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宋元至明清雕塑形式的发展与演变
2013-08-15沈志野
沈志野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453003)
1 中国宋元时期雕塑
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壮大的市民阶层也具有了代表市民趣味的审美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关心现世生活的程朱理学的兴盛, 以及关注来世的虚无缥缈的佛教的衰落。因此,世俗化的内容和风格是宋代的佛教雕塑明显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型方面,由意象转向具象,刻板的形象变得生动起来。 在这一时期,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雕塑,都一改隋唐时期的刻板模式,具象的造型出现了生动且极富有情趣的变化。反映雕像的形体结构的刻画手法使之在造型上摆脱了前朝宗教的束缚, 淡化了崇神性的特征,更加强调和突出人的特点。
第二,题材上,前朝的雕塑只刻画单一的佛教内容,宋元时期则转向为注重现实生活情景,生活气息变得浓郁起来。 宋代的雕像内容由单一的佛教内容向现实生活方向发展,融合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在艺术审美上,雕塑特色变得平易、典雅、亲和,一改前朝的雄伟、庄严的气魄,虽然宋代的雕像也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内容,但与现实生活内容结合的形象却变得越来越多起来,不仅在形式美感上有所追求,同时准确表达了注重内容的倾向,浓郁的纯朴生活气息和世俗信仰被更加强烈的体现出来。
元代的雕塑也可以被大体的分为两类,即宗教题材和世俗题材雕塑。其中数量较多,质量较高的仍然为宗教类雕塑这一类型。在元朝各种不同的社会因素作用下,一些新的形式特征在雕塑艺术的塑造中出现了。 例如,进一步发展的世俗化特征、各种不同材质的广泛应用、趋向绝迹的陵墓仪卫雕塑、更具戏剧化的组雕构图处理、雕塑艺术中彩绘手法的普遍应用等, 这显示出虽然元代雕塑在整体中走向衰落,但在某些方面却出现了新的手法和特点。
元代几乎没有修建大型的石窟造像,代之以各种砖雕、陶瓷雕塑、泥塑的出现,以及大量制造的以金、银、铜为材料的各种金属小型造像,其中不乏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例如,景德镇的青白瓷塑、浙江省的龙泉青瓷,都是陶瓷造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珍品。 喇嘛教则兴盛于西藏、青海、蒙古等地,在他们的宫廷和寺院中,出现了大量用于高级官僚祭祀的金属小型佛教雕塑造像。 这类生动逼真、造型精致的小型佛教雕塑代表了西藏雕塑的最高水平。 在中国北方,则出现较多的陶质雕塑,这些陶塑大多质地粗糙,艺术价值不高,一般用作明器,供人们陪葬使用。
再来看元代的佛教雕塑,它褪去了相对神秘的的宗教色彩,转而表达注重现实生活中的情趣, 这点与宋代是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的,雕塑的艺术形式主要表现对人世、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热爱,而不再是对超越现实的虚幻世界进行描述,占据主体位置的艺术内容是日常生活,作品中怪诞神秘的成分越来越少了,雕塑艺术冲破了戒律清规的宗教限制,把更加贴近生活的世俗化形象作为创作的重心,与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元代,世俗化已成为主流,对现实的反映成为了艺术表现的主体,除了具体的形象外,虽然神话故事仍然是元代组雕的故事情节,但更多的世俗情感已经是融入其中,构图更加注重情节性与完整性,人性化的特点更加直接的体现出来。
2 中国明清时期雕塑
世俗特征在明代的佛像雕塑中更加显著。 在佛教造像中,除泥塑外,木雕也出现了。罗汉像在造像题材上最值得称道的类型。这时期的罗汉像数量最多,占据此时佛像造像最重要的地位。与宋代造像相比,明代的罗汉像气韵不够生动, 更不具有唐朝佛像瑰丽大气的造型风格。在技法上,虽然堆金描银的手法富丽堂皇而且细腻,对细部衣纹有现实的表现,却远远赶不上不拘形式和生动自然的宋代雕塑。 在程式化特征的束缚下, 明代罗汉像在整体的作风与技法上都不及宋代,水平反而降低了。
中国彩瓷在明清两代进入了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 大量的五彩、青花、霁蓝、霁红、窑变花釉等颜色釉装饰在陶瓷雕塑中被采用,明代景德镇陶瓷雕塑在制作工艺上, 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模型印坯成形,从而大幅度提高产量。由于以泥土塑成的模印较疏松、粗糙,导致雕塑产品显得模糊和形体呆笨,失去了宋、元时期捏制泥塑的清晰、灵巧。 但简朴、粗犷的风格自宋、元时期至明代却保持了下来,以渲染作品气氛、丰富作品色彩为目的的填、涂、点、提的的技法,使人领略到作品自然生动的美感。 到嘉靖、万历时期,彩瓷发展的风格又出现了变化,器型变得更大,胎体加重,浓烈鲜艳的颜色,密满繁琐的纹饰。 使得雕塑显得华丽俗艳有余,而高雅秀美不足。
清代宗教雕塑中的大中型石窟造像已基本停止,陵墓及其它建筑中仪卫性雕刻的特点,总体上反映了神权与皇权的逐渐衰微,佛教雕塑主要集中在寺庙内。从总体上说清代寺庙中的佛道教造像失去了往日庄重威严的气氛,流于堆饰和繁琐,失去了淳朴和高雅,市侩气显露,呈现出的是一派世俗化与个性化气象。
总体来说,清代陵墓雕塑不具备秦汉、盛唐的气韵,但在造型特征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清代帝陵雕塑作品富于装饰性、生动细腻,呈现出一种卡通的风格,具有一种调侃的意味,表现了作者造像中装饰性、把玩性、趣味性的强烈兴趣,更接近于当代雕塑的样式。因此我们说清代雕塑是由宗教、皇权雕塑向现实主义雕塑过渡的重要时期,它是中国雕塑从形而上到形而下转变的标志。
清代小型工艺品雕塑分为宫廷和民间的两类,宫廷工艺品雕塑雅秀、精巧,制作精工细致,作色添彩均有一定的章法,其令人眼花缭乱的繁琐程度,达到鬼斧神工的效果。 民间雕塑则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个人风格。 其竹雕艺术的精粹以嘉定和南京两地最负盛名。 其作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具备实用功能的作品如笔筒、镇纸、扇子和其他文房用品;另一类,为纯把玩性艺术品,如挂屏和竹根圆雕等。 在题材内容上,具有人物、山水、花鸟、树石等各种类型,同时将书法题诗、题字等刻在作品之上,深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各种刀法如深刻、浅刻、透刻、圆雕等的灵活运用,使清代雕塑第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个人风格。 在题材、技法、材质的运用上都较前代有了很大的进步。
总之,从中国宋元时期到明清的雕塑特征,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古人无比的创作激情和才华,其艺术成就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气息和文化素养,为世人所称道,为世界所赞叹。
[1]唐荀.元代雕塑风格解析[J].2012.
[2]蔡增杰.重新审视清代雕塑的历史地位[J].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