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与地方社会变迁——对六盘水地区的考察
2013-08-15许南海
许南海
(六盘水师范学院历史系 贵州 六盘水 553004)
纵观30多年来学术界的“三线”研究,不难发现有关“三线”建设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的历史和经济层面,很少有人关注“三线”建设与地方社会变迁这一问题的研究,从微观的层面考察三线建设对地方社会的经济结构、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拟就“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六盘水为例,对以上问题试做探讨,希冀能深化“三线”研究内容。
一、从区位边缘到重点开发:六盘水“三线”建设的兴起
六盘水位于贵州西部,历史上由于远离中原王朝,处于国家地域的边缘地区,一直被视为“漳蛮之邦、化外之地”。由于长期处于王朝地域边缘和被“遗忘”,解放前的六盘水极其落后,境内没有一家现代工厂。由于种种原因,一·五期间国家在境内没有安排工业项目,六盘水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弱势边缘,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三线开发在境内兴起,这种边缘化的状况才开始得以改变。1964年4月,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把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三线”地区。为落实这一决策,同年7月,西南局在西昌召开了“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确定建设以六盘水为中心的煤炭基地,作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11月,国务院决定成立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统一领导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的煤炭工业建设。次年元旦,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在六枝正式成立,六盘水矿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1965年3月,全国煤炭干部工作会议强调,在1965年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要集中优势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建设好六盘水重点煤炭基地。为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快速建好六盘水煤炭基地。煤炭部加紧从全国各地抽调施工、地质、设计等力量支援六盘水矿区建设,至1965年底,参加六盘水三线建设的人员达6万多,加上冶金、电力、建材等建设队伍和当年在贵州、四川招收的9000名轮换工及矿区原有建设队伍,共达10万余人,参加六盘水开发建设。在重点开发六盘水煤炭资源之同时,为更好地实现六盘水与攀枝花两地煤(炭)矿(石)的交流。1966年1月,冶金部确定在水城县青杠林建设年生产生铁能力50万吨的水城钢铁厂。5月,水城钢铁厂正式破土动工,来自全国的建设单位高达20多个,建设人员3万多。另外,为满足六盘水煤炭基地、水城钢铁厂建设的电力及水泥供应,加快六盘水“三线”建设步伐,1966年国家又规划建设水城电厂和水城水泥厂等一批三线企业。通过“三线”建设,这种特殊的投资建设行为,在极短的时间内国家把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和现代科学技术迅速输往六盘水,昔日边远穷困的六盘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开发热潮,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
二、“三线”建设与六盘水经济结构的改变
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原因,解放前的六盘水经济非常落后,经济结构单一,是以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的地区甚至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境内没有一家现代工厂企业,人民穷困。据《六盘水四十年·1949—1988年》载:1949年,六盘水市的工农业总产值为683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477万元,占94.8%,工业产值354万元,仅占5.2%。一·五期间国家在六盘水没有安排工业项目,境内大中型现代化企业数量极少,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落后,以农业为主体的落后、单一的经济结构没得到多大改变,传统农业还是六盘水的主要产业。从1965年的六盘水工农业生产总值情况可窥一斑。据统计,三线建设起步的1965年末,境内国民生产总值为11142万元(人均90.20元),工农业总产值11868万元之中,农业总产值9014万元,占75.95%,工业总产值2854万元,占24.05%,当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也仅占当年贵州省工业总产值的2.7%。
1964年,根据党中央关于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方针,国家计委和煤炭工业部经过勘探、调查后,决定迅速开发六盘水煤炭基地,以配合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1965年元旦,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在六枝正式成立,标志着六盘水矿区全面、大规模开发建设正式开始。随着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全面展开,中央有关部委开始组织抽调大量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工人支援六盘水三线建设。从1965年初开始,仅煤炭部就从全国各地抽调了28个工程处、8个地质勘探队和6个煤炭设计院,共5万余名勘测、设计、施工人员参加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此后国家在六盘水安排开发性投资不断加大,1965—1978这14年中,国家在六盘水矿区煤炭基地投资高达14.66亿元,新增固定资产9.51亿元,累计开工矿井23对,设计能力年产1210万吨。在煤炭工业开发建设之同时,六盘水境内的钢铁、水泥、机械、冶金等一批大中型现代化骨干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或得到迅速发展。1965年3月,水城发电厂开始筹建,1974年9月第一台5万千瓦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水城钢铁厂1966年3月动工兴建,1970年1号高炉建成投产;水城水泥厂1966年筹建,1973年12月建成投产;同一时期,六枝、水城、盘江三大矿务局及六盘水煤矿机械厂等也先后建成投产。六盘水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大力开发和有效利用,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改善了六盘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使六盘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据《六盘水市志·大事志》载:1975年国民生产总值28202万元(人均157.47元),农业总产值15769万元,工业总产值19154万元。不难看出,经过十年的三线开发建设,国民生产总值较1965年增加了近2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过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92%,标志着六盘水自古以落后的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单一经济结构被彻底打破,现代工业开始成为六盘水的支柱产业。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的经济秩序恢复正常,六盘水三线企业开始加速发展,六盘水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工业总量不断提升,现代工业体系初具雏形。到1980年底,全市农业总产值19962万元,主要工业品产量:铁矿石34.09万吨,生铁41.48万吨,原煤676万吨,焦炭81万吨,发电量66684千万小时、水泥52万吨,化肥18195吨,工业总产值则高到43049万元[1]较1965年增加了17.2倍,远远超过农业总产值。上述一系列数据表明,到上世纪80年代初,六盘水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逐步成为一个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新兴工业城市,经济结构状更趋合理。
三、三线建设与六盘水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与总体上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严重滞后相联系,一直以来六盘水境内民众卫生状况很差,至1949年,境内仅有20余家私立的中医诊所,官办卫生院也只有3所,职工17人。[2]直到三线建设在境内的大规模兴起,这种落后卫生状况才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1964年,党中央作出大规模开发建设六盘水决策后,全国各地基建工程单位开始迅速调迁六盘水,支援六盘水矿区建设,这些随迁单位大多迁来了职工医疗和卫生所,大量的医务人员陆续进入矿区;同时,为加强六盘水矿区的医疗技术力量,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卫生部、煤炭部也从各地抽调医疗人员奔赴六盘水。如1965年3月卫生部、煤炭部派出北京医疗队24人和华东公司调入的枣庄医疗队、淮南医疗队携带必要的医疗器械、药品到达水城矿区医院。[5]另外,一些外迁的医院或卫生所和矿区原有的医院开始合并重组,以充实壮大矿区的医疗技术力量。譬如,1965年12月,江苏25所医院支援六盘水三线建设的218名医务人员与贵州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第二基建公司医院合并组建新的六枝矿区指挥部医院。1969年,矿区各生产厂矿陆续建成投产,开始着手筹建本单位医院或医疗所。1969年水城水泥厂职工医院扩建成功;1971年盘江矿务局总医院动工兴建,1972年诊楼建成,有医务人员124人,病床130张。
随着三线建设在六盘水地区的不断推进,全国工矿企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大量迁入,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医院和水城钢铁厂医院等四大医疗中心以及一批煤矿医院相继建立,六盘水落后的卫生状况从数量到质量开始发生历史性飞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等各方面均得到飞速发展,尤其是医疗设备迅速增加并得到到及时更新,万能手术床、九孔无影灯、心电图机、A型超声诊断仪、恒温箱、高压消毒柜等先进设备开始在工矿医院普遍使用。[4]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先进医疗设备的增加并投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六盘水落后的卫生状况。《六盘水市志·卫生医药志》载:至1976年,全境卫生机构增至331所;职工增至469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至3704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01人;每千人拥有床位1.58张。而在三线建设刚开始的1965年,六盘水境内卫生机构294所;职工只有93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92人);每千人拥有技术人员为0.87人;每千人拥有床位为0.28张。从以上一系列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是卫生从业人员还是卫生技术人员以及床位数,1976年均比1965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表明这一时期,六盘水地区的卫生事业确实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同样,三线建设也促进了六盘水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解放前的六盘水,偏僻贫穷,教育落后。据《六盘水市志·大事记》载:1949年六盘水人口为83.33万;学校仅有110所,小学104所,中学5所;在校学生仅有12815人,中学365人,小学12100人,教师547人。1949年六盘水地区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充分印证了解放前六盘水落后的教育状况。1965年,三线建设在境内全面展开,各工矿企业纷纷开办各类学校,六盘水教育事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此年年底,境内就有小学1211所,在校生145630人,教职工3642人;普通中学28所,在校生4960人,教职工313人。1965年后,随着“三线”建设的蓬勃发展,各省支援六盘水“三线”建设人员不断增多,随迁家属自然增多,为满足职工子弟入学的要求,“三线”各工矿企业开始创办自己的子弟学校,促进了六盘水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1969年,各厂矿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三线”企业开始掀起了办子弟学校的热潮。例如,现在享誉六盘水市的水矿一中,就创建于1970年,原名为水矿职工子弟学校;曾被贵州省确定为省重点中学的水钢职工子弟中学,也是创办于1970年。到1978年底,境内小学3291所,在校生305594人,教职工12629人,初中138所,在校生77583人,高中43所,在校生10477人,教职工23830人。由于境内各厂矿企业积极参与办学,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六盘水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学校及教职工数量,均呈倍数增长。
当然,此时期,境内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基础教育层面上,还体现教育层次的提升与教育类型的多样化,突出体现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三线”建设的需要,六盘水地区开始积极创办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满足社会和各厂矿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1]六盘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盘水市志·大事记[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79-180
[2]六盘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盘水市志·卫生医药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3
[3]水城矿务集团公司矿志编纂委员会.水矿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18
[4]六盘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盘水市志·卫生医药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46
[5]六盘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盘水市志·教育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