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阅读的负效应

2013-08-15

科技视界 2013年22期
关键词:阅读者纸质娱乐

刘 涛

(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 文献信息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直接导致了阅读的数字化转变。数字阅读的主要工具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终端,阅读内容主要为微博、简短的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新闻等。自互联网出现以来,关于数字阅读利弊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是数字阅读将导致注意力分散,趋向碎片化、娱乐化。“浅阅读”、“碎片化”、“娱乐化”等词汇本身只是事实性的描述,并未直接蕴含褒贬意味,但与数字阅读联系起来,读者从中读出的“弊”的意味更重些,实际上,可以把它看成是对数字阅读负效应的担忧。通过分析数字阅读的负效应,引起社会警醒,对数字阅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数字阅读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

对于浅阅读、深阅读这些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界定。一般意义上,深阅读指的是带有思考性的阅读,浅阅读应该是表层化阅读,如微博阅读等。数字阅读可以是浅阅读,也可以是深阅读。周国平先生就认为:“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只是形式不同,关键在内涵,从网络上读孔子和柏拉图与从纸质书上读没有本质区别。”[1]与传统阅读相比,数字阅读,特别是网络阅读,可以方便地调动网络资源,进行辅助阅读,反而有利于深入阅读。但正因如此,经常会有查看其他页面链接或做其他与阅读无关的事的冲动,导致注意力分散。

最近上海理工大学一个实验结果也证明数字阅读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该实验结果不支持数字阅读必然会导致浅阅读,但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注视热点图存在显著差异,数字阅读几乎没有关注热点,而纸质阅读过程形成了阅读热区。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的注视次数存在显著差异,读者在数字阅读的过程中,眼球运动频繁,不断转移注视点;而在纸质阅读的过程中,眼睛则关注某一区域,眼球进行区域注视运动。这就是说纸质阅读可以使读者更加专注,视线停留在一个注视点的时间较长,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可能会思考与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遇到了阅读理解障碍。[2]

2 微博等浅质化阅读内容使阅读浮躁

微博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在阅读内容生产方面,为了保证追热点、为了跟上快速转移的话题变化,很多内容都是仓促制造,标题新颖但质量实在令人觉得堪忧,同时热点话题的关注度高,导致同一话题的内容过度重复。就读者来说,由于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不同信息,“信息过载”使得阅读者越来越缺乏具有深度、持续性的关注,所有的话题都一掠而过,导致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深入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这种恶性循环导致阅读深度进一步变浅。正如百度百科对“信息碎片化时代”词条的解释中所述:“我们每天浮光掠影地阅读非常多的信息。可是,除了增加一些谈资外,回想起来,似乎并没有记住多少东西[3]”。浏览式的浅阅读,凸显了人类的注意力的有限性与数字化时代信息爆炸性增长之间的矛盾,能否正确或者合理处理个人注意力有限性与信息过量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阅读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作为阅读者的我们不仅缺乏对这一问题的觉醒与深入思考,甚至我们的社会媒体还处于推波助澜的地位,竭力把能够获取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作为一种潮流来赞扬,作为一种时尚来看待,而一般阅读者则有意无意地无视阅读的深度越来越浅这一问题的存在,看不到我们每天获取的信息量如此之多,看不到我们已经没有耐心认真地读完一页或几页内容,认真而系统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我们的视线已经被数字化世界的光怪陆离奇景所迷幻,我们已经看不到“深与浅”。

3 数字阅读的“跳跃性”有损阅读的系统化和逻辑化

传统阅读的主要对象是书本,其内容具有相当程度的系统化、逻辑化和深度,甚至要求阅读者具有相应程度的知识背景,方可系统理解与把握书本的内容。而读者在真正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后所得到的观念、知识是相对系统而完整的,对书本所表达的内容本身会有一定深度的理解,甚至部分读者对书本的理解可以超越文字本身所能表达内容。而数字阅读的内容经常是碎片化、非连续性的,跳跃式的阅读代替了传统的细嚼慢咽。

以数字阅读最多的内容微博为例:“微博要求一个人迅速在各种信息之间跳转,不要在任意一条信息上停留过多时间。又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快地消费一条信息,迅速咬住它,吸干其中的汁液,然后一口吐掉。最后,对于那些在微博上原创内容的人来说,微博要求你能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做快速筛选,然后在两个原本没有关联的碎片中建立联系,并且把这种联系以巧妙漂亮的手法表达出来,于是可以赢得观众的欢呼和掌声。无需知道‘为什么’,只需要不断判断‘是什么’,然后把一系列‘是什么’组合起来。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的逻辑也都被抛弃了”[4]。这种碎片化不要求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与逻辑化思考,只需要一味的跟进最新消息就行了,在这里阅读的信息“数量”,或者在另外的意义上“碎片”的“数量”成为了信息获取效率的一种实然的标准,而对阅读内容的“质量”却失去了应有的关注。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本来可以完整系统表达的内容,为了满足快速传播的需要,被有意无意,甚至是强制性地割裂成信息“碎片”,进一步导致了碎片化趋势的进一步加重。

基于长期、大量社会化信息碎片阅读的“训练”,阅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都将受到影响,进而发生改变。正如玛丽安娜·沃尔夫在《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一书中所指出“文献记载、编撰、分类、组织、语言内化、对自我与他人的意识、对意识本身的意识,这些都是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人类技能而非本能,都是需要借助于知觉、认知、语言与运动系统发生的联结。简言之,更多的信息、更浅的阅读,会让人不再能熟练掌握上述技能特别是判断能力,读者很可能会形成新的习惯乃至信息处理方式,去重新建立认知体系[5]”。数字阅读的碎片化目前对人类认知方面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确切影响虽然尚还不得而知,但在“重度”碎片化数字阅读者中已经出现了觉醒,微博名人“和菜头”在《碎片化生存》中讲述了微博如何影响他的深度阅读:“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我甚至连一个小节都无法读完,无法控制眼球转开。我怀疑微博的碎片化阅读对我的大脑有所损伤,微博让人易怒、易挑衅、易轻信,无法专注,很担忧再也不能读书和做深度阅读了。[4]”

4 数字媒体特性使得其提供的内容倾向于娱乐化

阅读不仅仅是一个了解信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担负着培养审美、传承文明的使命。数字阅读内容中多是些穿越小说、无厘头搞怪的网络文学,而真正的经典名著少人问津。数字阅读承担传播文化的功能在减弱,作为娱乐消遣的功能却在上升。

数字媒体追逐眼球的属性决定了这一媒体在内容选择方面的偏好:越是吸引眼球的内容越是好内容,越是容易传播的内容越是好内容。数字媒体对传播内容的评价标准并非是基于价值判断的,而是基于传播效果的判断,这种缺乏价值判断的行为本身就会产生不可预测的非理性结果。历史已经证明,在人类数千年的辉煌文明进程中传播效率最高的从来大多是流言与蜚语,就像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把新闻解释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并且作为媒体选择新闻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这种非正式、难辨真假只是作为饭后谈资的娱乐性信息是生命力最强、传播效率最高的。美国社会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其专著《娱乐至死》中指出“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在数字时代,这种全民“娱乐化”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个时代的大众文化狂欢,娱乐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无处不在,无从逃避。而数字化时代信息的无孔不入,更是加剧了这种娱乐化对我们生活的侵袭,所以,一向以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为神圣使命的阅读在此也不得不向强势的娱乐化思潮所低头,甚至作为媒体的傀儡,成为娱乐化的工具之一。

几千年来,阅读的本质并没有太大改变,真正改变的是阅读者。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个追求速度重于追求效率的社会,所以这个社会显得过于浮躁而没有耐心;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而信息数量的爆炸性增长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处理能力,而过量的信息使得我们要完成大量信息的接收就已经疲于奔命,更勿谈信息的有效处理;我们处于一个娱乐至上的社会,充斥这个社会的信息数量过于庞大,我们急于了解这个社会的一切信息,却又将匆忙接收完的信息作为过眼烟云,于是,真正认真的、系统的、有深度的阅读就成了一种奢望,一个美好却难以跟上我们匆忙步调的想像,这就是数字时代对人类阅读和人类文明所形成的挑战。

[1]周国平.世上并无浅阅读[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1d6f680102dt3t.html,2013-8-15.

[2]张冰,张敏.数字阅读必然会导致浅阅读吗?——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对比实证分析[J].新闻传播,2013(1):52-53.

[3]信息碎片化时代[OL].http://baike.baidu.com/view/5074633.htm.2013-8-15.

[4]和菜头:碎片化生存[N].http://news.cnblogs.com/n/160805/.2013-8-15.

[5]数字时代的阅读:我们丧失了什么,深圳特区报.2012-09-21(D03).

猜你喜欢

阅读者纸质娱乐
《物见:四十八位物件的阅读者,与他们所见的世界》评介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