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3-08-15马正清
马正清
(海原县第三中学,宁夏 海原 755299)
0 引言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合理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辟了教学改革的新天地。在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够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体会给大家做个汇报。
1 创设导入环节 优化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近年来我校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倡教师一定要体现高效课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全部再现于课堂,使现代媒体技术真正成为学生的帮手。笔者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编写自己的教学课件,合理地创设导入环节,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学鲁迅先生的小说《药》这节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打出鲁迅先生的作品,然后导入话题:我们在高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小说,那么请同学们告诉我小说的发展线索? 激发学生想要表达的欲望。导入新课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闯关。紧接着老师再次提问:那么我们应如何去阅读一篇小说呢? 引起学生思考,同时用幻灯片打出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大家已经了解了小说的发展线索、三要素以及如何去阅读小说的一些方法,那么我们今天就用这些方法去学习《药》这篇小说。很显然,这样的导入很自然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 利用共享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
语文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项很费时的工作,通常需熬夜耗时两至三天,对教师的负担极大,极大地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性。对此我们建议采用资源共享的原则,对教师编写的多媒体课件互相借鉴,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可以互相参考,有效节省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如课文《药》选自鲁迅先生的第一个小说集《呐喊》,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的叙事结构,讲述了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不了解,他们会有一种年代很久远的感觉,不容易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服饰、语言、环境等因素,教师平时在课文阅读时应该给学生多介绍一些名人的作品,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多阅读几篇和课文《药》同时代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背景文化不仅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3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将无法取得圆满的教学效果,因为在课堂上老师应是学生的助手,教师要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教学中笔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设计一个个“小任务”,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很好的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的进行学习活动,从让他们自己感悟出本课的重难点。以鲁迅先生的课文《药》为例,生活中药用来医治人们病痛的,那么在这篇课文中的“药”具体是指什么? 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通过让学生看文章的题目,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类型和主要思想进行有逻辑的推测。鼓励进行粗略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主旨和大意,并去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另外在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的时候,对于精彩的细节,有趣味性的社会现象,要象讲故事一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会感觉到读文章能了解到自己前所未闻的事情,对此感到新奇,会产生莫名的激动。慢慢的,许多学生会想读,愿意读,学生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发展。
4 整合网络优势资源,鼓励学生背诵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来自生活和学习环境比较差的宁夏南部山区,他们普通话不标准,不善于朗读课文,学生们还存在很多的不良的习惯。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读出声;有的学生用手指、笔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方面应利用课本材料,让学生出声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资源,收集大量的经典名句,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今中外诗词名句。笔者认为大量的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感。另外在阅读教学中,笔者还要求学生把背诵的精彩片段以默写的方式反馈给我,通过类似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如课文《药》中涉及了那些人物?这些人物该怎样分类?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相互交流,让学生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想法,在教师指定的探索范围内,师生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地交流。当有学生感到疲倦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功能,选播一段鲁迅先生药的视频片段,有助于学生轻松的理解课文,忘记暂时的疲倦,学习语文的劲头会更足,但要注意所选的视频片段不能太长,影响课堂进程,要注意避免拖堂现象。
以上的教学实例让我们看到,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它具有传统课堂所不能比拟的各种优势。但是我们应避免另一个误区,不能说有了多媒体技术就要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曾几何时,当照相机出现的时候,有人认为传统绘画就会在世上消失;当摄像机出现的时候,也有人认为照相机会被世人抛弃,结果恰恰相反,传统绘画、照相机、摄像机同时共存在于当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