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院报》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13-08-15朱文赫
徐 宏,李 宁,朱文赫,苏 源
(中日友好医院 党委办公室,北京 100029)
中日友好医院《院报》2002年1月21日创刊,2011年9月1日改版,由四开四版铜版纸印刷改为对开八版新闻纸印刷。改版后,《院报》每月下旬定期出版正报,不定期出版专刊(版)、特刊,是面向本院职工、患者、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兄弟单位、行业学会和有关媒体发行的内部报刊,月发行量5000份,月发稿量约6万字。《院报》常设要闻、医教研管、科室传真、先进人物、医德医风、党群文化等栏目,符合中日友好医院的办院宗旨和国家队定位,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有力推动了医院文化建设。
1 《院报》编辑出版工作实践
1.1 《院报》定位准确
《院报》的定位是:一方面,做好对内的宣传,深入解读卫生方针政策和医院规章制度,报道医院重大新闻和重要事件,成为沟通上级部门与医院、医院领导与职工、临床科室与职能部门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重视对外新闻传播,做好面向患者的科普宣传教育,让报纸成为与患者和社会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院报》始终坚持正确、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以我院各时期重点工作为核心,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职工,有力塑造和传播了我院文化理念。
1.2 编辑工作流程规范化
我院《院报》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并担任编委会主任,各临床科室、职能部门、党团基层组织全力支持配合。党办宣传办承担具体编辑工作,编辑部加强出版流程、编辑工作、人员经费等管理,建立四级审核制度,实现了责任编辑初审、编辑部主任二审、总编复审、编委会终审的编审流程。建立选题送审制度,每月初召开编务会议,确定新一期报纸选题,并开展评报活动。健全完善通讯员供稿制度、编辑部工作人员职责等,加强内部管理,保证了《院报》编辑出版工作的正常进行。
1.3 选题策划针对性强,勇于创新
为突出医院学科建设成果,《院报》策划编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专版、科研课题巡礼专版,并通过“通版”、大幅照片等,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增强宣传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如为庆祝院庆,专门出版“院庆特刊”,刊登院史溯源、发展成果、庆祝活动等文章和图片,为医院的生日营造浓厚氛围。编辑部还每年评选医院十大新闻,形成一大特色。《院报》通过不断创新,凝练医疗卫生行业职业精神,培育和弘扬以“患者至上、文明行医”为核心的医院文化。
1.4 加强培训,建立覆盖广的通讯员队伍
通讯员是《院报》在临床一线的“眼睛”和“触手”。编辑部聘请优秀通讯员担任院报联络员,专门负责部分稿件的组稿、策划。为提升通讯员业务能力,每年都举办通讯员培训班,通过新闻摄影讲座、采风、素质拓展、参观学习等活动,提高了通讯员的综合素质[1]。制定通讯员考核方案,科学评价通讯员工作效果,每年评选“优秀通讯员”,建立了动态管理、科学评价、合理激励的考核机制。目前,《院报》年均采用通讯员稿件近400篇,有效保证了稿源。
1.5 开门办报是提高《院报》质量的好办法
“请进来、走出去”是《院报》成功的一条经验。编辑部多次走访调研京内外兄弟医院内部报刊,学习先进做法。定期开展“走进媒体”活动,学习办报经验。邀请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委会、中国日报、北京晚报等行业学会和知名媒体领导来院讲座和点评,提高编辑人员业务水平。加强读编互动交流,召开读者座谈会,邀请院领导、中层干部和普通职工评报。开通“评报专线”,邀请读者评报挑错。此外,还重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报纸上开辟“微言大义”专栏,摘登职工和患者的微博。用二维码拓展新闻广度深度,通过扫码就能观看与报纸新闻相关的视频音频内容。开通电子报专用域名,建立了专业的数字报平台。
2 《院报》的传播效果
2012年,《院报》编辑部开展了读者问卷调查活动。此次调查共向医院在职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和患者发放问卷900份,超过90%的受访对象表示喜欢阅读院报,超过95%的受访对象对院报给予认可。
调查问卷发现,读者最关心医院重要新闻,其次对评论、健康科普、微博等内容也十分感兴趣,而反映我院知名专家、中青年医师代表、护理精英、优秀职工、一线职工事迹的人物版,同样得到了读者喜爱。在栏目方面,介绍健康科普类知识的栏目“健康传播”与“医师坐堂”最受读者喜爱,排名前两位;介绍我院知名专家事迹的“名医名家”栏目紧随其后;而帮助职工排遣心理压力、开展心理辅导的“焦大夫心理诊室”也很受欢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前心理类资讯是读者普遍渴求的知识。
在《院报》发行到达度上,有87%的受访对象表示能收到院报,还有相当比例的读者表示,不仅看纸质版的院报,还能通过医院官网“院报院刊”频道或直接登录院报数字报网址阅读到院报电子版。
3 《院报》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院报》通过展示医院形象和职工风采,沟通医患关系,成为了“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重要平台,为医院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2]。
3.1 对内做好宣传报道,让医院文化入眼、入脑、入心
《院报》是职工学习党和国家卫生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是知晓医院工作、新闻、活动的主要途径,也是院领导与职工加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院报》头版刊登院内重要新闻,这些新闻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是一段时期医院工作的“基调”[3]。如医院明确提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科室学科建设为重点”的轨道上来,报纸多次在头版重要位置报道医院学科建设活动,并大力宣传重要获奖成果,让科室有荣誉、职工有动力。《院报》努力挖掘新闻背后的亮点,追求“简而精”、“深而活”,为标题设计肩语、撰写编后语、编者按等,提高文章的“含金量”,力求把事件和政策说透彻说完整,从而一改传统“宣传”的生硬面孔,更具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强了“硬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医院文化让职工入眼、入脑、入心。
3.2 对外做好新闻传播,提升医院影响力和美誉度
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医院,在医教研防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和辐射作用,也深受社会各界和患者的信赖。因此,《院报》眼光向外,自始至终为医院中心工作服务,向社会和患者宣传临床科室的新业务、新技术、新方法,重点报道知名科室、知名专家的出诊信息和专业特长,同时开辟了“专家坐堂”、“案例精选”、“正高医师简介”、“名医名家”、“医师巡礼”等固定栏目,不仅大大方便了患者看病就医,也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此外,《院报》还及时地接受舆论监督,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读者来信”、“感谢信”等栏目,传达患者声音,加强医患、护患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在医患关系中起到良好的和谐促进作用。
3.3 办好副刊,彰显人文关怀
一份好的院报不仅应该有丰富的医院新闻报道、周到的患者服务信息,同时还应该有出色的副刊,倡导医院文化,传播健康新知,展现医护人员不寻常的一面,体现出一份报纸浓厚的人文关怀[4]。我院《院报》力求抓住每一个时期的社会热点和患者关心的难点,每期用1~2版的篇幅,刊登医护人员专门撰写的科普、行医笔记、日常感悟等相关文章,普及健康知识,有针对性、亲切感,展示了医院医护人员的艰辛和付出。此外,《院报》还经常刊登职工在书画、摄影、诗歌等方面的业余爱好作品,充分展现他们的个性和特长。知名老专家不幸逝世后,还择要刊登怀念、纪念性文章。这些都反映出一所医院的文化特质,也彰显了救死扶伤的人文关怀。
实践证明,《院报》已成为职工患者全面了解医院工作的重要渠道,是向社会各界和上级部门展示医教研成绩的重要窗口,是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打造品牌的重要途径,是践行办院宗旨、展现医院风貌的重要名片。我院《院报》以“坚持正确导向,紧扣发展主题,弘扬德技高风,构建医患桥梁,浓厚文化氛围,塑造医院形象”作为办报宗旨,为促进医院中心工作发展,推动医院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行业内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1] 胡云芳.新闻价值的挖掘与提升[J].新闻知识,2011,6:33-35.
[2] 曾耀莹.创新院报[J].中国医院院长,2012(5):72-73.
[3] 朱英辉.院报编辑中的文化张力[J].现代医院,2007,7(12):115-116.
[4] 王雪飞,林平.院报在医院文化中的作用[J].现代医院,2012,12(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