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我国社会怨恨产生的原因及其消解

2013-08-15徐春丽

行政与法 2013年10期
关键词:心态利益

□ 徐春丽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总体变迁,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贵州瓮安事件到宜黄拆迁的自焚再到乌坎事件的集体对抗,从公共汽车爆炸案到校园系列惨案再到袭警事件,这些群体事件的出现通常是因为一些失意的社会群体由于利益受损而对社会采取的公然反抗和报复行为。那么,这些行为背后蕴含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情绪和心理,以至于非要采用极端手段甚至近乎同归于尽的方式来表达?可能的答案就是怨恨。“社会失利者抱怨权益受到侵害,既得利益群体抱怨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中各个群体都处在抱怨和仇视之中,似乎人人都成为了‘受害者’。”[1]怨恨心态是如何产生的?又呈现了哪些新动向?该如何化解?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社会怨恨呈现的新趋向

著名的社会学家舍勒指出:“怨恨是一种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的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2]可见,怨恨是一种消极性情绪体验,是一种对社会不满的情绪长期抑制,隐忍不发,累积于心的结果。“怨恨形成的方式及其强度,首先,与个人或群体的资质因素有关;其次,同社会结构有关,而社会结构本身又由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的资质特性和价值体验所决定”。[3]因此,怨恨不仅是个体的心理体验过程,更是一个在社会特定时期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和情感律动。群体性怨恨心态往往是在特定社会境遇和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

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以竞争的逻辑将 “你追我赶相互攀比”内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和行动准则。而相互攀比之后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的巨大差距就成为诱发怨恨的导火索。加速累积的怨恨如果无法向外表达,其隐忍的时间越长,就越愤怒和痛苦,就越是无法控制,越有可能化为不安全因素,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风险。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机制转变,我国的社会怨恨呈现出新的趋向和特点。

第一,怨恨生产的场域不断扩大。社会各个阶层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满和怨恨情绪。农民因为土地征迁而不断积聚怨恨,工人因为劳资冲突而不断积聚怨恨,领导干部因为升职压力和各项考核而不断积聚怨恨。物业纠纷、交通肇事、环境保护、司法案件等等,都成为引发集体行动和怨恨生产的主要场域。各个阶层在相互攀比中都觉得自己遭遇了不公平待遇,所以产生了满腹牢骚和抱怨。以至于在面对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件时也会参与其中。“无直接利益诉求”的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平时累积的怨恨在特定情境下找到了发泄口。一个小小的街头纠纷也能酿成一场集体无理性发泄,在瓮安事件中,有直接利益相关的不过十几个人,结果有300多人参与其中。

第二,怨恨的强度、烈度日益加强,表现为起燃点低,升级恶化快。怨恨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量能将在场公众迅速组织和动员起来,使群体性事件瞬间恶化升级。怨恨积累的时间越长,人数越多,诱发集体冲突的烈度和强度就越大。与以往相比,我国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加。据统计,全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数量从1994年的1万余起上升到2004年的7.4万余起,增加4.8倍,年均递增16.9%;参与人数从73.2万人次上升到374万人次,增加3.2倍,年递增12.3%。而且规模不断扩大,100人规模以上的从1388起上升6831到起,增加3.9倍,年均递增14.6%,[4]动辄就有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而且还有很多怨恨正处在爆发的临界点。

第三,怨恨心态的指向标签化。“所谓标签化是指一种自发的认识归类方式,将某一个事件或者某个人物自发地归为一类事件或一类人物。”[5]如“官二代”、“富二代”、“屌丝”等。以往我们的怨恨多是针对个体,针对那些违法乱纪、贪污腐化的个别分子,而现在针对的却是标签化了的群体。“富人的标签是飞扬跋扈、骄奢淫逸、为富不仁;公务员的标签是待遇优厚、以权谋私、封妻荫子、贪污腐化。”[6]因此,一句“我是国家公务员”就引发了马鞍山事件;一句“我爸是李刚”就引来了全民声讨。在很多情况下,公众是以主观感知来替代事件真相的,甚至不问事实,只问身份,根据身份下结论。只要事情与富人有关,就肯定是富人仗势欺人;与官员有关,就肯定是官员以权谋私。个别问题的不良特征被无限放大所形成的刻板化印象,使这些群体标签化甚至污名化。凡此种种,不仅带来了社会阶层间的对立、仇视与抵触,也为怨恨心态的再生产提供了土壤。

第四,原生怨恨与次生怨恨相交织。原生怨恨一般缘于特定社会群体在结构变迁和利益调整过程中的利益受损和心态失衡,而“次生怨恨源于权力机关及其执行部门或其成员在处理和消减上述原生怨恨中所表现出来的失当、不力或无能,使得公众和受害者对怨恨处理的前景持黯淡预期,最终导致权力机关失去公信力和合法性,由此产生出次级怨恨。”[7]次生怨恨一旦产生,就会在原生怨恨上火上浇油,使怨恨更加难以化解。而且,次生怨恨在激发集体行动的参与意愿方面,扮演着比原生怨恨更为微妙的角色。

第五,新媒体成为怨恨式批评的结构性力量。新媒体主要指互联网、手机等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以其同步性、实时性、匿名性的特点在全球即时播撒信息。截至2012年底,中国网民突破5.64亿,手机网民达4.2亿,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在网络上形成了强大的“新意见阶层”。如果说新社会阶层释放的是巨大的经济能量的话,那么“新意见阶层”释放的则是巨大的舆论能量。对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健康现象特别是出现的社会不公现象,网民的不平则鸣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凝聚共识,进而发酵情感,诱发行动。然而,新媒体对怨恨心态的调节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怨恨通过虚拟空间的发泄得到消解,也可以因为信息的匿名性和互动性,使得怨恨通过虚拟平台得以诱发。

第六,怨恨心态容易演化成“没有认同的社会”。千差万别的个体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认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共识是整合社会非常重要的黏合剂。而由于怨恨心态的存在,公众在彼此间进行相互指责,正侵蚀着这种社会认同感。“仇官”、“仇富”、“仇穷”心态弥漫共生,人人都可能成为不满情绪的复合体,人们既是怨恨的发出者,又是怨恨的承受者。社会成员彼此间的埋怨与不理解,破坏着社会的和谐和凝聚力,非常容易造成社会的分化与隔阂。

二、怨恨产生的社会根源

社会学家舍勒认为,在西方现代社会,怨恨产生的首要根源是终极现实的坍塌。“现代人的宗教形而上学的绝望恰是产生向外倾泻精力的无止境活动渴望的根源和发端。……他们由于内在的、形而上学的无依靠感而投身外部事务的洪流,……宗教形而上学的绝望以及对世界和文化的日益强烈的憎恨和人对人的根本不信任具有强大的心理力量,这一切恰是加尔文主义中资本主义精神的根子,人对人的根本不信任以纯然‘孤寂的灵魂及其与上帝之关系’为口实摧毁了一切团契共同体,最终把人的一切联结纽带引向外在的法律契约和利益结合。”[8]

在舍勒看来,在现代性条件下,怨恨的深层原因和根本表现就是价值颠覆。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原有生活共同体的瓦解使个体产生身份认同危机。我是谁?我如何确定自身?在等级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从国王到刽子手到妓女,每个人都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而显得‘高贵’。”[9]现代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不断地吸金、挣钱才能证明自我的存在。商业价值和技术价值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那些对牺牲精神、信仰、谦卑的评价都处于从属地位,从属于试图超过其他所有人的欲望。在这场利益追逐之中,对内在价值尺度追求的缺失,对外在物质追求的无穷比拼后形成的巨大反差和无力感就成为怨恨心态生成的重要土壤。

应该说舍勒对怨恨的分析相当深刻,对怨恨与现代性的关系充满了真知灼见,怨恨与现代性可谓是孪生姐妹。我国现代性产生的过程同样伴随着传统价值体系的颠覆和自然生活共同体的瓦解,同样产生一种价值错觉和假象,似乎只有利益和金钱才是生存和生活的意义,只有利益和金钱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唯金钱主义的物质比拼成为滋生嫉妒和怨恨的重要原因。但从中国社会实际来看,除了现代性的价值颠覆与怨恨相互作用以外,社会转型期的其他因素也是我国社会怨恨心态产生的重要根源。

第一,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利益结构失衡诱发怨恨。社会转型期的特点是整体性的结构性变动,而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特点是各领域的结构性变动不同步,历时性的变动被压缩在共时性的空间中进行。因此,各个领域发展并不平衡,尤其是社会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经济高速发展并没有必然带来发展成果的人人共享。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人们对贫富分化的合法性与公平性产生质疑,对勤劳致富信心不足,相对剥夺感有所增强。工人和农民的利益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和土地征收等而受损,成为具有怨恨心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不同利益主体在改革的进程中因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利益制衡机制而造成了社会利益结构的失衡。正如孙立平教授所形容的“断裂”一样,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和失衡诱发了不满、怨恨甚至仇视。

第二,利益结构失衡诱发的怨恨没有得到及时回应使得怨恨加剧。有不满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关键是要及时回应诉求,以此来减少怨恨的累积。而我国现实的状况却是,体制迟钝。[10]例如:失业、农民失地、并村上楼、官员腐败、农民工工资拖欠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使社会底层群体生活负担沉重,分配体系调控下的社会保障网尚未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加之单位制解体之后,社区又没能很好地承接单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造成了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社会原子化加剧,可以化解社会怨恨的整合机制越来越少,等等。于是,越是长期对社会诉求没有回应,越是使利益受损群体感觉自身处境无法改变,越会使怨恨不断加剧。

第三,没有得到及时回应的怨恨又因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而不断积聚和扩散。社会没能对成员的社会伤痛及时做出补偿和回应,社会成员就会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诉求,消解怨恨。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还不是很通畅。现有的上访制度、代议制度、听证会制度并不完善,民众的沟通能力还不强,因此,难以及时倾听民众利益诉求,及时对利益诉求做出回应。而利益受损者期待自己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期待自己的声音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期待自己的权益能得到维护。社会问题若能通过体制内的正规渠道得到公正、有效的处理,怨恨就会逐渐缓解消散。相反,若制度化渠道受阻,基层民众的声音长期得不到释放和回应,负面情绪长期被积压,怨恨就会不断积聚和扩散,甚至在某一点上大规模的集中式爆发,酿成群体性事件。

可见,怨恨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多重因素变迁,配套机制不健全导致的结果。正如舍勒提出的关于怨恨的社会学定律一样:“一个群体的政治、法律或者传统的地位与其实际的权力,越是不一致,则怨恨扩散的心理动力就越强。”[11]现代社会的政治、法律等主流意识形态都强调公平、公正、共享,而在实际上社会却又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公正、不平等、不共享现象。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矛盾以及面对矛盾的无力感催生并加剧着怨恨。

三、怨恨消解的路径选择

既然怨恨如舍勒所言,是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精神的伴生物,那么合理范围内的怨恨是正常的,一点怨恨也没有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当怨恨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为社会的良性运行带来极大风险时,就需要我们完善制度机制,释放怨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从根本上减少酝酿怨恨的基础和土壤。当前因怨恨而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基本都与民生利益诉求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和改善以医疗、住房和社保为主要内容的民生领域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具体而言,应加强社会建设,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保障利益受损群体的权益,保障自由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还社会成员以本体性的安全感,逐渐使现实中的不平等向理想中的平等靠近。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减少怨恨,使社会成员以积极的心态生存和生活。

第二,增加利益诉求表达常规供给渠道的畅通并对其做出积极回应。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社会减压阀,具有为社会发展减轻压力、释放怨气的功能。它会帮助社会成员通过畅通渠道消解怨恨,避免社会矛盾重复累积,从而避免怨恨在某一点上大规模的集中式爆发。因此,要逐步建立起城乡基层利益诉求表达调解中心,使矛盾尽可能在基层得到化解,在内部、在始发状态下化解。要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信访体制,取消越级上访的一票否决制,避免纯粹的维稳思维,加强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关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此外,还要通过发展社会组织,增强民间治理和社会自治的能力,以社会力量解决部分社会问题,降低社会成本。

第三,提升权力部门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尽量避免次生怨恨的产生。很多因为社会客观因素而产生的原生怨恨,往往因为相关部门的处理不当而被人为加强,进而产生次生怨恨,原生怨恨又因此进一步被加剧了。“中国社会中最大的伤害源,与未曾给予有效限制和制衡的权力密切相关。怨恨作为一种情绪,不是简单的自怜,也不只是一种对自身不幸的意识,而是包含着一种谴责和个人愤慨,一种向外投射,一种不可遏制的不公平感。”[12]因此,要进一步开放媒体,搭建公开信息平台,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提升权力部门的公信力,增强矛盾处置的公正性,从而避免次生怨恨的再生。

最后,培育积极的共同情感,增强社会团结力,用正能量消解怨恨。一个没有内在团结力的社会是没有灵魂的社会,有的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社会原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但又是软弱无援的。没有了对共同体的认同,没有了集体良知,没有了情感联结,怨恨将更加难以化解。因此,要培育积极的共同情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积极的榜样示范、核心价值的宣传和引导等方式,使个人更好地融入公共生活;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社会正能量,使人们在这种正向情感中获得生活的意义、价值和尊严,进而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1][6]胡建国.当前社会怨恨心态新动向[J].人民论坛,2011,(31).

[2][3][11]Scheler.Ressentiment [M].Milwaukee,Wisconsin: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1994.

[4]周建明,胡鞍钢,王绍光.和谐社会构建——欧洲的经验与中国的探索[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朱力.泛标签化扭曲社会认知[J].人民论坛,2012,(09).

[7]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发生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分析[J].开放时代,2004,(04).

[8][9]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M].罗悌伦等译.三联书店,1997.

[10]成伯清.体制性迟钝催生怨恨式批评[J].人民论坛,2011,(18).

[12]成伯清.怨恨与承认——一种社会学的探索[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猜你喜欢

心态利益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I Love You, Dear China
做谦逊的人
利益与西瓜
偏科首先偏的是心态
寒鸦和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