和其它鱼类占23%,很多观赏鱼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已超过原产地。近10年来,台湾地区出口品种完全以人工繁育养殖的鱼种为主,最具代表性的出口观赏鱼是血鹦鹉,2006年出口量已超过300万尾[4]。
不同的生长环境对各种疫病的易感性存在很大差异。在分类上差距越大,其生理、遗传特性以及对各种疫病的易感性的差异也越大。即使是同一属的鱼类,也可能因为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对各种疫病表现不同的抗性。因此,需要对某一种鱼或某一类相近的鱼进行分析,根据养殖过程中曾经发生过的疫病种类,以及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相近的鱼类曾经感染的疫情等资料,确定需要重点关注的疫病种类。
与陆生动物不同,针对水生动物的检疫除了根据输出国的疫情考虑该种动物易感的传染病以外,还必须考虑水体等生存环境因素的风险,很多水生动物存在因被动吸收而携带各种与其自身无关的病原,即这些病原不会导致其发病,但水生动物可以成为携带者,通过水体的传播作用可能给其它水生动物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不少严重的病原并无特异性的宿主,病原可能跨越水生动物的分类种群进行传播。因此,在评估观赏鱼的检疫风险时,不仅要关注近年来观赏鱼的疫病流行及病原检出情况,还要关注输出国的观赏鱼及其它水生动物所流行的各种传染病。此外,由于观赏鱼的国际交流十分频繁,在确认疫病名单时还必须考虑世界上其它主要观赏鱼养殖国家近年来流行的主要传染病病原。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台湾地区观赏鱼的特点,充分考虑海峡两岸关系的特殊性,研究并确定有效的检疫和监管措施,在促进观赏鱼贸易的同时,确保大陆观赏鱼产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安全和健康。
此外,根据入境观赏鱼的不同用途也可以执行不同的检疫措施。用于繁殖的种用观赏鱼,可能对输入地的其它观赏鱼等水生动物带来更大、更长期的影响,需要采取严格的隔离检疫和监管措施;而用于展览和水族馆观赏的鱼类,因其与其它鱼类相对隔离,传播疫病的风险低,可以采取相对宽松的检疫措施。
2 加强产地监管和疫病监测
水生动物与陆生高等动物在疫病方面的显著差别,在于环境温度对水生动物疫病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许多陆生动物疫病的暴发与环境温度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绝大部分水生动物疫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即只在一定的季节和地区才会暴发传染病,而在其它季节,动物可能隐性携带病原但不发病。人工养殖的观赏鱼可以不受季节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贸易。目前,我国针对观赏鱼等进境水生动物的检疫监管法规都是进境后在临时隔离场集中隔离检疫30天。在隔离检疫期间,对可能携带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进行检疫,确认合格后才允许离开临时隔离场。但在实际工作中,口岸检疫部门很难严格实施。对各种观赏鱼类,虽然可以在指定隔离场进行检疫,但由于水生动物疫病通常只在一定的水温条件下才发病或表现症状,在其它季节即使隐性带毒也不表现临床症状,而且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1999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金鱼中检出了鲤春病毒(SVCV)。由于鱼类是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SVC只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暴发,在其它温度下会掩盖感染者的症状。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鱼只是无症状的带毒者而不显示任何临床症状,即便隔离一段时间也看不出来,到英国水温低就发病了。显然,该检疫措施对很多种水生动物疫病无法达到检出和控制的目的,必须采取进一步的监管和检疫措施。
根据水生动物疫病的季节性,在适宜发病季节对疫病进行采样和检测,是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OIE也要求各成员国针对各种水生动物疫病开展日常监测,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也十分重视疫病的日常监测。我国出口欧美的锦鲤、金鱼等观赏鱼类采用的就是产地监管和疫病监测相结合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
2.1 执行产地监管措施
目前世界各国对进口的大中型陆生动物,普遍采用产地检疫的方式,有效控制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对水生动物而言,产地检疫和监管是防止各类传染病传播的切实有效的方法。由于台湾地区海峡两岸关系的特殊性,目前还无法通过官方正式渠道开展产地检疫。但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过去难以实现的产地检疫模式,现在经过与台湾地区有关方面的沟通和协调已经完全可以实现。台湾地区有许多与观赏鱼相关的行业协会,其中台湾省水族协会成立于2000年,是全台湾地区的省级民间团体,主要推展相关水产养殖业及水族馆之营销业务与联谊工作,下设观赏鱼委员会、七彩神仙鱼委员会、孔雀鱼委员会、龙鱼委员会、两栖爬虫委员会及收容中心委员会。该协会具有有效、规范的运作模式,在疫病防控、有害生物及有毒有害物质监控和出口检疫方面与屏东科技大学、嘉义大学、高雄市建设局家畜疾病防治所、台湾地区动植物防疫检疫部门进行密切合作,使协会内养殖业者统一养殖规划、疾病监控、国际营销,建立起具国际质量认证的生产技术。台湾地区大多数水产养殖户都是该协会会员。通过与台湾省水族协会等机构和组织的合作,现在已经可以对进入大陆的观赏鱼进行养殖场认证、养殖过程监管、养殖期间动物疫病监测、进境后实行流向监管与隔离检疫相结合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即实现对台湾地区输大陆观赏鱼的全过程监管,达到有效控制和预防各种传染病的目的。
2.2 制定并实施合理的观赏鱼疫病监测计划
水生动物疫病种类繁多,在OIE发布的《水生动物疫病诊断手册》中,被列入重大疫病的水生动物疫病有34种,其中鱼类疫病17种,双壳类软体动物疫病9种,甲壳动物病害8种。与食用水生动物相比,观赏鱼养殖规模相对较小,可以较好地控制和改善养殖环境,从而减少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由于台湾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一些冷水鱼类的疫病一般不会感染台湾地区观赏鱼。因此,根据各种观赏鱼的养殖特点和各种疫病的易感性,科学、合理地制定疫病监测计划,选择重点监控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监测,既可以了解当地观赏鱼的疫情动态,又可以确保输出观赏鱼的健康。
3 加强疫病检测技术研究
要实现进境台湾地区观赏鱼的快速验放,同时又要确保其安全,就必须具备针对各种危险性病原的快速检测技术。相对于人类和陆生动物传染病的检测和诊断,针对水生动物疫病的检测技术还比较落后。因此,需要对台湾地区进境的各种水生动物可能携带的病原进行研究,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和标准。目前在我国除了少数几种鱼类疫病和甲壳动物病害已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以外,很多水生动物病害及病原的研究报告还很少,其中有多种病原在国内至今未见报道,这些病原随时都有可能传入,给国内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危险。虽然OIE对一些重要病原的诊断方法进行了概述,我国口岸检验检疫部门也制订了部分病原的检疫操作规程,但还有多种病原需要研究并建立相关的检疫方法,另外一些方法也需要进行验证和规范,才能应用到口岸检疫中。
观赏鱼疫病包括多种病毒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等,其中SVC、KHV、IPNV等多种病毒病是观赏鱼类的重要病原,因其危害较大而成为研究重点,对病毒病的流行情况以及检测技术等研究也较为深入。相对于鱼类病毒病,鱼类病菌的宿主范围更加广泛,包括海水、淡水等多种鱼类,甚至两栖类、亦或人类,其危害力及影响范围更大。目前还发现多种人鱼共患的病菌病和寄生虫病。一些非鱼类致病因子的病原体,也因为观赏鱼可能成为其携带者而使之存在感染人类的风险,继而受到了严格的检疫。例如意大利从我国进口的一批金鱼、锦鲤中检出沙门氏菌而要求暂停进口。通常活鱼不会携带该菌,但是水质污染可导致其携带,有使人类健康受到危害的风险。
4 做好观赏鱼入境后的隔离检疫工作
隔离检疫是确保观赏鱼等外来物种安全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所有入境的观赏鱼都必须进行适当的隔离检疫,首先要设立符合水生动物隔离检疫要求的临时隔离场。由于观赏鱼经济价值高,注重品相,对生存环境要求也较高,长期隔离或检疫时间过长,均可能导致观赏鱼色泽变暗,鳞片受损,体质减弱等品质受损的不良后果,从而影响其商业价值。因此快速通关也是服务台商,促进海峡两岸观赏鱼产业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其它种用水生动物,观赏鱼绝大多数用于水族馆内观赏,对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对其它水生动物的风险也比较小,因此,针对观赏鱼的临时隔离场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措施,只要能够进行有效的隔离,并能对养殖水体、排泄物等进行有效消毒,就可以被用于入境观赏鱼的隔离检疫。
针对不同种类和用途采取不同的隔离检疫措施,并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对于亲鱼等作为种用的观赏鱼,在对相关的病原进行实验室检测的基础上,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在考核合格的临时隔离场进行隔离检疫,检疫合格才能流向市场;对用于短期展览的观赏鱼,可以在指定的场所或暂养池进行暂养;对一些无明确检疫传染病或风险很低的观赏鱼,可以进行流向控制,简化监管和隔离检疫措施,缩短隔离检疫时间,加快口岸验放速度。
5 小结
我国的观赏鱼养殖历史悠久,特别以盛产金鱼出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观赏鱼高品质和高价值方面已落后于世界上许多观赏鱼发达国家和地区,根据我国海关统计,中国观赏鱼每年出口数量大约3 000万尾,占世界出口总量l0亿尾的3%,但每年出口额只占世界出口总额的l%~2%。这现象一方面说明国际观赏鱼出口市场的竞争激烈,中国观赏鱼产业尚未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说明中国观赏鱼只要经过努力,其出口发展的空间是比较大的[5]。因此,急需引进大批优良的观赏鱼品种对我国的观赏鱼种质进行改良。我国台湾地区近年来观赏鱼产业飞速发展,培育了许多优良品种。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也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给两岸的观赏鱼交流和贸易带来难得的机遇。为适应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而且在引进优良观赏鱼的同时,避免各种病原可能带来的严重风险,需要对现行的隔离检疫监管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实施观赏鱼产地检疫监管、养殖过程监测,入境后分类隔离检疫和流向管理等有效措施,确保入境观赏鱼的安全,同时加快口岸验放速度,促进海峡两岸观赏鱼产业的快速发展。
[1]霍凤敏,章之蓉,邹记兴.中国观赏鱼产业发展概况[J].河北渔业,2010(1):51-53.
[2]徐梦婷,赵会宏.广洲观赏鱼市场调查报告[J].科学养鱼,2012(4):1-3.
[3]陈思行.全球观赏鱼业发展概况[J].水产科技情报,2010,37(1):24-28.
[4]陈思行.全球观赏鱼业发展概况[J].水产科技情报,2010,37(2):77-79.
[5]孙国栋. 新加坡观赏鱼国际贸易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