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贵州之变——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调查
2013-08-14陈芳媛
文Ⅰ本刊记者 陈芳媛 李 坤
(制 图/张 莹 责任编辑/李坤)
此次调查中,本刊联合当代先锋网发起“我眼中的贵州之变——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回顾”问卷调查,并在贵阳、威宁、金沙等地针对部分基层干部、企业人士、农民等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共548份有效问卷(其中网络调查问卷330份,纸质调查问卷218份)。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占24.8%,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36.5%,商业、服务业人员占28.3%,其他占10.4%。
变化之大 前所未有
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三年来公众感觉到身边有哪些变化?在这个多项选择中,90.3%的受访者认为“收入增加”,92.5%的受访者认为“就业机会增多,回乡创业人数增多”,84.2%的受访者认为“居住环境不断改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76.1%的受访者认为“入驻贵州的知名企业增加”,60.9%的受访者认为“白酒、烟草、特色食品等‘五张名片’在全国同行业的地位不断提升”,65.5%的受访者认为“干部、群众发展意识增强”。
此外,作为工业发展平台的园区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自全省100个产业园区开建以来,在“您认为产业园区有怎样的变化?”一问中,92.4%的受访者选择“园区规模明显扩大”,86.2%的受访者选择“企业数量明显增加”,60.3%的受访者选择“园区结构布局逐渐优化”,68%的受访者选择“园区中企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益逐渐提升”。
“工业发展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工业增速的排位之高前所未有,工业的总量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工业企业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工业发展质量之优前所未有。”省经信委主任李保芳用“五个前所未有”来形容三年来贵州工业发展的巨大变化。
数据显示,2010-2013年,贵州工业增速从全国第25位上升到第2位。目前,工业投资比2010年翻两番,全省500万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4800户,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1800多户。
数字间的大跨越展现了“贵州速度”,证明贵州工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引发投资商对贵州的投资信心增加。
“我小时候对贵州的印象是‘人无三分银’,没想到这里连续三年GDP的增速排名全国前三,今年上半年和天津并列第一。”台湾商业总会两岸经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权宏在10月29日“贵州·台湾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上感叹,“之前去了国内很多城市,没想到最大的商机在贵州。”
调查可以看出,工业发展在增加就业、惠及民生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贵州省经信委提供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贵州每年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人数超过30万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3元,比2010年增加1281.1元,年均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00.5元,比2010年增加4557.8元,年均增长15%。以上数据反映的情况与本刊调查的结果如出一辙。
当谈及一个地方适不适合种植某种植物、果树时,除了其本身品种要求外,其外部因素的影响是特别重要的,包括气候、温度、土壤、地形等。比如猕猴桃,在年平均气温10℃以上至22.4℃的广大地区都能正常生长发育;性喜湿润,要求分布区降水在800~2000mm;喜酸性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性土或微碱土也可生长。又如茶,要求光照充足又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气温日平均需10℃,最低不能低于10℃;需要水分充足,但又不能过多……
这说明,贵州工业发展带来的变化不断惠及更多的群众,这是一次“拔穷根”式的大发展。
创新驱动 信心十足
大发展引来大变化。贵州近年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走的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在“您认为贵州走工业强省之路有哪些值得肯定的经验?”一问中,82.9%的受访者选择“坚持科技创新驱动“,71.9%的受访者选择“抓好项目的引进、落地、投产、达产”,57.7%的受访者选择“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74.6%的受访者选择“基础设施先行”,56.5%的受访者选择“牢牢抓住园区这一平台”,73.5%的受访者选择“开放的发展环境”,77.4%的受访者选择“以人为本,注重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这说明,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坚持平台建设与项目推动,注重产业转型升级等是被广大群众认可的宝贵经验。
“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引进建设,其实是一种‘引智’,通过它把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引入贵阳,这对贵阳乃至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都会非常明显。”省经信委副主任、省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龙超亚在谈及科技创新对贵阳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时说。
“我们提出大项目要顶天立地,小项目要加快发展。全省都在加快发展,六盘水也要一马当先,抢抓机遇,为全省的同步小康做贡献。”六盘水市委书记王晓光在谈及项目建设时信心满满。
“贵州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您是否有信心?”88.3%的受访者表示“有信心”。这意味着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符合贵州实际、符合发展需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
近年来,贵州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亲商、爱商、扶商、安商”的氛围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贵州作为理想的栖息地。
“如果大家30年前错过了广东、浙江,今天千万不能再错过贵州。”来贵州参加项目推介的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惊呼。
“当前,贵州一方面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资源价值,让贵州真正‘贵’起来;另一方面,大力度加快产业发展,妥善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的关系,培育新兴产业,三星集团到贵州投资发展正当其时。”三星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张元基在贵州考察时说。
不难看出,马云的惊呼,张元基的坚定选择,亦是公众信心增加的体现。
未竟之梦 任重道远
“当初提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时,不少人吓了一跳:贵州的资源、环境优势会不会被破坏?有观望,有担心,也有质疑。”省委领导同志回忆说。
经过三年发展,公众的态度是否有变化?本刊调查问卷所设“您如何评价贵州处理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一问中,71.3%的受访者认为“工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协调发展”,这意味着大部分人已消除了贵州工业发展对环境破坏的疑虑;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7.4%的受访者认为“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破坏,需要引起重视”,8.3%的受访者认为“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大,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3.0%的受访者选择“不好说”,这意味着公众的疑虑还未完全消除。
实际上,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从省委、省政府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牢牢守住生态红线,不敢越雷池一步,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贵州生态保存良好,但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很难修复。我们绝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必须选择一条既不破坏生态,又能让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路子。”省委书记赵克志多次强调贵州工业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省经信委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平均值为64.02,较2011年的平均值增加了0.89;森林覆盖率达到42.5%,比2010年提高2.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
此外,不少受访者为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建言献策,如“应注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开放思想,加强服务意识”,“稳中求快,不攀比,不搞泡沫经济”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还有11.7%的受访者对于贵州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表示没有信心或不确定。究其原因,选择“没信心”或者“不好说”选项中的半数受访者认为“产业发展的层次不高、配套不足”,“工作上轻落实、轻行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四成受访者认为“工业发展的智力支撑不足”,三成受访者认为“园区后续资金不足”,“项目支撑能力不强”,一成受访者认为“开放程度不够”。
事实上,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视。诚如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在全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上说:“尽管我省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目前工业依然存在总量小、结构偏、档次低、链条短、能耗高、效益低等问题。”
不回避问题,积极破解问题。新的起点上,贵州提出要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工业基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在全省上下极其浓厚的抓工业、谋发展的氛围中,贵州工业正昂首阔步,奋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