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

2013-08-15赵剑沣

科技视界 2013年34期
关键词:盈余会计准则高管

余 霞 赵剑沣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0 引言

盈余是应计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之和(Barton,2001),因此盈余可以通过应计利润或经营现金流进行操纵(Xu,Taylor&Dugan,2007)。相应的,盈余管理按照其调整利润是否影响现金流,可以分为利用真实交易调整利润的盈余管理和利用应计项目操控的盈余管理两种。在盈余管理的概念方面,正如盈余管理所引起的问题备受争议一样,至今在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89年美国会计学家凯瑟林·雪拍(Kathehne Schipper)在《盈余管理的评论》中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公司管理者有意识地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构造交易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公司经济业绩的利益关系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履行结果。这一定义实际上首次将盈余管理完整的定义为包括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对利润进行调整,这种方法通常只影响应计利润,而没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因此也称为应计利润管理。真实盈余管理是指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或控制交易发生时间来调节盈余的行为,这种方法不仅影响应计利润而且直接影响经营现金流量。

1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差异

1.1 实施方法不同

真实盈余管理通过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进行,其操纵方法主要包括:削减或增加研发开支和销售管理费用来增减当期盈余;操纵生产、存货和销售以平滑利润,维持盈余增长趋势;通过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转移利益;通过处置或投资长期资产来操纵盈余;通过购买或出售金融资产快捷地实现短期盈余目标;通过股票回购来增加特定条件下的每股收益,实现短期内股价上涨。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操纵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操纵等来实现的。如,折旧政策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合并报表编制范围的变更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等。

1.2 操作时间和风险不同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一般在年末进行,此时管理者可以准确地知道实际盈余与盈余目标的差距,操控空间和范围明确,因此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的盲目性;而真实盈余管理一般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发生在一年中的任何时间。另外,真实盈余管理通过进行真实的交易活动完成,它与不具有任何操控目的的交易行为很难区分,不容易被监管机构及投资者发现,更加隐蔽(Roy Chowdhury,2006);与此同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容易引起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警惕,带来更多管理审查和股东法律诉讼的风险。

1.3 经济后果不同

当公司通过操作业务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时,需要消耗资源,并可能偏离了正常的业务时间和业务方案,真实盈余管理是对真实交易活动的操控,它不仅影响当期现金流量,还会影响到以后期间的现金流量,而且通常是偏离最优决策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这种盈余管理手段虽然可以使企业的短期利润增加,却削弱了公司的长期发展能力,损害了公司的竞争优势。应计利润管理并不消耗现金,它只是改变了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而不影响盈余总额,并且不影响真实的现金流量,通常也补影响企业的长期决策。

1.4 操作难易程度不同

相比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的操作过程往往更加复杂,周期也更长,同时也往往需要更多部门相关人员的配合,很多时候,公司管理层可能由于受到来自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治理约束,难以随心所欲构造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由于主观性较强,实施起来较为方便。

2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抉择

2.1 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常落后于会计实务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企业涉及的许多经济交易和事项,在会计准则中都找不到相关规定,会计准则和制度指导作用的时滞性会使会计实务由于“无法可依”而有很大的弹性。特别是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上,由于主观性强,从而导致企业在会计处理时可以根据盈余目标对其进行随意选择。因此,在相对宽松和不完善的会计准则下,管理者会首先决定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而在紧密完善的会计制度下,企业采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变小,管理者更可能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活动。如,我国在2007年推行新会计准则之后,在一些方面遏制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对于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无形资产跌价准备等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资产减值一经确定,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应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条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企业滥用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同时已有实证研究表明,新准则实施后,应计项目管理水平相对下降,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相对上升。

2.2 监管环境的松紧

研究表明,在严格的法制监管环境下,上市公司更加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Cohen、Dey和Lys(2008)研究发现,在SOX法案颁布之后,美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利润操纵行为有所遏制,但基于真实交易活动的利润操控行为显著增加。我国证券监管伴随着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证券监管方面的法规日益完善,对于公司申请上市及上市后实际运作时各项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监督的要求十分严格。在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外部监管者对企业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行为更加敏感,处罚力度也更大。因此,与此相关的审计和诉讼费用也大幅提升,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一部分公司不得不转而采用真实业务活动来操纵盈余以躲避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查。

2.3 高级管理层变更

在管理层变更的当年,新任的管理层一般为了显示自己的经营成果会采用“大洗澡”(the big bath)方式,即在上任当期利用计提准备等应计项目进行负向盈余管理,为以后的盈利增长做准备。新任高管在该年度不大可能利用真实活动负向盈余管理。这是因为,大多数真实盈余管理的操控手段通常并不适用于负向盈余管理。同时新任高管如果在该年度利用这些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进行负向盈余管理,其造成的损失通常并不会在将来转回。比如提高售价往往只会造成产品滞销、市场份额被侵占,这种盈余损失并不会在将来转回,这意味着新任高管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利润转回的好处。操控应计利润只会改变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而不会改变公司各期间的盈余总额。新任高管在该年度利用应计项目进行负向盈余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把当期的收益储备起来,以挪到后期占为己用,为自己将来对公司业绩提升做出贡献提前做好准备。另外,相比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的操作需要更多部门相关人员的配合,而新任高管在该年度就任时间短,人际关系、工作经验等都还未完全建立。因此,新任高管在上任当年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受到较大限制。因而,在管理层变更当年,管理层更倾向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在上任几年后逐渐会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3 结论

虽然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盈余管理方式,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只能采取一种类型的盈余管理,为了达到总的盈余管理目标,管理者会考虑综合运用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随着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操控成本变化,企业在考虑了两种盈余管理方式所引起的综合成本之后会从一种盈余管理方式转向另一种盈余管理方式。

[1]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 2007 年所得税改革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1):121-134.

[2]林永坚,王志强,李茂良.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的实证研究[J].南开商业评论,2013(1):6.

[3]张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2(8):100.

[4]朱朝晖.经营活动中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Roychowdhury,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35-370.

[7]Gunny,K.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real Earnings Managemen[J].Univerisity of Colorado,2005.

[8]Sehipper.K.E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1989(12):91-102.

猜你喜欢

盈余会计准则高管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小企业会计准则》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