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兴趣驱动和任务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应用探索
2013-08-15杨虎荣
杨虎荣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工业工程技术系,宁夏 银川750021)
0 引言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同时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表明了兴趣教学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使传统的兴趣说和兴趣教学重新提到了当前教育研究和学校教学的议事日程[1]。
《机械制图》课程为高等学校工科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该课程的学习和应用也尤为重要。 该课程不仅注重让学生对理论进行理解, 还应重视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制图能力、空间想象等基本技能。从而为后续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本文分析了驱动教学法和兴趣教学法的特点,并将其应用到《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注重通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1 兴趣驱动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
1.1 兴趣驱动教学法
兴趣驱动教学法,是在教学设计和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原则,让学生由被动式的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愿自主学习为最终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1.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于一个或多个“任务”中,通过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一种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任务教学的实现分为4 个阶段:创设情景,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2-6]。
本文主要是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结合了兴趣驱动的优点。 在设计教学和学习任务时,着重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探讨了结合两种方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2 高职院校中《机械制图》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被动接受者的模式。 教学的形式无外于教师的讲授,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并且大多是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逐节逐章进行授课。 这种局部设计、就事论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整个课程没有直观的认识,并且知识点过于离散,学生即便是对每节内容都熟悉,也不能很好地综合运用。久而久之,会是此课程的学习出现枯燥、乏味。
2.2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困难较大
《机械制图》课程由于具有系统理论性,且强调空间思维能力,而在职业院校中,这门课程往往是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上有所欠缺,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时,感觉学习难度较大,往往会产生惧怕的学习心理,学习主动性不高。
2.3 教学的重点不清晰
在职业技术院校的大部分专业中,机械制图课程侧重的是学生的实际读图和画图及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可能由于教材的选用不合理、教学大纲的设置不合理等,很难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导向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文献[6]认为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目标,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而制图部分不应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应该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快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
2.4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结合相对欠缺
目前,很多院校的《机械制图》教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对媒体课件设计不合理, 有些课件在动画的使用上没有把握好分寸,使用动画比较随意,一些动态课件虽然在视觉上冲击较为强烈,对人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理解。 学生在这种快速的动态课件教学中,除了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或信息呈现的速度,也无法完整地做笔记,严重影响其对所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板书、课堂提问和启发式教学等也相应地减少,更谈不上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师在授课时可能会相对轻松,但是久而久之,随着教学知识点和内容信息量得加大,最终会导致学生失去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兴趣驱动和任务驱动的《机械制图》教学应用
3.1 布置任务
布置任务是任务驱动法的第一个环节,此环节很关键,应注意任务的难度。如果太简单了,学生的能力并不能得到什么提高,会使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不利于培养学生钻研的精神。 如果太难了,则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会对学生的前进产生极大的阻力,也不利于学生的提高。所以,我觉得任务的难度应该符合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的平均,但在此基础上可以灵活地加入一些拓展内容,供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选择。结合兴趣驱动,任务的步骤除了紧扣教学大纲外,还应考虑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任务的内容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应该体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结合班级的学生情况,在让学生完成布置的任务时,应该将分为一些学习小组。 小组的分配, 应该体现兴趣驱动教学, 每个小组里应该至少有一到两名对《机械制图》有浓厚学习兴趣和该门课程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这样的分配,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协作学习,学习成绩优秀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能够带动其他学生学习, 并能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效果评价
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每个小组应该轮流由不同的学生进行汇报。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对每个小组进行打分,打分的成绩计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对汇报的学生也打分计入该学生的平时成绩。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能够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3.4 应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兴趣驱动和任务驱动的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以学生的就业目标为导向。在任务的设置时,应该注意时间和阶段,应该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再设置任务,如果在课程一开始,就布置任务,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很大的学习压力,例如,应该在几何画法、绘图基础知识和装配图等知识点简单讲解完成后,在投影基础及如何从平面图想象出立体的实物形状等内容部分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不断诱导他们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制图能力。
[1]郭戈.关于兴趣教学原则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2(3).
[2]钟玉生.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0,(23):224-225.
[3]王大林.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4]杜丙新,秦国防.基于兴趣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1):5171-5172,5174.
[5]叶建刚.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制图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5):122-123.
[6]邓丽玉.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广东教育,2012(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