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3-08-15王志坚
王志坚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科学部,浙江 衢州 324000)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我国民族精神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日益凸显,高校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外,弘扬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意义。
1 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挑战
1.1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这意味着首先要维护好国家民族的利益,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告诉所有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大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多元文化有了可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传统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产生了较大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中所谓的国际“惯例”,千方百计地向发展中国家灌输美国式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思想。他们或煽动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情绪,故意夸大后者的困难,并把这些困难说成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痼疾”,极力宣扬“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元化、人权人道化、社会多元化”等“西化”、“分化”主张。其结果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必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较大影响,从而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或出现价值观念的暂时移位和空位现象。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已经没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甚至还有人认为强调爱国主义会成为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障碍,动摇了一些青年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1.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网络的发展在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抵制各种精神垃圾的难度。尤其是敌对势力大量的反宣传,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不容低估。西方国家媒体无时无刻在渲染他们的价值取向、生存态度和认识方式,从而在大众心理造成深层次的影响。互联网强化了大学生地球村村民意识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
1.3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大学生总体是爱国的,但一当遇到敏感的现实问题时,不少学生往往不善于思考,判别能力欠缺,人云我云,是非难辨,不够理性,表现出信念的不坚定性,缺乏民族感。
2 如何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1 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精神之内涵。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2 让学生明确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我国正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更加繁荣是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之一,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以德治国;民族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弘扬民族精神,也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爱国情感、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能调动凝聚广大人民积极性主动性,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维护国家统一与各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只有不断弘扬民族精神,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3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好学上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顾全大局、清正廉洁、乐于奉献、与人为善等民族精神,不落后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骄傲自满而奋发向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握好先进文化发展这一主流,坚持独立性、特色性和开放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用世界历史的眼光和“拿来主义”的勇气,对域外民族精神批判地加以吸收,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血液。
2.4 高校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出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教育效果也有所提高。但从普遍意义上来讲,目前高校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教育不够,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对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克服不够,尚未构建起较完善的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不少学校民族精神教育仍囿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多数仍是“我讲你听”的单一灌输,教育方式陈旧,方法上缺乏手段创新,教育内容比较空泛、针对性不强;有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局限于统编教材的内容,联系现实很少。而且由于对学生心理状况和思想变化了解不够,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不清楚,往往与现实生活脱节,与学生思想实际脱节,对学生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影响了教育的成效,必须采取有效的改进方法。
2.5 以先进文化为基石,创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构建先进文化校园,拓展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先进文化支撑民族精神的结构体系,坚决抵制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着力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提高鉴别文化是非的能力,增强防范和抵制落后文化的意识,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文明的娱乐活动,占领大学生课外活动阵地。例如,学校通过举办高水平、知识性的人文讲座,向大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文化信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感受力、领悟力;组织大学生参观校史展览,使其了解学校艰苦创业的非凡经历及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校园主要活动场所建造高雅的人文景观;在教室、走廊悬挂伟人、名人的画像、语录,营造一种文明、健康、品位高的人文氛围和精神氛围。这些都能对大学生起到陶冶情操、激发爱国情感、鼓舞学习热情的作用。另外,学校还应当建立起高质量、大容量、有吸引力的网站,抢夺网络制高点,设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主题,特别是在网络中建立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链接,在相互讨论中加深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进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创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2.6 以历史教育为重点,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近些年来,在对大学生的中国历史教育上,我们重视得够。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院士杨叔子教授曾经说,他的一个美国朋友评价中国留学生时认为,他们外语很好,理科很好,也懂美元英镑,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中国历史。中国的留学生没有中国历史观念,这如何能希望他们爱国、为中华民族服务?因此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急需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和认同感。
2.7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着力突破狭义的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建构以教科书为载体,围绕民族精神,深入挖掘素材,丰富授课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精心地进行授课内容的设计、梳理和安排,结合课程的主要内容,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有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的典型事迹,以讲解、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不同方式展示给学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学校和院系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调研,以便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和教育引导。民族精神教育与一般政治理论教育之间存在差异,民族精神教育中教育对象的情感因素对其认知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此外,应该对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进行适当的改革,不必片面追求课本上的生硬理论,应减轻理论考试带来的压力。
2.8 加强国际形势教育,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对世界格局和大势有冷静客观的把握,树立健康的忧患意识。现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全球化之势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新的干涉主义和霸权主义仍在威胁着人类安全。信息化大潮将每一个国家都卷入其中,给经济、科技上的弱势国家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这些国际形势都提醒大学生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学校要继续组织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功能,增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2.9 高校应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优势、组织优势、思想优势,对民族精神培育的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模式;高校培育民族精神,重要的是建成一支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强烈民族精神,且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的教师队伍;健全一系列制度,高校党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领导,把这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大力支持;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与方案,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民族精神的培育;大力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随时感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
[2]李小波.高校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和方法[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7).
[3]胡安娜.关于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2).
[4]杨宝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探索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8(2).
[5]张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