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改现状分析
2013-08-15任恒妮
任恒妮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咸阳712046)
关于教改有很多种解释,实际上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进行定义或者说明。 从广义上讲,教改指的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各方面的改革;从狭义上讲是指学校的教学方面的改革,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1 民办高校教改的必要性
1.1 民办高校的生存压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我国热门话题之一,毕业生就业问题已在政府工作议程中被提出。 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民办高校直到现在还是被很多人所歧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也被社会不同程度的歧视。 民办高校要生存,必须有生源,怎样才能有生源? 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大多都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个所谓的好工作,如果一个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差,就业率特别低的话,估计这个学校办下去的可能几乎为零。 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必须提高自己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怎样才能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最主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素质,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怎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为了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一臂之力,民办高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1.2 经济体制改革促教改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刻的影响着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基本都要步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 所以市场对人才的质量、规格等要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市场是“供”与“需”的接点。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规格等,通过市场可以反映出来。 民办高校的专业、数量、人才规格和质量要求等,要根据社会需要,自主办学。
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 必须改革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1.3 高等教育制度、机制改革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机会扩大,公众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成分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对高等教育教学功能定位有很大的影响。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长期的国情压力和新情况的压力,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会随着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的改变,因此高校功能定位也要变化。 办学者如何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新认识学校的使命和功能,确定自身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教学质量和评价标准也受其影响, 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兴起,民办高校已经从求生源发展到求质量的竞争,很多民办高校以前只追求数量,招生规模的增长导致教学资源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去平衡、教学管理滞后等问题,专业设置有一定的盲目性。 另外,跨学科选择就业,使得就业选择多样化,促使高校不断调整已有的专业结构,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体系等进行调整,一方面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顺利通过高校评估。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忽视了学生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随着市场对高校的冲击,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是决定学校生存的根本。因此,高等教育体制变革围绕着这个核心,不断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原来的标准化、学历化走向个性化、能力型的模式。
2 民办高校教改的现状
教改实际上是教育教学改革, 本文重点分析民办高下的教学改革。近年来,民办高校也着重进行教学改革,民办高校在教改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2.1 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改变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现代教育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带动学生主动学习。
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改变以往三尺讲台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教学。
学科知识的更新和学科交叉性,使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要不断改革。课程内容要摒弃陈旧的内容,跟上学科前沿,要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培养模式。
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并不能代表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真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多老师清楚应该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是在实际应用时,没有真正体现其价值。
2.2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
民办高校以需求为导向,重点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进行校企合作;与合作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建立教学研究基地等。
民办高校在求学生数量的发展阶段, 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随着民办高校竞争的激烈性,民办高校已经从追求学生数量转移到提高学生质量上,民办高校的课程设置也从原来的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发展到以职业能力为牵引,使能力结构合理化,从而带动相应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 课程的开设以培养能力为核心,能力要求是建立在岗位需求基础上,所以教学计划是以就业岗位为基础。
以基础够用为原则,合理压缩基础课课时量,民办高校最初的教学计划基本都是参考普通高校,基础理论课程学时比例很大,内容很深,学生学习困难,教学效果较差。为了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在保证核心主干课程的同时,对基础性课程学时进行了合理的压缩,另外增加了一些方向性强的课程。
课程结构的改变使得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但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例如,民办高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一些基础理论课程如果学时压缩的太多,学生学完了什么也不知道,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2.3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从过去的填鸭式转变为讨论式、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 课程考核方式从单一的笔试方式改变为多样化形式,根据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采用小论文、答辩、开卷考试等形式的考核手段。
教学方法多样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校教育的目的之一。
2.4 实践教学改革
民办高校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从原来着力于实践教学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上,转变为加强实验室建设,很多学校针对不同的专业建立专业实验室,并对学生实行开放;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从过去的验证性实验转变到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上;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得到了发展和加强,近年来,民办高校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各级技能竞赛,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实践教学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有些学校校外实习基地形同虚设,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质量很差,实践课内容较陈旧等现象依然存在。
[1]肖念,孙崇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M].人民出版社.2010.11
[2]张增林.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