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的研究综述
2013-08-15徐华芝
徐华芝
(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2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关注教育公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从相关研究和社会舆论上看,我国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获得人群在整体上来说,惠及到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群体。那么,是不是就代表着来着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高等教育机会上获得了真正的公平,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得到了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呢?
本文以“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和“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为关键词,以“核心期刊”为搜索范围,在中国期刊网中收集阅读了1999年-2010年我国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共计30 篇以相关度为标准,对相关材料进行归类和汇总,整理出本研究综述。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关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的定义
教育机会平等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内容。就理论意义来讲,所谓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指不论家庭收入、性别、所处阶层以及所在地理位置状况如何,不同群体所获得的高等教育机会与其在总人口所占的比例大致相等,不同个人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获得同等机会而接受同等待遇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普遍将入学机会归为高等教育的起点,所谓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应该只与个人意愿和学术能力有关,这主要体现在高考入学录取方面不论城乡、性别、民族等享有平等的政策,个人在高校选择(在这一层次上一般是说高考报考志愿上)上也不因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社会身份等与竞争者享有平等的高校就读机会;另外,入学机会的平等还应该体现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中其所占整个人群人数的比例大体一致或者说差异不明显。
1.2 家庭背景的界定
社会分层是根据获得有价值物的方式来决定人们在社会中的群体或类属的一种持久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一般分为不同的阶层。大量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在很大程度是指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对社会阶层的理解,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有的研究者根据韦伯确定的财富与收入(经济地位)、权力(政治地位)和声望(社会地位)这三个关键维度来划分社会阶层。也有研究者根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将当前我国的社会划分为十个阶层,分别是:国家和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还有一些研究者将社会阶层界定为以家庭经济收入、父母的文化程度即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职业和家庭的城乡来源为标准的划分。
总结起来,家庭背景一般是指家庭所在的以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的社会资本为标准划分的社会阶层。在我国,经济资本一般与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呈正相关。一般来说,经济资本优越的家庭,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也相对优越。
2 家庭背景对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总结相关研究来看,高等教育起点公平体现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平等上,大体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在选择高等教育方面,一个是高考录取上,前者是从高等教育获得者上看,后者是从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上看(在我国一般是指招生单位即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和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高考成绩达到所报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二是缴纳就读院校所要求的学杂费。高考作为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一道门槛,采取统一的考试统一的录取分数线,表面上看是公平合理的,但事实上,,无论从个人选择高校方面,还是从高考录取方面看都是欠公平的。
2.1 家庭背景对个人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
有研究者对个人高校选择方面的调查表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在高考成绩相同的情况下,来自强势社会阶层家庭的子女比来自弱势社会阶层家庭的子女更能够考虑到个人的意愿、兴趣等等主观方面的因素,这是因为来自强势社会阶层的考生其父母占有优质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这一点是来自弱势阶层家庭的考生所没有的。在高考成绩差不多的情况下,处于强势社会阶层的家庭,可以通过报考对成绩要求相对较低但学费昂贵的民办高校,这类高校往往由知名院校所办,师资雄厚、学习条件较好,家长和学生往往会选择就读这类高校;而那些来自弱势社会阶层的家庭子女会因为由于家庭条件尤其是经济条件有限或者不好而被迫就读那些成绩要求不高而且学费相对不高的公立高职院校。许多调查发现,民办高校中,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比例远远大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人数。同时,由于家庭的文化资本主要体现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上,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家长的意见非常重要,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在填报志愿时给子女提供建议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表明,许多来自农村(在我国属于弱势阶层,农村人口所占的文化资本相对少)的高考生表示,在填报志愿时向父母获得的建议很少甚至没有。加上农村的信息量有限,这类考生大都是自己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填报,许多学生出现在入学后才发现所填报志愿不是自己感兴趣或理解的。从家庭背景的社会资本方面看,家庭处于强势阶层的考生父母一般社会关系网络宽广,拥有的社会信息多,这些优势都能帮助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上转化为优势资本。
2.2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还与高考录取有关
对于高考录取问题的质疑在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领域一直是焦点。许多研究者发现,在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录取制度下,由于家庭背景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反而比较突出。这种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性别差异方面,这些差异又与家庭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息息相关。许多研究者发现,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衍生出来许多高考录取不平等现象。由于高考以及高考录取以省为单位,各地方形成了一种“地方保护主义”的教育“怪现象”。不少部属重点院校的分省招生指标制度对本地考生给予特殊照顾,从录取成绩上看,同一所高校,非本地区户籍的考生往往需要考出更高的成绩才能有机会入学。众所周知,北京大学不是北京的北大,而是全中国的北大,但是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却要比山东、河南等省的考生高出几十倍;而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地的招生地方化甚至远比北京高校严重,诸如复旦、浙大、武大、南大等国家重点支持的“985 高校”在本地录取考生达到招生总量的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甚至高达50%。
总结来看,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占有更多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强势家庭为子女提供了更有利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越高,子女在高考竞争中的优势就越大,子女越有可能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同时子女就读高层次、热门专业院校的可能就越高;反之,处于弱势阶层的家庭享受到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对较小,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在我国比较明显。
3 结论
综合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因为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在入学机会上,高等教育依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政治身份与经济背景的不平等严重地损害了教育机会平等的公共教育的公正形象。[20]这也成为整个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
[1]刘民权,俞建托,李鹏飞.学费上涨与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分析:基于结构性和转型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2):47-61.
[2]乔锦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学报,2009(6):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