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2013-08-15
记者手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关系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但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一方面耕地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另一方面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据调查,目前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 亩,其中有9 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 亩,3 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5 亩。有666 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 亩的警戒线。在全世界26 个人口超过5000 万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比弹丸之地的孟加拉国、日本国略胜一点,排在倒数第三位。
“十五”期间,我国耕地面积共减少9240 万亩,平均净减少耕地1848 万亩。人们不禁怀疑,中国的耕地还能不能养活十几亿的中国人?鉴于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有明确要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坚决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在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的情况下,还建立了保护补偿机制。国土资源部原部长徐绍史表示,守住“耕地红线”,要管住“占”,搞好“建”。要加强对土地“占补平衡”的管理,耕地实行先补后占,保证新补充耕地的质量;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严控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最大限度减少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低效扩张;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粮食产区耕地保护的积极性等有效措施。
尽管我国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但耕地保有规划屡被打破。以1996年为基期的第二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曾确定,2000年的耕地保有量为19.4 亿亩,2010年的耕地保有量要控制在19.2 亿亩。而刚迈入200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就减少到19.2365 亿亩,突破“底线”1635 万亩;在此情形之下,在“十五”开局之年,2010年保有19.2 亿亩耕地的目标被迫“提前”到2005年。结果呢?2005年,全国耕地只剩下18.31 亿亩;到2006年,再减少到了18.27 亿亩,直逼18 亿亩耕地红线。
所以,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变粗放、低效的用地方式,向节约、集约、高效用地转变,“既要保障,又要保护”,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孟津县此次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让我们看到了节约集约用地切实可行的实例。孟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深入开展“三荒一老”整治活动,不断提高和挖掘土地的利用效率,近3年来累计整治土地8.6 万余亩,最终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与加快发展的双赢。此举不仅是节约集约用地的榜样,也为今后如何合理用地迈出了重要一步。
加强耕地保护,必须坚持节约集约。坚守红线,要求我们开源节流并举,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减少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资源型消耗。要妥善处理保障建设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充分利用非耕地和存量建设用地建设,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不占或少占优质耕地。要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和计划指标,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实行用地差别化管理,严格产业用地准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健全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约束、评价机制,全面提高存量土地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产出效率和综合效益,通过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土地问题是关系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问题。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耕地资源、坚守耕地红线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集约节约用地,让我们共同努力,扎实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科学发展而不懈奋斗。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保护耕地,严守红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脚下坚实的大地,是中华民族腾飞追梦的基石。
国土梦,中国梦,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