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古籍新解”、“古为今用”
2013-08-15谢思佳
谢思佳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通览毛泽东的各种文章,引用中国古籍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触目即是。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诗词歌赋等,能找到几百条成语典故,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重要来源。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辩证的认识和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他批判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服务于现实文化的发展需要。毛泽东曾经说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要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1]学习毛泽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毛泽东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之他的身体力行和勤奋苦读,造就了他的“鉴古知今,学以致用”的个人素养。毛泽东所读的书目涉猎很广,其中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书是他最喜爱的,对毛泽东影响最深的则是在历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毛泽东八岁进入家乡的私塾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这六年间毛泽东熟读了《论语》、《孟子》《诗经》等书。1914年秋,毛泽东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学习。在校期间,毛泽东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又研读了《近思录》、《四书集注》等书。与此同时,毛泽东受时代的推动,如饥似渴的学习西方新思想,尖锐批判中国旧思想、旧道德。但与陈独秀等人猛烈批判尊孔复辟逆流不同的是,毛泽东在这个时期继续推崇国学。他主张:“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2]毛泽东对传统文化的分析与推崇,不是对古籍进行简单的文字注释,而是为了将其精粹加以改造和发展,运用于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他认为这样才能发现传统文化的真实含义和现实价值,在这方面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二、从毛泽东思想精髓观其对传统文化的改造
毛泽东博古通今,终其一生毛泽东都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因此他在传统文化的选择方面特别强调“经世致用、躬行实践”。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上,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他明确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在他的著作,发言,谈话中常常看到他引用中国古人的话以表达自己对现实问题的看法。这种注重实际的思想特质即“古为今用”,这也是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要命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毛泽东对“事实求是”的新解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灵魂。这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中国革命经验做出的理论概括,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毛泽东曾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2]“实事求是”思想作为批判教条主义的思想武器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树立了批判继承历史遗产的光辉典范。
“实事求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样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它原本是儒家实用理性思维方式的经典表述。据考证,“实事求是”最早出现在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称赞刘德: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泛指的是治国之学的态度。毛泽东从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挖掘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用“实事求是”来反对主观主义,并对实事求是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他进一步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使“实事求是”在新的时代具有了新的内涵,为全党树立了新的学风与新的思想路线,所以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理论的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4]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二)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
自古以来,仁人志士都把勤政为民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将人民摆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是评价一个官吏好坏的重要标准。孔孟重“民”,指出“得其民,斯得天下”,“民为贵,君为轻”,统治者只有做到“与民同忧,与民同乐”,才能得民心,才能巩固政权等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则是中国民本思想的精髓体现。中国古代众多理论家纷纷作出了自己理论上的见解,历代统治者也将其作为政治统治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这种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自然也就成为今天“以人为本”思想理念重要来源之一。
历代君王宣扬民本思想究其根本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服务的,这决定了他们宣扬的民本思想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毛泽东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学习、总结和继承,他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民、亲民、重民、利民等积极因素,提出了人民主体论。他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他充分的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力量之源。他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这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立场对传统民本思想加以改造,将立党宗旨概括为一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吸收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核,使其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于唯物史观及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发展。
(三)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
华夏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有五千余年,“独立自主,自强不息”是维系民族生存,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从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神化故事,到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再到《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无不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绵延久远对我们整个民族起了很大作用。这种精神在近代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百折不饶顽强抗争和人民自强不息摆脱贫苦落后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这种精神,他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7]这里体现了毛泽东歌颂中华民族永不言败、不卑不亢的豪迈情怀。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个基本方面,它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斗争经验中形成、发展并逐渐完善起来的。他的提出是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方面的依据的,同时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的继承。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在社会主义初期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建立起了一个较完整的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且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实现了两弹一星的飞跃,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笔者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仅仅是直接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弘扬。
虽然我们的历史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毛泽东对待文化的态度仍然是我们今后的典范。他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成功的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之适应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任务时,我们要昂扬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根据现实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来拣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7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