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热带家蚕小蚕共育技术的创新

2013-08-15屈达才黄康东商本庆廖华珍

中国蚕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亚热带小蚕家蚕

屈达才 李 俊 黄康东 商本庆 廖华珍

(1广西大学蚕学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05;2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南宁 530005;3广西河池蚕种场,广西宜州 546307;4广西玉林蚕种场,广西玉林 537000)

种桑养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具有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20 世纪后期以来,世界蚕丝产业逐渐向低纬度地区转移与发展,我国蚕丝产业也逐渐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已成为世界蚕桑产业最大的产区,成为亚热带蚕丝产业的代表,由于其地处亚热带,在气候等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上与华东等传统蚕区有着明显的差异和不可替代性,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光水热同季三者相互配合,造就了农田复种指数高,作物生物量大,劳动生产率高等亚热带农业特征。在这样丰富的光照水热自然资源环境下,桑树具有生长期长、生长快、桑叶成熟早,单位面积产叶量高等特点,为多养蚕、多产茧赋予了其他蚕区无可比拟与无法替代的自然资源环境优势,在家蚕饲养技术模式上长期形成了年养多批次、不间断、蚕期重叠的滚动式的亚热带家蚕饲养特点,凸显了设备利用率高、劳动效益好等低纬度蚕区的特征[1-2]。但是,亚热带蚕区夏季时间长,气候炎热,养蚕环境温度高、湿度大、病原菌繁殖快且致病感染力强,成为低纬度蚕区夏季养蚕难、蚕茧产量低、质量差等阻碍亚热带蚕业发展的技术难题[1]。

农业产业中的品种及其配套种养技术,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点和不可替代性,广西先后培育了优质高产、强健好养、易繁的亚热带桑、蚕品种,建立了“桑园密植速成丰产、冬夏剪伐无干养成”和“综合防控蚕病、二段高温催青、三期饲养管理”配套的亚热带桑园管理和桑蚕饲养的技术模式[2-3],尤其在家蚕饲养管理上采用了小蚕叠式木框育饲养模式及相配套的“定蚕室温湿度、定蚕座面积、定给桑量、定给食时间和定期消毒防病”的小蚕共育“五定”饲养管理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亚热带蚕区小蚕饲养难、蚕体质量差等家蚕小蚕饲养的难题,为亚热带地区广西蚕业的优质高产、省力高效、安全可持续稳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5]。

1 亚热带蚕区气候特征与家蚕饲养技术模式

以广西为代表的亚热带家蚕产区气候特点:地处低纬度,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是周高中低形似盆地的地形,受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了日照适中,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降水丰沛、干湿分明,灾害频繁、旱涝突出的气候特征。广西全年平均气温在16.5~23.1 ℃,等温线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大部分蚕区年平均气温在20.0 ℃以上,极端最高气温为33.7~42.5 ℃,桂南蚕区桑树生长的季节始于2 月中下旬,结束于12 月上旬,生长期长达280~300 d,≥10 ℃的积温在6 500~7 500 ℃;中部蚕区桑树生长的季节始于2 月底3 月初,结束于11 月上中旬,生长期长达250~280 d,≥10 ℃积温在5 500~6 500 ℃,年日照时数1 169~2 219 h,喜温作物生长可利用的热量资源尤为丰富,自然赋予了亚热带蚕区最为有利、丰富的物候条件,桑树的年生物量是中高纬度蚕区不可比拟与无法替代的。

亚热带蚕区广西夏季时间长、雨水多、暴雨频发、气温高、湿度大。普遍是夏季时期长、多雨,降水量为1 580~2 760 mm,气象灾害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早春低温冷害等危害,如桂南蚕区年雨量1 750~2 500 mm,多雨季节长达150~180 d,在桂西北、桂中蚕区常常是春夏之交与5—6 月份多雨,在桂南、桂东南蚕区则常常是5—6 月份及8—9 月份多雨,加上夏秋季的7—9 月份台风频繁,雨多,湿度大,极易造成高温闷热,诱发蚕病,破坏蚕作安全,造成减产失收。

针对亚热带蚕区的养蚕季节环境高温多湿、病原微生物繁殖快、感染强、难以隔离消毒、易暴发蚕病等诸多不利因素,广西创新形成了“综合防控蚕病、二段高温催青、三期饲养管理”的亚热带桑蚕饲养管理技术模式及其配套的技术措施[3]。把家蚕饲养分为小蚕、大蚕和上蔟营茧的3 个时期,改变了传统的仅分大小蚕2 个阶段,不重视上蔟环节的饲养模式,建立了小蚕叠式木框育饲养形式和小蚕共育的“五定”饲养管理技术,一举解决了以往小蚕饲养难、易暴发蚕病等技术难题。

2 亚热带家蚕小蚕的生理特性及其共育技术的创新

2.1 亚热带家蚕小蚕的主要生理特征

农业产业技术及品种的选择与地域生态条件及社会人文条件关联密切,常具有不可复制性和无法替代的特点。亚热带养蚕气候与环境特点,决定了亚热带家蚕产区的当家品种均采用含多化血统的二化性蚕品种,决定了必须采取与其相适应的亚热带蚕桑种养技术模式及技术措施。

“养好小蚕一半收”,高度概括地说明了养好小蚕对蚕茧丰收的重要意义,小蚕期是充实幼虫体质与维护群体发育齐一的最关键时期,是整个蚕期的基础。针对亚热带家蚕饲养环境气温高、湿度大、小蚕生长发育快、蚕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水分与体温散失快,加上小蚕具有趋光性和趋密性,移动范围小,抗逆性较弱等特点,建立了以小蚕叠式木框育的“定饲养温湿度、定蚕座面积、定给桑量、定给食时间和定期消毒防病”的亚热带家蚕小蚕共育“五定”饲养管理技术。

2.2 亚热带家蚕小蚕共育“五定”饲养管理技术

采用小蚕叠式木框育饲养形式,因其省养蚕设施、省力、省工、省饲养成本[4],有效地解决了家蚕小蚕传统饲养技术环节繁杂、生产效率低、质量差、品质难以一致等阻碍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的瓶颈问题。该技术自2000 年引入广西并加以优化以来,在亚热带家蚕产区的广西、广东等蚕区迅速普及,促使了亚热带家蚕小蚕共育生产模式及其技术的全面铺开,促进了小蚕共育率的极大提高。但是,小蚕叠式木框育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诸如,小蚕叠式木框育蚕座的温湿度难以控制,如果饲养技术处理不当时,容易诱发小蚕发育不齐,发生小蚕夜眠或蚕病等现象。针对以上的不足,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完成了小蚕叠式木框育及其相配套的亚热带家蚕小蚕共育“五定”饲养管理技术。

2.2.1 定饲养温湿度 家蚕为变温动物,其缺乏调节保持体温恒定的功能,环境温度基本决定了蚕体体温。温湿度是影响蚕生理的重要因素,温湿度的高低决定着蚕对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的快慢。小蚕的饲养温度在25~30 ℃、相对湿度在70%~80%的适温、适湿范围内,温湿度越高小蚕发育就越快,蚕越容易就眠,温湿度越低小蚕发育越慢,蚕就眠越慢。从1~2 龄开始适当经受高温的考验,为大蚕抗高温多湿以及抗病能力打下基础[6-7]。广西现行蚕品种的饲育温度内,采用升降蚕室日平均温度2 ℃,相对温度5%~10%,能加快或延缓蚕发育2~3 h;因此,在家蚕小蚕共育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各龄蚕的发育状况,及时采取相关技术措施,降低或升高蚕室温度,控制蚕的发育快慢,以达到蚕发育齐一的目的。

2.2.2 定蚕座面积 家蚕小蚕生长发育快,各龄要及时扩座、匀蚕与分框,以确保每头蚕有1.0~1.5头蚕的活动位置,防止小蚕分布过密而影响小蚕群体发育,针对现行当家品种,总结出各龄蚕每天的蚕座面积,做到每天饲养技术管理中给桑时间固定,蚕座面积固定,给桑量固定,从而减轻了饲养难度,简化了饲养技术操作,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并确保蚕发育齐健[4-5]。

2.2.3 定给桑量 蚕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完全来自于桑叶,给桑的质和量直接影响到小蚕的发育快慢与蚕的体质。因此,日常给桑要合理定量,让小蚕吃饱吃好的同时要有适当的活动时间,方能保证蚕体强健。小蚕各龄各天每次的给桑量根据蚕的发育情况而定,现行当家蚕品种的小蚕饲养随不同养蚕季节,我们总结了一套小蚕日给桑三回,各龄蚕各餐定量给桑,1~3 龄克蚁给桑量分别为0.20、1.14、3.59 kg,达到桑叶食下率、利用率高,蚕发育齐一、健壮的效果。

2.2.4 定给食时间 根据饲养蚕品种的习性与养蚕季节的不同,从蚕收蚁前就应做好收蚁与各龄饷食时间的初步方案,方案要以小蚕“十日眠三眠”,三眠都以日眠为中心。蚕一眠是2~3 龄日眠的基础与关键,也是蚕体质强健、好养的基础。现行当家品种两广二号在气温28~30 ℃时,1 龄收蚁时间在早上7:00—8:00,2~3 龄饷食时间分别是10:00—12:00、13:00—15:00 为宜。饲养期间日平均气温每升降2 ℃,饷食时间提前或推迟1 h 左右,再结合给桑次数与给桑量以及给桑叶质的老嫩来调整,就能确保各龄蚕都能日眠,达到发育整齐,体质强健的目的。

2.2.5 定期消毒防病 消毒防病是家蚕小蚕共育技术中的关键。除正常的蚕前、蚕后对小蚕室、贮叶室及周围环境的“二消一洗”以及对小蚕有关的蚕具必须进行密封薰蒸消毒外,1~3 龄各龄蚕就眠后,要将使用过的小蚕用具进行及时消毒和清洗,对小蚕室地面和周围环境进行1 次再消毒。出入小蚕共育室区域、蚕室、贮桑室、喂蚕前后要换鞋和洗手,以防病菌通过饲养人员的出入与接触而传染给小蚕。各龄眠期要做好提青分批的工作,淘汰病弱小蚕,尽量减少和防止蚕座交差感染,诱发蚕病。

3 “五定”饲养管理技术的效果

经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证明,应用亚热带家蚕小蚕共育“五定”饲养管理技术可以大大减少小蚕共育用的蚕房、蚕具等养蚕设备设施,达到省工、省饲料叶,降低共育成本的目的,简化了繁杂的传统小蚕饲养技术,促使小蚕群体发育整齐、蚕体强健,提高了小蚕共育的质量,为蚕作安全丰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提高了小蚕共育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确保了亚热带蚕区蚕桑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1]屈达才,蓝树思,顾家栋.广西蚕丝产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路与设想[J].广西蚕业,2007,44(1):1-6.

[2]屈达才.亚热带蚕丝产业种养技术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思路[J].中国蚕业,2010,31(4):42-45.

[3]顾家栋.桑蚕良种开发与应用[J].中国科技奖励,2008,(5):18.

[4]商本庆,温桂檀,覃锦玲.小蚕叠式木框育十日三眠日眠控制技术[J].广西蚕业,2007,44(4):31-33.

[5]商本庆,覃锦玲,吕勇.叠式小蚕木框育夏蚕共育的关键技术[J].广东蚕业,2011,45(3):8-11.

[6]黄杨文.叠式木框小蚕共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西蚕业,2007,44(4):33-35.

[7]袁燕平,赵林川,魏广卫,等.家蚕品种7532 和大造在高温冲击下中肠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J].蚕业科学,2010,36(4):692-696.

猜你喜欢

亚热带小蚕家蚕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亚热带农业研究》2019年征稿简则
可爱的小蚕
“神秘的北纬30”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