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河南A大学为例

2013-08-15仵希亮

决策探索 2013年8期
关键词:牛津大学学分制导师制

◎文/仵希亮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一、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与班建制、学分制共为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不同于传统的学年制,学分制由于学生学习的灵活性,需要配备专门的导师,以10~15人结合成一组并由一个导师指导。而传统的学年制学生具有统一性,这就要求学年制建立班建制,配备班主任进行指导。面对学分制越来越多样化、灵活性学习需求,班建制难以满足需要,这就需要导师制这种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建校时已有雏形,以牛津大学为例,牛津大学在建校时就注重对学生以两三个人划分的小组进行指导,导师起牧师和教授综合的作用。牛津大学一直以来都把导师制称为“牛津黄冠上的宝石”,视导师制为牛津大学作为世界名校的立校之本。

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导师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设立专题,与其他导师以学院为单位组成导师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同时,各个学院也会组织学院导师组审阅学生的入学申请,各个导师跟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学生。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是随着学分制在各个高校的普及而建立的,2000年年初,浙江大学率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后导师制如雨后春笋,在多个大学相续实行,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点大学有较好的经费保证,而一般本科院校却面临着经费限制,比如,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的制约,因此在实际开展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里以河南省某一普通本科高校A大学为例谈一下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中存在具体问题。河南省A大学从2005级招收新生就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相结合的完全学分制,4年制本科生在3至6年内修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165个学分即可毕业,A大学为此制定了《A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工作条例》。如今A大学本科生导师实行8年,面临如下主要问题。

(一)本科生导师制成了“鸡肋”

大学生设立导师是与学分制有关,学分制导致传统班级的瓦解,学生在选课上比较分散,为了克服学分制的弊端,需要设立导师进行指点。但导师制有时成了摆设,从A大学所设立对导师的奖酬机制来看,把导师所指导每名学生所得的报酬折算为现,导师指导1名学生1个学年20元(2个工作量),从一位导师每年级、每学年指导的10~15名学生规模来看,一位导师能够同时带4个学年的40~60个学生,如此一个导师一学年只有1000元左右指导学生的收入。随着现今物价不断上涨,导师每学年指导1名学生20元的报酬偏低,因此导师制成了“鸡肋”,导师只有靠增加学生指导数量来实现报酬的增加,但对学生指导的质量降低了,对学生的指导成了“放羊”,而不是“牧养”。这就造成了导师制形如虚设,难以发挥指导作用。

(二)辅导员代替了导师工作

本科生导师制成了“鸡肋”,使辅导员工作加重起来,因为大学生平时生活主要与辅导员联系。以A大学某一学院为例,该学院一个年级本科生有500人,但辅导员只有一个,本科生大小事情都找辅导员,造成辅导员工作过重。而且大学德育主要靠辅导员的思政工作的开展,这使得大学生受辅导员政治观念影响过重,难以形成真正的价值观。大学精神不能仅靠思政教育,还需要靠大学老师及导师影响下的一种求真务实精神。大学生教育不能使其束缚于辅导员制这一单一制度之下,而更需要发挥导师制作用。

(三)学生无暇接受“指导”

导师制、课堂讲授、讲座等形式都可以作为大学教育的选择,传统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如今A大学虽然实行学分制、导师制多年,但教育手段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学分制本是使大学时段成为一个弹性化学习的阶段,使大学学习能够在3~7年之间完成,但这又导致一个结果:学生为了学分而集中选课,造成了大学前三年集中上课,学生几乎天天有课,每天难得空闲,大学生被上课所束缚,难以有时间与导师见面一起探讨问题。而且学分制导致一种功利取向,学生仅为了完成学分而听课,对于其他的事项,比如与导师做科研探讨因为无法用学分量化而漠不关心。

三、影响因素分析

源自西方的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却发生了变异,其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一)经济因素的影响

导师制是需要一定的财力做支撑,在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开支巨大。近年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牛津大学校方有意通过增加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减少本科生导师数量而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但这一方案受到一些教授及校友的强烈反对,他们请求校方重新审视本科生导师在牛津大学所占的地位。牛津大学除接受政府支持之外,其本科生导师费用主要靠社会捐助。而我国本科院校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财力有限,受大学新校区建设影响,许多高校都是负债运营,已无财力支持学分制背后的本科生导师制。

(二)意识形态的影响

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一些大学难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本科生导师也难以有自己的思想主张,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主导一切。学生心理连同政治意识形态主要由辅导员负责,使得本科生导师除单一指导学生选课之外,无法对学生思想状态进行指导。

(三)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教育以应试为主,大学也成了贩卖知识、输灌知识的场所。虽然实行了学分制,由于导师制不易量化,大学教育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也仍然习惯于死记硬背的输灌学习方式,在功利短视作用下,不愿意接受没有直接效果的“潜移默化”的导师制。同时,如今高校普遍重视容易量化的科研,轻视教学。导师如果没有合理的报酬,就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到科研上,而不会放在教学上及对学生指导上。

四、思考与建议

(一)给本科生导师更多的激励

大学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导师制教育更要人性化。导师制如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其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减少学生管理的工作量。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过程,在导师制上投入多了,其他方面就相应地减少了开支。而导师制是一个“软教育”,其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积累。导师制的建立需要学校教育管理者具备战略眼光,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二)实际制度操作更需具体化

本科生导师制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成了装裱学分制的“看物”,而应该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教育中。除对导师收入的激励提高之外,同时还需要对导师的指导工作具体量化。比如可以要求导师以工作日记、周记等形式来反映指导事实,还可要求学生具体完成论文,并设以具体指导制度使本科生导师制度真正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章程。

(三)改变知识输灌的教育方式

大学教育本是通过各种手段来促使学生获得知识,比如可通过聆听讲座、参与科研等方式进行,而学分制的弹性化学习使得学生集中上课,为得学分而选课,每天上课时间挤满了日常所有的时间,这使导师制难以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改革学分制,给学生每学期设以最大选课量限制。同时还需尝试把导师指导讨论的时间加入学分当中,注重导师指导比专业学习更为重要的作用,增加导师指导的时间。高校可以考虑每学期把导师指导单列一门课作为学生每学期的必修,既算导师的工作量,又算学生的学分,对导师的指导课不限具体时间、地点及指导内容,给导师和学生更多的指导弹性。

猜你喜欢

牛津大学学分制导师制
Don’t Show Off In Public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千年等一回!牛津大学女生录取人数首超男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近代印度学体系中的牛津大学佛教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