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漠视生命的背后:生命价值观的缺失
2013-08-15矫红运汪梅梅
矫红运 汪梅梅
(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212013)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群体结构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群体,他们拥有优良的科学文化修养,富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意识,具有难能可贵的激情与活力。但由于他们处于个性与观念的成长期,生理和心理还不够成熟,使得社会急剧的变革在他们心中引起的波澜也最为明显、强烈和动荡。因此大学生生命价值观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漠视生命、暴虐生命的事件频频发生。先有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案件、河南大学生李征杀人案、云南大学张超杀人分尸案,又有“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案件”,再有复旦大学投毒案、南航腐尸案。一个个惨剧,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问题亟待解决。
2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探究
“象牙塔”里发生的一幕幕血腥惨案,震惊了社会,震惊了教育界,拷问着天之骄子的生命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对鲜活生命为何如此漠然?唯一能作为答案的就是:生命价值观的缺失。为什么当代大学生会缺失生命价值观?这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当事人等诸多方面原因所致。
2.1 受传统思想影响,生命教育欠缺,致使生命意识淡薄
在我国,长期受传统思想影响,忌讳谈生命起源,谈“性”色变,视“性”为洪水猛兽和大逆不道,性教育极度缺乏;更忌讳谈生命终结——死亡,大多数人对“死亡”二字忌讳很深,对谈及死亡的话题多是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其直接后果是绝大多数青少年对生命的认识不足,不明白生命诞生的不易和死亡意味着什么,导致对生命缺少应有的敬畏。
2.2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人是 “社会人”,一个人的言行必定会受到社会风气和环境的影响。急功近利、骄奢淫逸可以说是当下社会风气最好的代名词。当社会上充斥着这些负面的文化气息时,必然会造成人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扭曲,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显著。这种狭隘的、急功近利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会造成人们“功利化”行为的过度膨胀,也必然会导致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忽略,也难免会造成大学生学会了“何以为生”的本领,却放弃了对“为何而生”的追问与思索。
2.3 暴力文化的侵蚀
随着电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介深入人们的生活,暴力文化也借助这些载体在全社会泛滥,尤其是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消磨闲暇时间的另一个生活空间。由于大学生在心理上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在虚拟的空间里,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个性心理等都很容易受到影响,并发生深刻的变化。长期接触暴力文化将对人的生命意识产生麻木效应,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形成。因而,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也是导致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
2.4 当代大学生自身原因
2.4.1 责任感缺失
近几年来,大学校园里暴虐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生命暴力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昭示了当事人个性心理的扭曲与畸变,而且揭示了当事人责任感的缺乏,尤其是对生命责任感的缺失。
2.4.2 抗挫折能力的欠缺
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一味地被溺爱,时时处处都被“保驾护航”,大事小事都被“铺路搭桥”,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挫折。但当他们步入大学校园一旦遭受挫折,不能克服又无法逃避时,就有可能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或他人。当这种倾向十分强烈时,便容易导致杀人或伤害其他生命等极端行为的发生。药家鑫和马加爵等案件的发生,除了个人心理素质外,还与他们抗挫折能力差密切相关。
2.4.3 当代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可塑性强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其价值判断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他们大多有了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但是尚未形成系统的价值体系。处于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可塑性极强,自身的价值判断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3 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的对策
3.1 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强化生命至上的意识,自觉抵制暴力文化的侵蚀
当社会上发生了一系列大学生漠视生命甚至残害生命的案例之后,每一位当代大学生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且要深刻意识到漠视生命行为会给自己、他人以及社会带来巨大的伤害。平时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做到了解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强化生命至上的意识;并且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自觉抵制暴力文化的侵蚀。
3.2 适当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受挫能力
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可能没有矛盾、挫折、失败甚至苦难,它们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承受挫折与面对逆境的能力。回顾药家鑫事件,我们不难发现,药家鑫开车撞人后补八刀的初衷是担心农村人难缠,不敢承担责任。大多数人对他这种思维无法理解,但在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之后就容易理解他的思维方式。近乎严苛的家庭教育让他很少表达自己的声音,只知道奉命行事。在父母的庇护下,他从小到大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这很容易导致他在突如其来的事件中不知所措,甚至采取极端行为。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适当进行挫折教育,适当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与逆境,培养其应对挫折的能力。
3.3 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其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的教育。开设并重视生命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最主要途径。
3.4 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敬畏生命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积极鼓励与推动各种有关生命教育团体的建立,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其次,要把生命教育与社会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纳入到社会的各项工作中,积极鼓励高校大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对大学生乃至全社会进行生命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最后,可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介进行生命教育的宣传,使生命教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需要注意的是,媒体在对已经发生的大学生漠视生命的极端事件的报道与宣传中要注意选择角度、把握分寸,避免宣传不当导致负面影响。
[1]周晨.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探析[J].徐州学院学报,2008(2).
[2]李翠新.试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青年探索,2006(3).
[3]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4]刘志春.生命教育:学校教育命题中应有之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5]孔庆蓉.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J].山西大学学报,2006(3).
[6]张秀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