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内蒙古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的成功探索
2013-08-15孙懿
文|孙懿
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相互勾结,一直把我国的西藏、新疆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的重点地区,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也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对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局面作出了重要部署,各边疆民族地区也结合当地实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维护边疆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经验。其中,内蒙古的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就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成功探索。
内蒙古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是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公安边防部队在探索维护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的过程中,针对边境地域辽阔、交通通信不便、人员居住分散、群众游动放牧等特点,以及边境走私、偷渡、跨境盗抢牲畜犯罪较为突出的实际,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措施为抓手,将社区警务、军警民联防融为一体,以公安边防派出所为中心,以流动、固定警务室为节点,以群众报警点为基础,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辅助,以通信和信息技术为支撑,创建了集报警、巡逻、防范、打击、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新型边境管理警务模式。
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一经出现,就得到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普遍推广这一经验,并号召其他边疆地区学习这一经验。经过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的领导体制不断健全,队伍建设不断扩展,保障体系已经形成,网络建设步入规范,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已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促和谐、保平安的重要手段,以和谐、平安促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维护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社会稳定,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维护农牧民生产生活秩序,提供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应对农村牧区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我国的北疆地区构筑起了一道牢固的保卫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建设,真正实现了对辽阔草原边疆地区的管理由静态治安管理向动态治安管理的转变,由被动打击型向主动防范型的转变,全区军、警、民携手合作共同创造的这种新的警务模式,为建设和谐安宁边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内蒙古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不仅为维护内蒙古自治区辽阔牧区的稳定做出了创新性探索,也为我国其他牧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内蒙古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之所以能够在祖国北疆筑起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坚固防线,关键在于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是依托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依托军、警、民联防和军、政、民联治的体制机制,把科学技术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相结合,实现通讯技术网络与社会体制网络相辅相成,有效地粉碎了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对我进行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的战略图谋,把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团结在人民军队周围,团结在边防武警周围,共同维护边疆的安全稳定。通过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把人民军队和边防武警对人民的热爱送到千家万户,进一步夯实了维护边疆安全稳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形成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一条心,军民团结、警民团结的政治局面。同时,各族群众也借助草原“110”,在生产、生活上进行合作、互助、自救。草原“110”作为群众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从而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长期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根据新时期内蒙古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的功能体系拓展为三个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主体联动系统、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尤其是公共服务系统的构建,将满足内蒙古地区日益凸显的多样化、综合性需求,应该成为以后草原“110”边境管理警务模式发展、完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