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的来处
2013-08-15李天田
☉李天田
尊严的来处
☉李天田
在当下的语境中,“尊严”变成了一个很大的词儿,而且歧义颇多。有些人对于“尊严”的理解就是:办事儿不用求人,人们都求我,到哪儿都是VIP,张嘴就有话筒往前递。窃以为,这是“特权”,绝非“尊严”。对特权的追求,恰恰是没有尊严的人才拼命去做的事。
去年到青海湖旅行,包车时认识一个司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是每天穿笔挺的西装衬衫,永远提前10分钟到门口等,车子每天擦,座套每天换,车上免费准备垃圾桶、矿泉水、湿纸巾和睡觉盖的薄毯。自带单反相机,默默拍下客人观景时的背影或远景,分别时送给客人。这是职业尊严。
做家具时认识一个木匠。生意很大,手工极慢。虽然我定的两样东西并不贵重,而且款式很简单,但是量尺寸时他亲自来,为的是“要看看你家的壁纸究竟啥颜色,用这个木料行不行”,送货时他也亲自带着徒弟来,生怕安放得不合适,连我放的位置不合他意都焦虑得要命,抚摸着光滑的木头满眼爱意。这是职业尊严。
剪头发时认识一个发型师。收费比大部分人贵,但是绝不染发,绝不烫发,绝不向客人推销任何东西。他的理由是:第一,用最简单的方式能让客人满意才算手艺;第二,我的专业是剃头的,不是推销的。这是职业尊严。
反复看杭州的大巴司机吴斌在人生最后时刻的视频资料,每看一遍都沉默良久,对于这样的人,沉默是无以复加的致敬。他被击中之后的那一瞬间,根本没有时间做价值观判断、没有可能做是非得失的取舍,安全是十万小时级别的专业、严谨的积累而产生的直觉反应。他在生死之际展现出最高水准的职业尊严。
这些人身上有一种引而不发然则绵绵不绝的力量。职业尊严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我常常为很多“社会精英”级的人物工作,但是,即使在这个人群中,“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者有之,“卖弄风情扮演公知”者有之,“常在河边走,主动去湿鞋”者亦有之。可见,职业尊严与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甚至眼界都没有必然联系。
我深深地迷恋每一个人全情投入自己手艺时的样子,无关这手艺是写代码还是扫大街。不苟且、不应付、不模糊,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作与世界呼吸吐纳的接口。这,就是尊严的来处。 摘自《老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