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态园林保留景观场地中原生植物的重要性

2013-08-15季义力

绿色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古树名生态园林大树

季义力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园林处,山西 大同037003)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人们距离自然越来越远,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因此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使生态园林处于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生态园林是遵循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学等科学的原理,以植物材料为主体,其他造景要素为辅助,建成既有园林外貌,又有科学内涵,具有多种功能与效益,景观优美舒适,人与生物和谐共荣的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在单体园林中科学地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以达到顺应自然,提高环境质量,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园林绿化目的。

既然植物作为生态园林的主体,因此建设生态园林的景观场地中,生长良好、形态美观的原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保留价值。

2 生态适宜性原理

生态适宜性是指经过长期的与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对当地的光、热、温、水土等生态环境产生了生态上的依赖性。生物长期生长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其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也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异。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生长良好的植物对于它生存的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

在生态园林的场地中,显然原生植物比移栽植物对该场地环境有更高的适应性,只要施工时给予一定保护,生长良好的原生植物会比移栽植物更迅速的构建更好的植物景观效果。例如:同样是一丛花灌木,如果是场地的原生植物,它枝叶饱满而且开花繁茂;而移栽的花灌木不但枝条稀疏而且需要几年的生长适应时间才能更好地开花,而且也不能排除这丛花灌木由于不能适应场地的环境而死亡的可能性。

风景园林设计者应了解并尊重场地中植物的自然演进过程,适当保留场地中生长良好的乔木以及景观效果优良的灌木、地被群落。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原生乔木和原生灌木、地被群落有机的结合到设计之中,满足园林功能及景观效果的同时,维护场所固有的生态环境的健康。

3 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由于过快的城市化建设,很多生长良好乡土植物被连根铲除,加上有些园林工作者偏执的认为乡土植物就是影响城市景观随处可见的杂树野花,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引进外地的植物。由于乡土植物太过廉价,苗圃也不做乡土植物的育苗。从此很多乡土植物就从城市中彻底消失了,这使很多与这些植物共生或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也被迫迁徙到城市外围。这严重的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更违背了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需要保留场地中原生植物,如景观效果良好的原生乡土乔木、灌木、以及野花。只有保留场地中的原生乡土植物,才能使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持续保存,才能保证景观中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景观多样性还是保障景观功能正常发挥,保证景观稳定性的前提。在生态园林中保留场地中的原生乡土植物群落相当于城市中构建了生物的栖息地斑块,使动物又回到城市中与人类共同生活。

4 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树体高大或树龄较大的树木,其枝繁叶茂,叶面积大,能进行强有力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大量的叶片能够减少尘土,截留雨水,保留原生大乔木可以起到良好的生态作用。

既然是生态园林,动物在其中也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生态环境中需要有健康的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都是植物、动物的共同作用产生的。

而保留原生植物,对保护场地中原有动物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大树上撘巢的鸟类;在灌丛中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以及在芦苇丛中生活的蛙类;以及以原生植物为寄主或者和原生植物共生的昆虫,并吸引了以这些昆虫为食的鸟类……保留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原生植物可以有效的保留场地中原有的动物,并快速构建生态园林中的生物链。

然而如果完全不保留原生植物,而苗圃植物不能满足造景需求,大量搞“大树进城”会严重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众所周知,森林是一个整体性很强的群落,大规格树木是这些群落的骨架,将它们连根挖掘取走,必然对周围环境引发连锁反应,使其他种类的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从而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大树在移栽后,往往要进行修剪才能提高成活率,这将改变大树原来的面貌,减少绿量、降低生态效益,而且移栽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特别是一些较大年龄的老树。有些大树移栽到异地后,会因不适应而枝枯叶落,从而降低绿化效果,有些大树甚至会因不适应而死亡。

因此,保留原生植物不但保护了景观场地中的生态环境,而且避免了山林的生态环境由于移走大树而遭到破坏,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5 景观的美学要求

对景观的认知,着重于从外部形态特征上去把握地域客体的整体属性,使人类能够感知和认识,并能从中得到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信息的空间实体。优美和谐的景观是 人类精神娱乐的源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所具有的经济意义就是景观的娱乐和旅游价值,是景观评价的重要方面。

生态园林中作为“主体”的植物不止承担给游人提供阴凉、分割空间、引导人流等作用,它们更要承担愉悦视觉和放松心情的重要作用,从而符合景观的美学要求。由于需要大量合适的植物材料作为生态园林的“主体”,如果完全不保留原生植物,而移栽大量产自苗圃的形态相近苗木,千篇一律的植物形态令人觉得乏味无趣,根本无法给游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使景观失去了娱乐和旅游的价值,是不符合景观的美学要求的。更难以达到设计者心中原来所想要的自然天成的景观效果。

而结合设计适当保留原生植物则不同,他们本身就是这世界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保留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原生大树,更是立竿见影,效果显著,适当配置灌木地被,能迅速使绿化效果空间化立体化,是苗圃种植物所难达到的效果。

因此,适当保留原生植物,不但能体现生态园林中的自然美,而且可以让游人了解植物的演替过程和生长历史,如:杭州江阳畈生态公园中保留的原生植物群落,以“生境岛”的形式展现了其富有野趣的自然美。

6 保护地域文化历史的要求

在建设生态园林的场地中偶尔会有一些记载着该地域历史的活古董——古树名木。古树是指树龄达100年以上者,古城、寺庙及古陵墓等地常有大量古树。如北京天坛的九龙柏、天目山开山老殿的银杏树、金钱松等。名木是指具有纪念性、历史意义或国家、地方的珍稀名贵树种。如黄山的迎客松、泰山的五大夫松等。古树名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人文与科学价值,它们不但对研究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环境变迁、植物分布等非常重要,而且是一类独特的、不可代替的风景资源,有“活文物”、“绿色古董”之称。

古树一旦死亡,则无法再现,所以必须加强管理与保护场地中的古树名木。古树名木单独一株就可以构成古朴美丽的景观,对我国的历史及诗画艺术研究有很大价值。古树是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生长的结果,是稀有之物,古树的存在,说明该树能适应当地的历史气候及土壤条件。也可为研究古气候变化及树木的生命周期和园林植物群落的形成期提供重要资料,它们对一个城镇的树种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曾在场地中居住或游玩过的个人而言,这些古树名木承载了有关于他们自己的各种回忆。因此,保留古树名木某种意义上就是保护了该地域文化历史,使生态园林更具有人文情调。

景观的美学概念就是从景观的外在形态特征方面

7 降低工程风险投资、节约人力物力的要求

在以植物作为主体的生态园林的建设中,种植绿化在整个工程的投资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众所周知构建植物景观比构建硬质景观具有更大的风险,气候因素、机械故障因素、人为因素等等,都会造成移栽植物的死亡,还需要重新移栽养护,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前面提到苗圃中的植物形态或规格都无法在短期达到理想的景观效果,只能移栽自然环境中的大树,搞“大树进城”。大树移栽价格昂贵而且成活率也非常低,常常需要移栽很多棵才能成活一棵,是对工程投资的浪费,如果能够在需要大树的地方适当地保留原生大树,则简单方便的多,只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适当地保护,就可以取得完美的效果。

8 结语

保留景观场地中原生植物不仅符合生态适宜性原理,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健康,而且满足了景观的美学要求,并降低了工程投资的风险,节约了人力物力。因此,适量保留原生植物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要适量,不能过量保留原生植物。过量地原生植物会给游人带来未开化的蛮荒感觉;原生植物本身就是自然演替存活下来适应性最强的植物,无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过量地保留原生植物会入侵园林景观植物的种植区域,与景观植物争夺养分和空间,这样会严重影响景观效果。所以风景园林设计者需要在设计中把握适当的尺度,保留场地中原生植物给景观增添自然生动的色彩。

[1]欧 静.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0(3):170~173.

[2]王明荣,宋国防.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J].中国园林,2011(5):86~88.

[3]王广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外企业家,2007(9):90~92.

[4]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古树名生态园林大树
2022 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策解析
起死回生的大树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探讨
长兴县上线首批古树名木认养活动
大树的日常
生态园林建设中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泰安市古树名木保护与复壮研究
大树
永州GPS定位保护古树名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