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黄矮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3-08-15刘起营

种业导刊 2013年12期
关键词:麦蚜传毒吡虫啉

刘起营

(平舆县玉皇庙乡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平舆 463400)

麦类黄矮病主要发生在大麦、小麦及燕麦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在小麦上的危害较为显著。此病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轻发生年份小麦产量损失率为3%~5%,中度流行年份损失率为20%~30%,大流行年份损失率为30%~50%,个别病重田块的损失率可达60%以上。

1 发病症状

小麦黄矮病症状表现是叶片变黄和植株变矮。叶片黄化从顶端开始向下延伸。黄化的色泽是金黄色或橘黄色,新鲜有光泽。冬小麦在分蘖以前受侵的,往往暂不表现黄矮症,而表现为蓝矮症,病株的外围叶片变得比正常叶片的色泽更深更浓,分蘖也可能增多。受侵早、得病重的植株矮化明显,极少抽穗,即使抽穗也多不结实。受侵迟(孕穗后受侵)、得病轻的植株矮化不明显,一般比正常小麦植株矮一个穗长,能抽穗结实,但籽粒瘦秕。

2 传播侵染途径

病毒由麦二叉蚜、禾谷溢管蚜、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及玉米缢管蚜等进行持久性传毒,不能由种子、土壤、植物汁液传播。16~20℃范围内,病毒潜育期为15~20d,25℃以上隐症,30℃以上不显症。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min即可获毒,在健苗上吸食5~10min即可传毒。获毒后3~8d带毒蚜虫传毒率最高,可传20d左右,以后逐渐减弱,不终生传毒。刚产若蚜不带毒。

3 发病条件

冬麦播种早发病重;阳坡重、阴坡轻;旱地重、水浇地轻;粗放管理重,精耕细作轻;瘠薄地重。发病程度与麦蚜虫口密度有直接关系。利于麦蚜繁殖的温度,也利于传毒,病毒潜育期较短。冬麦区早春麦蚜扩散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时期。小麦拔节孕穗期遇低温,抗性降低易显症。

4 防治方法

4.1 农业措施

一是选用高抗小麦黄矮病的小麦品种。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消灭小麦田间及附近杂草。冬麦区适期迟播,春麦区适当早播,确定合理密度,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三是冬小麦采用地膜覆盖,防病效果颇佳。

4.2 化学防治

4.2.1 苗期防治 黄矮病易发生的地区,齐苗后15d左右,如蚜株率达5%以上,百株蚜量10头以上,应立即进行防治。每公顷可用25%吡虫啉600g,或40%氧乐果乳油450~600mL,在秋苗期和返青期各喷一次为宜。

4.2.2 后期防治 主要防治小麦穗期危害的麦长管蚜。当百穗蚜量达500头以上时,即进行喷药防治。每公顷用10%吡虫·灭多威可湿性粉剂120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kg,或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750g,对水750kg喷雾防治。

4.3 天敌防治

蚜虫的天敌种类较多,有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寄生蜂、食蚜蝇等,对麦蚜种群数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猜你喜欢

麦蚜传毒吡虫啉
河南小麦麦蚜的发生与防治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剂的配方研制
噻虫嗪、吡虫啉灌根防治苹果绵蚜及砧穗组合抗性试验
缨翅目蓟马研究状况的文献计量分析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基于Allee效应的麦蚜种群捕食-食饵模型的分析与控制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冷冻法处理带毒灰飞虱研究初报
“真巧+好拌”拌种防治麦蚜效果及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探讨不同因素对白背飞虱在稻苗间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