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基层单位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3-08-15陈朝军王春英
陈朝军 王春英
(阳谷黄河河务局,山东 阳谷 252300)
山东黄河河务局在沿黄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济南、淄博、滨州、东营设有8个市河务(管理)局、30个县(市、区)河务(管理)局,12个直属单位;其中县局及所属的河务段是最基层的黄河单位。在县局水管体制改革以前,县局、河务段的财政拨款力度较差,黄河职工“一边抓治黄,一边抓经营”,常常是一年到头,仅仅能满足正常工资的发放或者职工工资欠账较大;水管体制改革后,职工工资保障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津补贴经费的到位,财政拨款水平明显提高,这是上级关注民生水利的结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地方政策出台较快、过去经费欠账较大这些仍制约着单位的发展,发展单位经济的形势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
1 发展经济的意义
黄河的发展经历过“管、防、修、营”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其中“营”就是搞活经营,创新发展模式,发挥单位自身职能,用自身的劳动弥补上级单位财政拨款的不足。当时提出的口号就是,增强发展黄河产业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等、靠、要”思想,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治理开发与并举,大力发展黄河产业经济上来。在工资发不出、上级放开搞经营的现实条件下,广大治黄职工拓宽思路,一边治黄,一边集中精力搞经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经营创收的结果是一方面克服了上级经费拨款不足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保证了职工工资的发放,另一方面黄河职工也在多年的摸爬滚打中积累了综合经营的经验,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席位。
其次,尽管当前上级的财政拨款力度有所增加,但是由于以往职工工资欠账较多,尤其是水管单位中离退休职工比较多的单位,经费实际需求与上级拨款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里,如离退休职工的经费挂账。另外,由于职工工资政策执行地方标准,随着地方财政水平的逐年提高,地方出台津补贴、补助政策比较多、比较快,如果不努力的发展经济或者停步不前,而完全依靠上级,保持工资的足额发放,保证单位的稳定与发展是不现实的。
2 发展经济的资源
从多年的发展情况看,基层黄河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水土资源、施工企业、绿化产业、跨河交通、人才资源等多种综合资源体系。
水土资源。山东沿黄各地连年取得粮食丰收,部分地区修建了平原水库引用黄河水,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都与黄河供水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黄河水每年解决的灌溉面积占山东省的44%左右,解决将近600万人的饮水问题,并多次向天津、河北、青岛等地送水,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用水困难,有效的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黄河淤背区形成的土地资源丰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些沿黄地区在抽取黄河泥沙加固黄河大堤的同时,实施“造地工程”。目前,已将一些沿黄地区盐碱涝洼地改造成了高产稻田,其中东营、滨州、济南市就有近两万亩。同时,实施沿黄涝洼地淤改,可增加耕地资源,缓解耕地紧张局面。同时,大量泥沙从河道中抽淤到黄河两岸,可加固黄河大堤,减少河道淤积,减缓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抬升的速度。
施工企业。每个县局都发挥工程施工、测量等技术专业优势,相继成立了工程处、养护公司,到社会上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施工。有的县局所属的施工企业还具有了三级以上施工资质,大大提高了市场的竞争力。
绿化产业。现在市场上各种苗木倾销,社会需求很大。部分县局利用土地优势,与相关单位合作,大力发展苗木产业,黄河大堤成了绿色银行。
跨河交通。主要是浮桥交通。部分县局着眼于地理区位优势,借助地方经济发展的东风,与有关企业、村庄办起了浮桥,既为沿河两岸人民的交通提供了便利,又为单位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人才资源。黄河的发展,得益于人才的发展,得益于黄河人的勤劳拼搏。这些年,逐步形成无私奉献、社会信誉高的黄河铁军,黄河职工信誉高、技术好,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长期的规划。表现在上级财政拨款略有增长,搞经营的劲头就大减,认为国家财政没问题了;对单位到底搞什么,没有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届领导一个办法;有规划不执行,规划等同虚设,摆在表面文章上。
二是运行机制不畅,思想赶不上发展要求。水管体制后,水管单位原来搞经营的能工巧匠被分流到企业或者事业岗位上,经营人员心理有疙瘩。另外。县局的经营机构被弱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上,过去那种东奔西走闯市场、找门路的人不见了。思想束缚的比较紧,一部分从事经营的人员觉得没有后劲,不如舒舒服服的做公务员。
三是缺乏奖惩机制。表现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样。在事业单位,大家可以都不出成绩,但是不容许一个人出问题。此种情况,打击了某些能工巧匠的积极性,那些敢于冒险、善于冒险的人员也表现的非常谨慎。更有甚者,原先定好的奖惩指标,一旦某个人真正完成了某项任务,而落实奖励受到某些障碍时便束之高阁。
四是缺乏风险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职工的特长还不在经营上。因此,基层黄河职工搞经营时,往往存在对问题判断不准、或者由于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而出现违规的事情。同时,由于对风险的估计不足,盲目的随大流,对项目上马缺乏必要的论证,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前几年,某些县局看到养殖业市场上比较抢手,便出现职工养鸡、养鸭、养鱼等现象,结果是由于管理不善,大部分血本无归。
五是资源整合不够。往往是一个市局范围内的县局各自施展自己的特长,不能其中力量主动出击。如对地方村镇承包黄河土地、承包黄河林木的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定。再如工程处、养护公司的问题,这两者都是施工企业,如何最大限度的把他们整合在一起,既能发挥施工力量,又能争取更大的效益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4 发展经济的建议
不论从近期还是从长远看,发展基层单位黄河经济势在必行。其贯彻的思路总体上应是:要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积极践行并不断完善水利发展思路,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协调,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集思广益制定一个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县局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是对总体发展仍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各单位要邀请有关专家,制定本单位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定期研究经济政策、搜集经济信息,分析经济形势,提出决策建议,督办有关事项。县局的经济发展从内部讲,分散在河务段,靠近附近村庄,一方面是水,一方面是地,再者是院落管理。这方面的发展应该立足于:满足职工,有所收益,良性循环。其中良性循环是首要条件,今后的发展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能以破坏单位的环境换取经济上的支持。这方面是有教训的,如对黄河大堤树木的分成管理上,对淤背区土地的开发上,有些单位缺乏长期思想,对其只是简单的承包,其余的就不管了,结果有的承包者只管挣钱,破坏了黄河工程也不修复。
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一个单位财务管理与综合经营结合起来,二者不能割裂。经营是弥补财政拨款不足的重要途径,是加法,不是减法。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一如既往的抓住经济发展不放松,对一些善于搞经营、能够搞好经营的人员予以提拔重用,优先转为公务员。单位的发展要围绕黄河治理和经济开发,本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政策引导、搞活经营的原则,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
三是要有一个严格奖惩机制。要把单位的效益、发展与奖惩挂钩。奖励要重点奖法人、奖励直接完成人员,要一步到位,做到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四是要强化风险意识,规避风险。首先是继续下大气力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把重点放在现有队伍的提高上,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其次,要加强项目的分析论证,通过对项目前期准备分析、必选论证、综合比较等方式确定项目的实施与否。
五是多方位的整合资源。在战略思维的层面上,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就是要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外部既参与共同的使命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成一个为客户服务的系统,取得1+1大于2的效果。整合资源的前提是以市局为单位总体上受益更大,如对县局的林业资源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对人才的整合要放在分门别类,集中在施工、经营、合同管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