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优做强产业链 提升传统蚕桑产业——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蚕桑产业发展的启示

2013-08-15

中国蚕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小蚕蚕农蚕业

(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农经中心,浙江桐乡 314512)

桐乡市是全国蚕桑生产重点产区之一,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非常适宜蚕桑产业的发展,其蚕桑生产规模曾位列全省之首。全市现有桑园面积9 300 多hm2,年蚕茧产量近年来一直稳定在1 万t 左右,现已发展形成育苗栽桑、制种养蚕、烘茧缫丝、初级加工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中较早形成较完整产业链的产业之一,在全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在蚕桑生产中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使蚕桑这一传统产业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优势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现对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提升蚕桑产业的做法和成效总结如下,希望能给其他地区的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1 石门镇东池村蚕桑生产概况

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区,土地有机质丰富,土质疏松,适宜于栽桑养蚕。全村地域面积3.66 km2,村民小组18 个,农户696 户,总人口2 986人,总耕地面积233.3 hm2,种植业、养殖业均衡发展;蚕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好,桑园面积116.7 hm2,常年饲养蚕种3 800 盒以上,生产优质蚕茧150.0 t 以上,蚕业总收入300.0 万元以上,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17.6 %,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2 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1 蚕业生产不稳定

导致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蚕业生产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3 点。一是市场价格波动大。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严重影响蚕业生产的稳定性。尤其是2008 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和蚕桑生产周期的双重影响,导致茧丝绸市场价格一路走低,生丝交易价格由2007 年上半年的36.0 万元/t 跌至2008 年11月的14.0 万元/t,跌至成本线以下;干茧价格也由6.5 万元/t 跌到4.0 万元/t,相应地鲜茧收购价格由32.0 元/kg 跌至10.0 元/kg 左右,为近10 年来的最低水平,远远低于蚕农的预期效益和心理承受能力,致使桐乡市蚕桑产业陷入历史低谷,东池村的蚕桑产业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二是经营体制改革滞后。蚕桑产业经营体制改革滞后,蚕茧收购渠道单一,收购价格没有保障,蚕桑生产风险大,蚕茧与丝绸生产利益脱节,蚕农不能分享丝绸生产中的点滴利益,严重影响了村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三是仪评计价政策缺失。在蚕茧收购上,近年来没有开展仪评和实行“优质优价”的评茧计价政策,影响了蚕茧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2 桑园面积减少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蚕区桑园面积锐减。尤其是近几年来东池村因为皮鞋制造业发达,全村有大小皮鞋制造及相关企业80 多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企业中,对蚕业生产的冲击更大,抛荒失管的桑园面积增加。

2.3 蚕桑科技推广工作难度增大

当前,蚕桑科技推广工作难度大,突出反映在3个方面。一是饲养员年龄老化。农村从事养蚕的人员基本上都是60 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技术素质低。二是广播断线。过去饲养员养蚕按乡村技术员在广播里宣传的技术要领操作,而现在许多农户开通有线电视后,有线广播基本上处于关停状态,还有许多农户原有的有线广播也都被拆除,农户每天收听广播的习惯逐渐在改变。三是农技部门推广重点转向其他效益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蚕桑生产造成了直接的冲击,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力度的加大,农户原有的部分桑园流转后,用途被改变为果蔬、苗木种植,农业技术部门的科技推广重点也从过去的以蚕桑为主转向了其他效益农业。

3 东池村振兴蚕桑产业的举措和成效

3.1 建设高产优质桑园园区

为稳定蚕桑生产,东池村对桑园园区进行了改造,建立了东池村蚕桑示范园区,提出了《蚕桑现代化园区高产技术管理规范》,并通过了优化配套的6项关键技术:一是科学规划园区,良种合理密植;二是合理剪伐、留条,养成高产树型;三是科学施肥,少量多次配施;四是抓好“四统一”(结合虫情、结合养蚕时间、结合桑园地块;统一治虫时间、统一农药品种、统一用药浓度、统一桑园治虫地块),实施规范治虫;五是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合理配置沟、渠、路,配置桑园耕作、病虫防治等机械设备,使桑园达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六是以养树势为主,做好合理采摘。东池村通过采取以上管理措施,使每667 m2桑园达到了年发种量3 盒以上,年产鲜茧150 kg 以上,年经济效益在5 500 元以上,全村全年饲养蚕种5 000 盒以上。

3.2 建立小蚕饲育中心

为解决农村小蚕饲育劳动力短缺和部分农户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东池村在市、镇、村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小蚕饲养模式——小蚕饲养专业“托蚕所”,即农户委托专业户饲养小蚕的一种有偿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分散饲养存在的小蚕劳动力短缺、饲养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为蚕茧高产提供了基础和保证。东池村现建有小蚕饲养点2 个,可同时饲养小蚕2 500 盒,2012 年村蚕业专业合作社对原村级小蚕场又进行了改建维修,现小蚕饲育中心房屋面积达1 500 m2,成为全市最大的小蚕饲育中心,保证了小蚕饲养的质量,为夺取蚕茧高产提供了保证,每盒蚕种的产量比原来提高了10%。同时,为适应饲养原蚕生产一代杂交种的需要,东池村还建造了小型冷库及设备1 套。

3.3 加强蚕桑生产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蚕桑生产要有突破性的发展,先进实用技术和新成果的运用十分关键。针对当前农村养蚕劳动力不足的实际情况,东池村在引进和研发蚕桑实用先进技术时,突出了“省力化、高效益”这个核心,切实加大了技术推广工作的力度,在全面使用桑、蚕优质良种的基础上,突出抓好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推广。一是大力推广使用切桑机、脱水机。东池村通过推广使用切桑机、脱水机,既节省了劳动力,又保证了桑叶质量。二是抓好新型优良蔟具的使用和推广。重点抓好塑料折蔟的推广,对使用新型塑料折蔟的农户进行补贴,提高了蚕茧品质,为缫丝企业提供了量多质优的蚕茧。三是建立了村蚕桑技术培训中心。邀请桐乡市蚕桑专家分期为全村蚕农进行技术培训,使每个养蚕户有1人掌握养蚕先进实用技术,全村有2~3 名技术骨干,实现了农户从靠经验养蚕向靠科学技术养蚕的转变。另外,还计划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合作,在2013 年建成1.33 hm2的品种桑基地,通过蚕桑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大大提高蚕桑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3.4 创新蚕桑生产经营模式

2009 年,按照“自愿加入、自由退出、民主管理”的原则,东池村经济合作社和桐乡市华锋丝业有限公司(市农业龙头企业)联合牵头,吸收蚕农参加,在全省率先组建了东池村蚕业专业合作社,并辐射至相邻村,联结蚕农2 355 户,开展“订单蚕业”,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公司”的新型蚕桑生产模式,建立起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广大蚕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连接机制,形成了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发展机制,增强了产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步伐。合作社为蚕农提供蚕桑生产资料的购买、蚕茧的销售以及与蚕桑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提高了种桑养蚕技术的普及率和蚕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力地保证了农户的利益和权益,提高了蚕农养蚕的积极性。

3.5 延长蚕桑产业链

一是建造优质蚕茧收烘站。东池村建立了2 500 m2的蚕茧收烘站,并引进全自动鲜茧循环式烘干机,以求更大程度地保持蚕茧原有的质量,提高蚕业综合效益;同时,还办理了全市第1 张村级蚕业合作社鲜茧收购许可证,实行优质优价的蚕茧收购办法,并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进行价格补贴。二是积极开展原蚕饲养。为了适应桐乡市对优质蚕种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原蚕饲养,在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的积极支持下,东池村于2012 年春期开展了原蚕饲养试点,全村1 期饲养原蚕种50 张,繁育优质一代杂交种1.3 万盒,蚕农饲养原蚕的经济效益比饲养一代杂交种的经济效益翻了一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东池村还计划2012 年秋起开始逐步扩大饲养规模,达到年生产优质一代杂交种5 万盒以上。三是统一评级定价标准。长期以来,桐乡市蚕茧市场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划区供应模式,这种模式无法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难以调动蚕农兴桑养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原料限制,企业也很难做大做强,从而严重制约着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东池村蚕业专业合作社统一评级定价标准,规范收烘行为,实行实样评茧、含水率测定等科学评茧方法,拉开蚕茧收购价格,分等级论价收茧,较科学地体现优质优价后,蚕茧价格明显提高,影响了全市的蚕茧收购价格,使蚕茧价格提高5%左右,不但保护了蚕农利益,提高了蚕农兴桑养蚕的积极性,而且对企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小蚕蚕农蚕业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切料机助力小蚕人工饲料育快速推广应用
半自动小蚕饲育机的升级改造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躲雨
可爱的小蚕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