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探索

2013-08-15肖茜茜

科技视界 2013年24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学校

肖茜茜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二元管理体制已被打破,人口流动尤其是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就业,造成了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宠大调整,形成了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大社会特色。笔者认为,学校以其独特的地位,可以在城市化进程和流动人口社会整合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本文将从国内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研究现状、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相应措施这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本文的所有文献都来自中国知网,键入“流动儿童”和“学校适应”两个关键词,搜索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共获得50多篇,然后从文章的摘要部分分析相关度并且挑选具有实证研究的文章,从而摘取了30篇和综述相关的文献。

1 国内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研究现状

1.1 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总体状况的评价,国内研究者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状况不容乐观

就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而言,赵芳的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比较差,而且孙晓莉的调查也得出,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有学者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I的家长使用版)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对185名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尚有20.33%的流动儿童觉得城市人“瞧不起”自己,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流动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是城市教育整体发展中的应有之义,是流动人口发展与城市进步双赢的义利之举。只有流动儿童也能够受到正常的基础教育,给处于思想成型过程中的青少年全面接纳、学业关怀、精神抚慰和道德引领、提供给他们健康成长,才能把他们培养成符合城市社会规范的新一代市民,才能促进未来城市建设高层次、高水平、可持续地发展。

1.2 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因素

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自我概念中的成就自我低于城市儿童。此外,同伴交往是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重要因素,许传新等人的研究结果证明同伴交往状况越好,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越好。所以,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儿童学校适应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流动儿童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促进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资源,也是他们学校适应状况的反映;其次,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平等问题。目前,虽然许多流动儿童在公立学校就读,但是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流动儿童仍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而绝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中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较大,其师资水平无法与公立学校相提并论。最后,尽管近几年对流动儿童的研究主要是在教育领域内进行,但专门针对流动儿童师生关系所作的实证研究还未见发表。并且有研究认为:父母在儿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父母是否在身边,他们都在儿童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

为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开展结对子行动,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相互了解彼此的差异,在差异中赢得彼此的相互尊重,让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拉近两者间的距离。

2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校适应的评估指标问题,学校适应就是要调整自己以前的生活学习习惯,来适应新的学校环境

个体的适应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另一个是行为。据此,心理学家一般将个体的学校适应操作定义为两个方面:一是外显行为(如,学习成绩、行为问题等),二是内隐问题(如,抑郁、主观幸福感等)。参照学校适应的以上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可以发现,国内现有的研究大多只关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缺乏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的总体把握。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描述和解释既不全面也不充分,无法为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因此,日后的研究应该注意同时从内隐问题和外显行为两个方面对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评估。首先,在外显行为方面,评价一个学生能否适应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业成就成为了决定要素。另外,流动儿童从来到城市学校的第一刻开始,就受到了来自新的学校文化的行为塑造。典型的城市学校文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期待是:举止文明、言行一致、尊老爱幼、遵守纪律等。但根据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反映,这些流动儿童在新的学校文化中,或多或少地暴露出各种不符合学校要求的行为习惯,如卫生打扮,有的同学头发乱,不梳,衣服穿得很脏;还有语言方面,有的同学说话比较随便、随意地带点脏字,说粗话。在内隐问题方面,同学交往和学校适应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并且同学交往是影响学校适应性的最重要因素。同学关系能够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其次,儿童成就感的需要同样可以通过发展同学关系得到满足。

2.2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个体差异问题,个体差异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解释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个体差异应该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即,面对同样的压力和新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有些流动儿童适应良好,而另一些却适应困难?显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探索帮助流动儿童更好进行学校适应的方法和对策。首先,在学习基础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有些流动儿童的学习基础薄弱,不适应城市学校的要求。其次,学习方法的不同,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说,方法问题就是能力问题,农民工子女对学习方法的适应对于其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

3 针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相应措施

首先,对现行教育需求相违的户籍管理制度、入学制度、升学制度以及相关制度的改革。其次,要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的关怀网络;并且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障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此外,教育安置方式也是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公立学校的教育渠道作用,增强其吸纳流动儿童入学的能力。

流动儿童能否受到优质的教育,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还是一个较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教育公平,而且事关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展开研究,不仅关系到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与整个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增强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改善其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情况。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有效途径。

[1]赵芳.需求与资源:一项关于流动儿童适应的研究[J].社会科学,2011(3):80-86.

[2]李晓巍,邹泓,王莉.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9):81-85.

[3]许传新.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1):76-86.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学校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