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2013-08-15邵文英郑建敏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西柏坡理想信念信仰

邵文英 郑建敏

(石家庄学院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 河北石家庄 050035)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所带动的文化全球化以及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三种关系失调而造成的一种文化危机。在此大背景下,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新变化。西柏坡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不仅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具有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的作用,而且,在当今和平建设时期,西柏坡精神有利于帮助人们树立理想信念、树立宗旨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永恒的现实意义。

一、西柏坡精神的溯源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国家,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没有中断,其根本原因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产生的根基和历史溯源,也是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溯源。就其直接渊源讲,西柏坡精神源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二、西柏坡精神的内涵

西柏坡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务必”精神、“两个敢于”精神、“两个坚持”精神和“两个善于”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两个“务必”精神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个务必”精神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容。

(二)“两个敢于 ”的精神

“两个敢于”精神,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锐意进取精神。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西柏坡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取得了胜利,取得这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我们党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辉典范,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两个坚持”的精神

“两个坚持”的精神,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1947 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1]1947年9月我们党颁发了第一个《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摧毁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四)“两个善于”的精神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2]“两个善于”精神,体现了我们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和科学精神。

三、新时期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西柏坡精神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3]邓小平曾多次讲过,“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人民就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就是一盘散沙,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取得胜利”。由此可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永远是共产党人不可战胜的精神支柱。在革命战争年代,西柏坡精神对于宣传革命思想,壮大革命力量具有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的作用;在和平建设时期,西柏坡精神对于帮助人们树立理想信念、精神信仰具有导向作用。西柏坡精神的灵魂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西柏坡精神的一面永不倒的旗帜。

我们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西柏坡精神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首先,西柏坡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献身的革命牺牲精神,我们党正是由于有了这种革命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使我们党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克服了各种困难,才不断地战胜各种敌人走向胜利,这种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西柏坡精神的思想灵魂。运用包涵了这种精神和信念的红色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坚守政治理想、坚定政治信念具有重要作用。[4]其次,西柏坡精神可以有效克服理想信念教育的无根性。北京师范大学谭传宝博士在《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一书中较深入系统的提出和阐述了中国德育的“价值无根性”问题。他指出:“中国德育的弊端之一是对于核心价值或终极价值问题的实践和理论上的回避”。所谓德育的“价值无根性”,我的理解是没有理想信念,没有信仰,理想和信念是道德之根,失去信念,道德失去了根基。这也是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一个简单的基本道理。因为道德伦理学说是指某一信仰价值体系的伦理和道德。也即是说任何一种道德体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信仰价值体系之上。当旧的信仰体系极“左”的政治狂热已经消散,新的信仰体系、理性和科学的终极价值目标还尚未建立,就出现了信仰的缺失,造成一系列社会和教育上的病态。于是许多人选择了庸庸碌碌、麻木不仁的生活;一部分人在价值失落中倍感苦恼而无所着落。西柏坡时期所遗存的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迹,都展示出无可辩驳的史实史料,在当代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追本溯源和历史“寻根”的意义。

(二)西柏坡精神有利于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胡锦涛赴西柏坡考察时提出,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朝气蓬勃地带领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西柏坡精神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西柏坡精神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辩证统一的,弘扬西柏坡精神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要求执政党不能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而必须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需,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首先,要了解民心所向,了解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所在。领导干部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多沟通多交流,倾听群众的呼声,密切党群关系,找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真正的民心所在。其次,要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水平,确保所办的事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让人民满意,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上。因此,领导干部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必须注重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民情,结合人民的正当要求和愿望,制定出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科学决策机制,确保所办的事能够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再次,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切实把好事办好。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和善于学习,勇于开拓创新,提高执政能力。只有真心实意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今天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所呈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领导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结果。每一个党员都应从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来认识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性,弘扬西柏坡精神,牢记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1094~1095.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39.

[3]张澍军,邸晓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0,(7):26

[4]张泰城.红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J].井冈山大学学报 ,2010(1):14.

猜你喜欢

西柏坡理想信念信仰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西柏坡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