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军地海空联合投送体系能力建设

2013-08-15南京军区航务军事代表办事处主任

国防 2013年3期
关键词:运力机场船舶

■ 南京军区航务军事代表办事处主任 王 铁

信息化条件下,为确保战略战役意图的实现,必须充分利用陆上、水上、空中等各种机动平台,采取多种输送形式,实施联合立体快速的兵力投送。为此,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军地海空投送体系能力建设研究极为重要。

一、着眼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快速投送需要,按照分类组建、优势互补的要求,科学构建军民融合的海空投送运力

信息化条件下海空投送力量建设作为国家和军队的战略行为,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和军情,依托国家和军队现有力量进行充实和加强,充分发挥各自力量优势,形成以军队之制式运输力量为拳头、以国有大型运输力量为主体、以社会专业力量为补充的运力结构体系。从我国现有民用、军队运力结构和国防动员体制看,可按军队制式运力、国防协议运力和社会民用运力三种建设方式,构建多级响应的建制投送力量。

(一)加强军队制式运力建设。作为部队编制人员和装备,主要满足平时战备训练和日常军事运输需要,在遇有任务时,能迅即响应,作为突击力量率先投入使用。在海上运输方面,根据输送对象和距离远近不同,可分战略和战役两类力量分别组建。战略投送力量以现有海军舰艇为主,适当增编具有远航能力的船坞登陆舰、油水补给舰、医疗船、弹药船和远洋拖轮等,使海军舰队在无需返回母港的情况下即可得到必要的补给,提高舰队在海上的整体保障能力和续航能力。战役投送力量以现有陆军、空军船艇部队为主,按照大联勤的保障模式,打破现有军种之间各自为政的现状,进行归并重组,并适当增加部分大中型运输货船和油船,改变现有船艇部队以补给为主的功能定位,增强其海上运输的能力。在航空运输方面,围绕部队演习、部队机降保障和重装备空运及其他特殊专业保障任务,突出建制空军运输部队建设,以现有航空兵运输部队为主,抓住我国大型飞机技术突破机遇,加紧国产大型军用运输机研制生产,并通过适当引进大型军用运输机,大幅度提升我军战略投送能力。同时,要通过改进国产直升机性能和引进多用途直升机,提高陆航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多种气象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二)加强国防协议运力建设。针对民用船舶、飞机发展趋势,以适应部队远距离快速投送需要为目标,采取优惠政策和法律手段,由军队和地方共同拥有一批适合大批量部队远距离输送的船舶和飞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等国家法律构架内,通过签订有关经济合同条约,形成军地互守、责权统一的国防协议。在遇有重大情况时,能主动响应,迅速调配运力,直接转隶成战略投送骨干力量。在海上运输方面,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可按两种模式组建:一是以军队投资为主产权姓军的专用船队,按照适合军事运输的船型和吨位要求,考虑到远洋运输需要,新建部分大型滚装船、客箱船、集装箱船和油船,作为军队海上战略投送专用力量,由总部直接掌握,平时可租赁给中海、中远等中央直属企业作为短线班轮,依托市场生存和发展,紧急情况下无条件服从国家需要。二是以地方投资为主贯彻国防要求产权属民的船队,按照上述船型需求,在新建船舶中贯彻军事要求,通过优化船舶总体性能、提高装载利用率、增加甲板承载强度、加装船用起重机械以及加装直升机起降平台等多种技术手段,提高商运船舶的军事运输适应性能。在航空运输力量组织方面,围绕大批量部队人员和军事物资空运,立足我国现有民航运力实际,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第一步,依托国航、东航和南航等骨干航空公司,建立一支民航战略投送后备力量,使其具备较强的物资装备投送能力,平时投入市场营运,紧急情况下无条件服从国家需要。第二步,在民航所有大型航空公司全面推进战略投送力量建设,提高飞机军事运输的适运性,基本上适应较大规模军事行动空中战略投送需要。

(三)加强社会补充运力建设。根据军事运输和平时应急保障需要,以省级以下交通运输力量为主,以专业保障队伍形式编组,形成强大的后备补充力量。其中,在海上运输方面,以省、市直属航运企业为主,结合所在地区驻军分布情况的运力数量和质量情况,在沿海各省、市组建船运队伍,分别与部队建制团实行“兵船对接”,需要时根据不同规模部队海上输送和行动需求,抽组相应对接的力量投入使用。在航空运输方面,围绕部队和民用救援队伍参加抢险救灾等紧急突发事件处置,充分整合交通、农林、医疗等系统的通用航空力量,逐步建立一支以直升机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快反队伍。通过加强直升机队伍建设,基本能覆盖国内应急救援需要。在机型选配上,按照轻、中、重三级,进一步完善直升机功能搭配,适当加大中型以上直升机配置,以充分发挥通用航空在各类自然灾害救援工作中机动灵活、快速高效的优势和特点,起到快速救援的作用。

二、着眼夯实信息化条件下投送保障基础,按照军地一体、同步发展的需要,统筹建设功能配套的装(卸)载基础设施

信息化条件下海空投送能力的提高,必须依赖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网络优化,必须要依托国家现代交通快速发展,把“战场”与“市场”需求统一起来,通过调整主要方向港口、机场建设布局以及配套设施建设规划,使战场交通设施与国家交通运输设施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形成基础设施与运力结构相配套、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的装(卸)载基础设施体系。

(一)港口建设。根据国家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和内河航道建设规划,通过优化布局和资源整合,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在港点布局上,着眼于部队多点装载需要,进一步加强主要战略方向装载上船地区和海训基地战备码头建设,缩小地区间装载能力差异,实现昼夜装载能力基本平衡。在装卸机械上,着眼于部队装备的换型和发展,增大配强沿海港口的装卸机械能力,达到每个装载上船地区至少有一个地域能完全满足重装部队吊装需要,其余每个地域配置部分重型岸壁吊机。在航道锚地上,按照昼夜装载要求,每个装载港点航道通行和锚地集结能力能够满足泊位设计船型自由进出、靠泊作业和集结需要。

(二)空港建设。依托国家民用机场布局规划,通过新增机场的建设和既有机场的改(扩)建,形成总量适当、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的机场体系。在机场布局上,按照“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功能定位、扩大服务范围、优化体系结构”的布局思路,重点培育国际枢纽、区域中心和门户机场,完善干线机场功能,适度增加支线机场布局密度,构筑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机场群。在航线管控上,在增设民用固定航路的同时,加大应急航路的开辟与保障,并适当开放低空飞行领域,优化空域使用环境。在场务保障上,重点抓好飞机检修基地、储备洞库、储油基地、地下指挥所和通信指挥所等战备设施建设,同时完善飞机加油、充气、通电、空管、通信导航、装卸机具等设备的配套建设,确保应急投送需要。

(三)陆上集疏运道路建设。依托港口、机场建设规划,通过新增线路建设和既有线路维护,形成功能配套、四通八达的陆上集疏运道路网络体系。干线公路建设,在加大港口、机场腹地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要重视原有国道、省道的维护与保养,提高其替补功能。连接线与疏港路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港口、机场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连接线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横向连接线建设,重点完善三级以上进出道路网络,确保相邻港点间有横向连接路。铁路专用线建设,结合沿海铁路新建和旧线扩容,加强港区铁路专用线和顶端站台建设,逐步安排专用线电气化改造项目,实现重装备铁路、水路联运接运零距离换乘。

三、着眼完善信息化条件下投送能力体系,按照综合编组、梯次配置的要求,系统集成要素齐全的工程保障力量

信息化条件下海空投送保障要素多元、力量分散,要实现以信息流为主导的聚控指挥,必须要将诸多力量单元进行有效编成,特别是对互不隶属、保障任务零星分散的工程保障机构,要采取抽组与新建的方式,编组成不同功能的综合保障力量,实施分类保障、划区保障。

(一)装(卸)载工程保障。海上部分以中交集团下属的航务工程力量为主,根据其力量分布和战时装载上船地区划分范围,按照就近就便、划区保障的原则,在每个装载上船地区抽组部分打桩船、起重船和工程方驳,并在就近陆域预制部分混凝土梁板结构和钢板等抢修物资器材,负责各装载上船地区的定点保障。战时需在敌岸组织卸载时,前出至卸载地域负责临时码头搭设、敌岸码头修复和登陆场开辟等工程保障。航空部分依托枢纽、干线民用机场和驻场航空公司、空管、航油、道面抢修等专业保障力量,综合编成机场综合保障大队,负责本机场及周边支线机场装(卸)载及配套的工程保障。

(二)海上航渡工程保障。依托救助打捞、海事、船舶抢修等专业力量,突出打捞沉船、救助难船、海上安全监督等技术作业,在每个海上航道上抽组若干大型起重船、救助拖轮、海事巡逻船和浮船坞,负责海上游动船舶抢修和通道安全保障。

(三)运力改装工程保障。船舶改装以现有修造船厂和船舶设计、研究所等技术力量编成,按照改装中心—改装基地—改装点三级模式,构建功能完备的船舶改装力量体系。依托上海等船舶设计、造船能力比较集中的城市,发挥其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构建船舶改装中心,负责各类船舶改装的技术设计和高端改装工程的施工;以沿海省、市大中型船厂为主,在每个沿海省构建一个船舶改装基地,负责区域内船舶改装的具体施工作业;以各类中小船厂为支撑,发挥其点多就便的优势,负责船舶的局部改装和简单修补任务。此外,还可将浮船坞以及配套技术设备、改装材料预置在重要海域,作为船舶改装的流动基地,实施机动保障。飞机改装以大型飞机制造厂为主,航空公司机修力量为辅助,组成专业的改装力量,负责飞机的应急改装。

四、着眼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精确投送指挥,按照扁平高效、实时管控的要求,一体构建军地互通的信息指挥系统

信息化条件下海空联合投送,必须充分发挥军民结合的保障优势,积极适应地方交通大部制改革要求和现代战争联合指挥与信息主导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海空投送能力各要素单元进行系统综合集成,沟通军地信息网络等有效手段,连接成一个协调一致、无缝衔接的整体,形成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指挥与控制信息系统,实现对海空投送全过程的精确指挥。

(一)建立区域性的军地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联合机构。着眼现代联合作战信息保障的要求,进一步打破部门间、地区间、系统间的界限,按照“职能归口,系统集成,属地管理,区域发展”的路子,在同一地区以政府交通运输职能部门为依托,与驻交通沿线军事代表办事处一起牵头,成立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系统属地化区域性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联合机构,成员由本地区内的交通运输部门、企事业单位、交通战备部门和军事代表办事处组成,最大限度地聚合保障能量、整合资源优势,实现无缝对接和实时互动。

(二)建立军地互通的指挥信息网络。按照“平战结合、军地一体,设施共享、资金统筹、研究同步、人才共育”的发展思路,以建成的军事交通运输信息网和动态监控系统为依托,扩大与驻地海事、水路、航空等保障单元信息网联通的覆盖率,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提高信息流对物资流和人员流的有效控制,使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深化军地一体、上下联动的运输调度指挥网络体系,实现军事交通运输保障智能化、网络化和实时化。

(三)研发军事交通运输作战指挥信息系统。依托现有港口生产调度系统、海事船舶动态监控系统,采取技术移植、功能加载等多种手段,建立军事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形成集数据采集、运输组织、交通保障和指挥控制为一体的军事交通运输指挥系统,实施军内指挥机关对装(卸)载一线的直接指挥。根据作战和后勤保障要求,要重视和加强数据标准制度和作战数据建设,尽快统一军事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标准、信息传输交换规程、数据信息处理格式以及安全保密措施和手段,建立军事交通运输数据字典,实现对数据的有效搜集、合成、分析和判断等辅助决策功能,实时准确评估航务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能力,为战时指挥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

猜你喜欢

运力机场船舶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如何避免GSM-R无线通信系统对机场电磁干扰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用于机场驱鸟的扑翼无人机
航Sir带你逛机场——东京国际机场
新机场与城市未来
船舶 扬帆奋起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全球二十大集装箱船公司运力排名
全球集装箱船运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