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辉煌二十年:论邓小平 “南方讲话”中蕴含的大战略思想

2013-08-15

战略决策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战略发展

王 森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讲话,这是在我国经济发展关键时刻全方位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指导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向着更健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邓小平战略思想体系宏大,内容深远丰富,本文尝试以 “南方讲话”为主要文本兼顾邓小平的历史思考脉络,重点对其中所蕴含的改革开放战略和发展战略两个大战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一分析。

一、略析 “战略”与 “大战略”概念

战略概念源于战争实践, “战略”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据学者考证,公元三世纪西晋学者司马彪的 《战略》一书是世界上最早运用这一词的著作。①王文荣:《战略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般认为,西方论及 “战略”问题始于公元6世纪末东罗马帝国皇帝莱斯的 《将道》(stratēgos)一书。②高金钿:《国际战略学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这个词源于希腊文,后演变为英文的 “strategy”,即取 “战略”之意。

* 以下引自南方讲话的内容不再单独注出。

现代战略概念起初是一个纯军事概念,厘清这个概念需要等到与之相对应的概念产生方能成功。克劳塞维茨在其巨著 《战争论》中运用比较的手法定义到: “战术是在战斗中使用军队的学问,战略是为了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③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年版。

一战以后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1929年出版的 《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中首次将战略层次进一步细化,提出了大战略 (grand strategy)概念, “大战略的任务是协调和指导国家的全部力量以便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及国家政策所确定的目标”。④吴春秋:《论大战略和世界战争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不过,此时哈特依然主要将这一概念限定于指导战争,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战略概念内涵又有了新的变化和扩展。1964年出版的 《美国百科全书》对大战略的内涵做了界定:大战略 “在一般意义上指在平时与战时,为获得国家政策的最大限度支持,发展并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以及军事力量的艺术和科学”。⑤吴春秋:《大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我国学者吴春秋在对大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后也认为: “大战略是政治集团、国家或国家联盟发展和运用综合国力以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总体战略”。⑤吴春秋:《大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邓小平理论著作中蕴含的战略思想,显然是经济、政治和军事三位一体的大战略观,其主要内核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⑥姚有志、黄迎旭等:《邓小平大战略》[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9年版。“南方讲话”是一篇经典的大战略讲话。讲话中蕴含的大战略思想并非都是全新的或曰是邓小平同志的第一次表述,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走在十字路口的犹豫徘徊时刻,其所释放的巨大的推动力量和坚定信念具有不同以往的重大意义。

二、 南方讲话中蕴含的大战略思想

“南方讲话”内涵丰富,邓小平大战略思想中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战略、党建战略、社会维稳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等在这篇历史文献中都有体现,本文着重就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战略进行分析。

(一)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邓小平认为:解决这一矛盾 “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在邓小平大战略思想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就是发展。查阅邓小平多年的讲话,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 “发展”。据初步统计,仅在 “南方讲话”中, “发展”这个词就出现了约60次。 “南方讲话”之前苏东剧变,中国也刚经历了一场风波,国际形势激荡变化,国内情绪犹豫徘徊。面对世界上汹涌的反社会主义浪潮,中国能够闯过险关归根结底是靠发展。发展问题解决得好, “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M]//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必须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有发展力,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才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的关键在经济,邓小平明确提出: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首要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根本上是要最大限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公平、忽略效率的 “大锅饭”思想,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邓小平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搬动了这块绊脚石。从1975年他领导整顿开始,到南巡时邓小平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再带动全体人民和地区共同富裕的思想。 “南方讲话”中他完整阐述了这一构想: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邓小平还设想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办法, “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 ‘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当然,邓小平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时机和途径的设想是初步的,但已勾勒出大体方向。

建国以来,历经波折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已远远落后于世界,中国必须提高发展速度。邓小平认为,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 “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邓小平非常担心我们不能抓住发展的大好机会, “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邓小平也对如何加快发展速度有较为具体的设想: “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 “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邓小平十分重视吸取世界的成功经验,他说: “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有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在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不断思考总结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 “三步走”设想。1987年8月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在接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说: “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⑦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在十三大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 “三步走”发展战略。⑨即:在20世纪末,我们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实现达到小康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再经过2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新中国建立100周年的时候,就能够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充分肯定 “三步走”所达到的战略目标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同时,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证态度看到了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他告诫同志们 “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现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了,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是这个时代的重大责任,只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的发展战略,不仅是经济发展战略,而是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社会全面发展战略。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邓小平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南巡时,邓小平指出: “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 ‘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的一手硬了起来,但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精神文明的一手软了下来。把握两手才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二)改革开放战略

邓小平的发展战略内含着一个如何发展的命题,尤其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对此邓小平明确提出了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的战略思想。有学者指出: “南方讲话”最重要的启示就是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⑩郭建宁,季正矩,吕楠:热话题与冷思考——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若干问题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 年第 6 期。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早在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决议通过后不久,邓小平就提出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⑥他说: “农村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⑦1992年,邓小平在 “南方讲话”中对这个问题进一步作了系统论述,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邓小平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其关键就是如何认识和把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国由于建设初期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全面效仿与迷信,长期以来执着于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的高度一致性,对市场经济坚决排斥。不从根本上摆脱市场经济究竟姓 “资”还是姓 “社”这类问题的纠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迈开新的步伐。回顾1992年的南方之行,其主要问题就是围绕市场经济的性质展开的。他明确表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正是邓小平的勇气和战略眼光为社会的发展廓清了纠葛,理清了思路,打碎了人们的精神枷锁,使得中国这艘大船能够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扬帆远航。

中国的改革离不开开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离不开开放,历史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必须实施对外开放。什么是对外开放?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说到,对外开放,就是必须要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办法。”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建设才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成为了改革开放战略的最好诠释。

当然,改革开放是在争议与纷扰中前进的,为了吹散中国人民头脑中的迷雾,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与方向,反击错误思潮对改革开放的攻击,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担当起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他再次强调: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为了变死路为活路,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他说: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 ‘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

为什么改革开放会引起人们的顾虑和犹疑呢?邓小平深刻地指出了其中的原因。他说: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 ‘资’还是姓 ‘社’的问题。”为了帮助人们克服这一心理担忧,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他指出: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一标准是正确判断姓 ‘资’还是姓 ‘社’的标尺。结果如何?邓小平说: “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 ‘社’不姓 ‘资’。”

针对 “左”倾错误思潮的攻击,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 “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 ‘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 ‘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 ‘左’。 ‘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 ‘左’越革命。 ‘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左’。·······‘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 ‘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不会犯大错误,出现问题也容易纠正和改正。”

要想抓住时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改革开放战略,就不能把时间空耗在争论中,要从实践出发,让历史事实来说话。他说: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不搞争论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刘毅强:邓小平“不搞争论”思想探析[J],《理论学刊》,2008年第1期,第47页。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有效地避免了无谓的时间浪费,改革开放30余年的成就也说明了邓小平战略布局的正确性。

三、新时期邓小平大战略思想的拓展与深化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伴随着 “发展”理念的深化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变化,邓小平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一)发展理念的深化

邓小平在论述发展时,虽然也提到了两手抓的问题,但主要还是从经济发展这一个中心上来强调的,并没有系统论述全面发展的问题。但邓小平的大战略思想,或者说扩而大之,邓小平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作为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拓展,2003年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将其确立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现阶段对 “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及探索已经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能否真正有效地推进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21世纪中国能否有效应对全球化挑战,实现大国崛起的关键点。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出现,伴随着 《增长的极限》所引发的轰动,以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这一理念迅速向全世界扩散。可以看出,无论是其出现的时间,还是其为全世界所广泛接受的时间,都分别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启的时间以及小平同志 “南方讲话”的时间出现了奇妙的契合。但是这种契合并没有直接改变过去30多年间中国的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即先期工业化国家曾经采用过的发展模式,因而使我们国家付出了沉重的资源代价、环境代价和社会公正代价。叶文虎:中国学者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C]//叶文虎:《文明演进、三生共赢与中国发展》,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第245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也一直处于演变中,根据 《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经典定义,可持续发展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所涵盖的方面至少包括:人口问题、技术创新、粮食安全、城市化、全球气候问题以及绿色经济等领域。近年来,我国不断纠正发展道路上的偏颇,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比如开展大规模生态保护工程、节能环保工程;制定以 “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为核心的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在理论创新上,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政府提出和倡导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新理念,并通过采取相应的具体行动落实这些理念,从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这些理念包括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2年),科学发展观 (2003年),循环经济 (2004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4年),和谐社会 (2005年),节能减排(2006年),创新型国家 (2006年),生态文明 (2007年),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2009年),包容性增长 (2009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年),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全球视野中的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其中不少理念是在我国自我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和深化的,还有一些是基于国际上的经验,并且很多理念是与世界同步的甚至领先的。

(二)改革开放形势的变化

发展与改革开放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概念,发展理念的深化也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国内和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产物。

第一,从国内形势来看,作为改革力量精神支柱的 “邓小平”三个字所能赋予社会进步的合法性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所弱化,越来越尖锐激烈的利益博弈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 “利益”,是绝大多数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敢于试、大胆闯的改革呐喊,比较容易取得全国共识,所以很少有人会质疑改革的正当性。然而,伴随着改革不彻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累积和释放,目前存在着一股不可轻视的对改革的 “反动”力量。这股力量大致包括三类人:一是既有利益重新调整分配过程的失意者,他们迫切希望打破现状,甚至不拒绝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二是钻法律制度漏洞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既渴望洗刷 “不当得利”的原罪,又希望固化现有利益分配模式,继续获利;三是一部分曾经拥护改革,却又担心 “改错了”而宁愿暂时不改的人。史哲:纪念“南方讲话”,告别“克里斯玛”[J],《理论参考》,2012 年第 3 期,第 55 页。转型中国的复杂之处正在于此。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蛋糕越做越大,但质疑或阻力也正在重重叠加。改革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如何摆脱当前迷局,赋予改革以某种确定性?事实上,邓小平 “南方讲话”中那句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就已经给出回答。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改革与社会进步,必须且只能走法制化道路。

第二,从国际形势来看,邓小平 “南方讲话”发表时,正值国际体系巨变的时期,2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多样化,国内和国际问题也空前交织在一起。

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在给定的国际环境下进行的,这种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模式。余永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未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近年来,国际金融环境特别是其中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的影响,已显得至关重要。著名学者王湘穗受 “地缘政治”的启发,创造了 “币缘”和 “币缘政治”概念。他指出:所谓币缘,在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全球体系基础的当代,就是国家间以及国家与国际货币体系之间的关系。而币缘政治作为币缘的核心,就是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它能左右当代全球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 “从币缘政治的角度看,支配当代世界体系包括国际政治的主导力量是金融资本”。王湘穗:币缘政治: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未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期,第14页。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立即刺激全球金融海啸产生,尽管中国经济最先稳定恢复,但也充分暴露出中国经济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下的脆弱性。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一种被动的对西方国家开放,只能被动地接受西方制定的国际经济政治规则,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谈道,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历史的遗留,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弊端,与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已不适应,未能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变化,亦难以应对大规模金融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因而,需要进行改革。胡锦涛主席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联合书面采访[EB/OL].(2011-01-18).http: //news.mod.gov.cn /headlines/2011-01/18 /content_4220048.htm.中国的看法在西方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马丁·尔夫:中国为何不爱美元? [EB/OL].(2011-1-18).http://www.Ftchinese.com。西方国家长期把持着国际货币体系的控制权,自然希望能够恢复并维持已经深陷危机的传统国际货币体系。曾经从改变银本位制、金本位制而获得过世界主导权的英国人和美国人,比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更加清晰地知道,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变最终将改变整个世界。王湘穗:币缘政治:世界格局的变化与未来[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期,第21页。

如何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以适应变化的世界格局,已经成为未来大国间政治的焦点。中国无疑应该从一个更高层次的、全球视角的出发点来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当然,中国目前还没有分享全球金融利益的能力与意愿,中国的方向是积极参与其中的改革,而不是取而代之的革命。

四、结语

邓小平 “南方讲话”中蕴含的大战略思想,曾经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扮演了指路明灯的角色。当前,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国际国内改革开放形势的进一步复杂化,迫切需要党内健康力量发出类似邓小平 “南方谈话”那样的登高振臂一呼,重新凝聚改革共识,凝聚深化改革的精神力量,锤炼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如同刘云山所要求的, “壮大主流舆论,凝聚思想共识”。周瑞金:改革必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J],《时事报告》,2012年第3期,第20页。

在21世纪,中国国家大战略仍须把握安全、发展、和平和正义这几类核心价值,特别是坚持发展这个中心任务不动摇,规划好力量运用的方式与力度,宋德星:战略现实主义——中国大战略的一种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9期,第4页。以稳步健康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何继承好、发展好邓小平大战略思想,或者更加全面地说,如何继承好、发展好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未来的道路选择和发展模式有着长期重大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战略发展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