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传佛教伏藏的时空分布

2013-08-15秦永生

黑龙江史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吐蕃佛教

秦永生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藏传佛教伏藏的时空分布

秦永生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本文对藏传佛教伏藏的有关内容作简要的论述。用历史的方法,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藏传佛教伏藏的分布做简要的分析,对于伏藏在时间空间上分布特征等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

藏传佛教;伏藏;时间;空间

“伏藏”指藏传佛教在雪域高原传播、发展过程中,被秘密埋入地下、岩缝、山洞之中后重新发掘出来的佛教经典、法器等物。它内容繁杂,卷帙浩繁,充满神秘色彩,且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藏传佛教伏藏的文化背景

伏藏在西藏吐蕃时出现传统说法是从莲花生开始的。有学者经过研究则认为伏藏是在吐蕃王朝早期传入,早于莲花生进藏,即松赞干布时期就有了伏藏(1)。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赤德祖赞晚年曾派桑希等人到内地取经,返回时正值崇苯大臣掌权并发动反佛运动。桑希等人只得把从内地取来的佛经藏于钦浦,遂又有佛经被埋葬。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是吐蕃伏藏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为兴佛而采取措施,对伏藏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他迎请寂护、莲花生等大师入藏。史书记载:“菩提萨埵(2)受邀请”,(3)“接见吐蕃王信使”。(4)几位高僧大德入藏,主持“顿渐之争”,从此,结束了内地、印度佛教并行传播的局面,确立了以印度为主的发展方向,使印度佛教中伏藏这种特殊存在经营方式在吐蕃得以继续。莲花生成为伏藏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史书记载:“一冬住在卡拉岸山上,降伏山鬼令其守伏藏。”(5)莲花生初入芒域,就“制伏吐蕃凶煞神。”(6)后来莲花生在赤松德赞支持下,“建成宏伟桑耶寺,”(7)“塔身遍布莲花纹,大师在此埋伏藏。”(8)莲花生大师在吐蕃广弘佛法,“在吐蕃国埋伏藏。”(9)赤热巴巾时,因部分密法的流行遭到禁止,被禁止的密法被埋藏起来,成为吐蕃后期另一部分重要伏藏。朗达玛时,严厉打击佛教,实行“倡苯抑佛”的政策,佛教之“经书典籍,大多埋藏于拉萨岩山之下,余则付之以火,或投于水,并毁坏所有寺庙”。(10)当时显密经典,除外逃僧人带走一部分外,余下的多又被埋藏起来,成为吐蕃时期埋藏的最后一批伏藏。到后宏期,由于社会混乱,有些伏藏虽被发掘出来,却因社会混乱,无法将其经典传播,只好又将其埋藏起来,但此时埋藏伏藏的规模已大不如以前了。

二、藏传佛教伏藏的时空分布特征

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至藏传佛教的“后弘期”,在雪域高原上一直有伏藏的埋藏。而就其伏藏的规模来看,有两个集中埋藏伏藏的时期:一是,赤松德赞时期;二是,朗达玛灭佛时期。

藏传佛教伏藏的分布在时间上分布特征与两个因素有关:

一是赤松德赞时期的崇佛政策。吐蕃王朝建立初期,佛教的传入一度引起佛本之争,据史书记载:“阴土猪年,为佛殿奠基,当佛殿建造到一半,人们为此高兴之际,第二天被鬼神所毁坏而不复存在,赤尊公主极为悲伤”。(11)这段引言叙述了当时尼泊尔赤尊公主在松赞干布的支持下创建热萨赤囊即今天的大昭寺的经过,从中反映出当时苯钵教极力反对佛教徒在吐蕃建立佛殿的情景。至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势力渐渐能与苯教势力抗衡,有“遂以巧计奇谋将玛祥活埋。并将达热禄恭驱逐到北方。继而首先自芒域迎回尊者释迦牟尼佛像,安置在逻些。”(12)“王子赤松德赞亲自执政以后,立即制止这些危害佛法的罪业,使玛尚仲巴杰(13)活着进入了坟墓,从芒域迎回了释迦牟尼像,使得佛法再度兴盛起来。”(14)后来广兴佛法,迎请大师,修建桑耶寺,史书记载:“复遣巴塞囊迎请阿阇黎希瓦措(15)。此人先至逻些,随后抵桑耶,赞普予以顶礼迎接。”(16)“在赤松德赞王年二十二岁之阴土兔年,奠定了吉祥桑耶不变自成寺(即桑耶寺)之基础,阴铁兔年竣工。”(17)

莲花生大师到吐蕃后受赞普赤松德赞之命,“组织涅益希循努、南喀娘波等人翻译密典,由著名书写家勒金尼码等人负责写在黄、灰、蓝、黑四色纸上,丹妈孜芒和阿黎益希央等人校对,共计一百零八种分类装入宝箧中盖印严封,埋在不同的地方。其中,在钦浦的格邬地方埋有五大付法藏;洛札吉曲拉康中,埋藏《诸佛密意集经》等七部经续及口诀;门隅的狮子岩洞中,埋藏《莲花大自在经》等修部六经;绷塘格乃地方,埋藏《玛摩天女》和《清净遍集明经》等经续;在绷塘泽隆,埋藏心部经教;在后藏南木林县境内的藏章寺,埋藏大自在修行法典和猛厉咒一百零八种;在娘热泽吉拉康,埋藏医药经典;在康区的隆塘卓玛寺,埋藏本尊母续十三部;在东部工部布曲塔尔勒寺,埋藏陀罗尼和幻变类经;在布曲宗喀,埋藏内外修行经典;在山南乃东县的昌珠寺,埋藏猛厉咒经典十三部;在洛札县的科塘,埋藏《诸佛密意集经》及其口诀等;在洛札的巴卓达仓狮子岩洞,埋藏有关成佛修持方面的经续;在南部门隅乃仁寺,埋藏吉提瑜伽和四部决断修持经;在扎央宗的协浦洞,埋藏金刚橛法和《阎摩德迦续等;在巴卓狮子岩洞,埋藏九种陀罗尼;在普玛宗,埋藏漆革本尊母修行经典;在拉喀普姆齐,埋藏大悲轮回和掘坑法经典;在拉让扎和桑雅扎洞,埋藏法、财、药等方面经典一百零八种;在扎玛南喀宗,埋藏后译教授和修部经典;在桑耶寺,埋藏有关医药、猛厉咒、宝升部等方面的经典一百零八部。其余一部分埋藏在其他岩洞、石林、乱石山林之中。”(18)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伏藏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几个地区,埋藏的伏藏主要以拉萨为中心向东、南、西三个方向逐渐扩散,而北部并没有太多的伏藏的埋藏。这是因为赤松德赞时期伏藏的埋藏主要在卫藏地区,此时由于赞普大规模的弘扬佛法使佛教以拉萨为中心逐渐向周围地区辐射。“他在位期间积极扶持佛教,使佛教最终在吐蕃立足。赤松德赞为佛教得以在吐蕃弘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故在藏文史籍中称赤松德赞为圣文殊菩萨之化身,并同寂护与莲花生一起尊称为‘师君三尊’,成为藏传佛教史上最著名的法王。”(19)

二是朗达玛时期的抑佛政策。朗达玛时期,据史书记载:“前两年中,达玛按国王规矩行事,到阴水猪年(癸亥,应为843年)朗达玛心中为邪魔所据,又被喜爱邪魔的大臣杰多日达纳巾等人所操纵,又心记先前没有立自己而立其弟为王之仇恨,因而在吐蕃毁灭佛法,三年半中他作为一个罪王行事。”(20)又有,“除去两尊者佛像仍需埋在各自的佛座底下之外,拉萨和桑耶寺等等诸大寺院未能毁掉,同样,以前所译之大部分经论未毁,而且仍受到诸在家俗人的敬奉。在市镇和山沟中仍依靠总持咒者。还俗的人们仍修持深奥之禅定,并延续流传。”(21)据以上论述可得出结论,“达玛时期的反佛势力主要打击的是逻些及桑耶两地的佛教核心势力,主要是从政治上打击、削弱佛教势力,巩固反佛势力政变后的政权,其目地似乎并不完全在于彻底摧毁佛教本身。”(22)这种观点是合理的,经过200余年的佛教的传播,藏传佛教思想已经在吐蕃大地深入人心,统治阶级争权夺利而崇苯抑佛,但是改变不了藏传佛教在民间信仰的根深蒂固,达玛灭佛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纠其根本原因是权利的斗争。因此,此时的伏藏埋藏范围仅拉萨及其周围少部分地区、外逃藏传佛教信徒带走的被禁止的密教典籍。史书记载:“经书典籍,大多埋藏于拉萨岩山之下,余则付之以火,或投于水,并毁坏所有寺庙”。(23)

达玛灭佛不久,统一的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已不复存在,从此,吐蕃王朝进入分裂时期。然而,“这一时期,藏传佛教虽然早已进入所谓的百年黑暗时期,但是藏传佛教并没有因朗达玛的禁废而寿终正寝。反之,吐蕃王朝的覆灭以及政治上的大动荡给今后藏传佛教的复兴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比如,在藏族地方割据势力时代,藏传佛教走向民间,完全成为每一个自由民去信仰的宗教对象,不再受以往那样由中央权力机构的统一领导,也不再听命于宗教团体的严密管理。也就是说,朗达玛赞普时期发起的灭法运动,不但没有彻底摧毁佛教在吐蕃的基础,而且将继承和发展佛教的事业推向民间,乃至成为全民义不容辞的责任。”(24)可见达玛灭佛所带来的佛教受毁坏程度是有局限性的,仅是统治中心拉萨及周围少数地区。虽然灭佛的力度很强,深度很大,但是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当灭佛后崇佛僧人埋藏伏藏的区域也是有限的,以拉萨地区为多,少数僧人带走一些,多埋藏于偏远区域。

从吐蕃王朝初年至“后弘期”,藏传佛教伏藏的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如下表所示:

从松赞干布至赤松德赞时期,藏传佛教的伏藏分布情况大致是呈上升趋势的,至赤松德赞时期达到最高;从赤松德赞时期至朗达玛时期藏传佛教伏藏的分布呈下降趋势,朗达玛时期由于灭佛影响,其分布情况呈回升状态,后又呈下降趋势。

三、结语

总之,藏传佛教伏藏在藏族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弘期藏传佛教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后来藏传佛教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另外,留下了大量的伏藏典籍,有宗教、历史、医学等方面的内容,为后代了解和研究吐蕃历史保存了珍贵的文献资料。26

注释:

(1)(24)贾学峰.藏传佛教伏藏初探[J].西藏研究,2002(3):65。

(2)(16)(17)菩提萨埵.(即寂护、静命大堪布)约在公元八世纪入藏。

[3][4][5][6][7][8][9]洛珠加措,俄东瓦拉,译.莲花生大师本生传[M].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研究室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6:356-544。

(10)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M].刘立千,译.民族出版社,2000:51。

(11)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藏文版).136。

(12)班钦·锁南查巴,著.黄颢,译.新红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18。

(13)玛尚仲巴杰:赤松德赞时期,反佛崇苯大臣。

(14)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籍[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96。

(15)阿阇黎希瓦措.意译则称寂护或静命。

(18)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43。

(19)尕藏加.吐蕃佛教[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58。

(20)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陈庆英,译.汉藏史籍[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110。

(21)(22)班钦·锁南查巴,著.黄颢,译.新红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22-127。

(23)五世达赖喇嘛,著.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M].民族出版社,2000:51。

(25)贾学峰.藏传佛教伏藏初探[J].西藏研究,2002(3)。

秦永生(1988-),男,山西运城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革命史。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吐蕃佛教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唐德宗时期唐蕃关系探析
佛教艺术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