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病”是形式主义的再次自醉
2013-08-15本刊评论员
■ 本刊评论员
(执笔:顾海凇 责任编辑/奚晓阳)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中央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这个总要求贯彻在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一环套着一环往前推进。
这样的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通过党内积极的思想斗争,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整风精神,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当前,第一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单位处于整改阶段,也就是集中“治病”的阶段。“治病”治得怎么样,反映了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检验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治病”效果要好,就要克服这样一些表现或者倾向。
一是有病无人吭气,双眼一抹黑。唐代诗人杜荀鹤有首诗:“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群众的评价、同志的批评,就好比这“泾溪石险”,是航行的警示标;听不到批评,就好比“平流无石”,看似一片大好,实则危险潜藏。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警惕这种“无声的危险”。
二是粉饰多词,虚应文章。最近网络上有一个民主生活会“万能发言金句”的热帖,“好事者”梳理了一些民主生活会的发言后,归纳出了五个“要诀”。“要诀”中不乏杂耍的武功,一通花枪下来,一个真问题不戳中,也有八股师爷的文采,对仗押韵生动,但就是吹捧奉承,“只见花、不见刺”。网络上是以这个“万能发言金句”,对一些地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了戏谑,足以汗颜,值得警醒。
三是认识问题长篇大论、整改落实一笔带过。找得出“问题”,比起不愿找和找不到“问题”,是应该肯定。但也有人,自我剖析红脸出汗,动起真来纹丝不动;自我批评毫不留情,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视而不见;根子不是在别人就是在环境,就是不在自己,原封不动上交矛盾。这些表现,说明没有触及灵魂,只是一板一眼走过场。
四是把教育实践活动看作“闯关”、“考试”。对此,中央和省委专门打了“预防针”,明确告诫不能有“闯过关”、“考完试”的松劲思想,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做好“回头看”和专项整顿,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实打实,硬碰硬,不松懈,确保真“治病”。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次“整风”。从现实来看,有几股风让人民群众不满意和反感。第一股风就是继续搞形式主义,表现在说大话、空话、套话,乃至于说一套做一套,做表面文章,更坏的是说假话欺骗老百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教育实践活动要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
“不治病”恰恰是形式主义的一种。只有动真格地推进问题的解决,教育实践活动的轨道方能和初衷不悖,否则,就是掩耳盗铃、自我迷醉,也是对党和政府形象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