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始皇与齐文化的探究

2013-08-15林方梦圆

黑龙江史志 2013年9期
关键词:封禅秦始皇齐国

林方梦圆

(闽江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秦始皇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在中国的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他使中国进入了汉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其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同时也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的融合,总之,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而齐文化,则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齐地文化,二是齐国文化。齐国文化是齐地文化的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通常所说的齐文化是指齐国文化,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齐文化在地理环境上是半岛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互补式政治;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鲜明的文化特点,使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星空中一颗亮丽的明星。齐文化在秦始皇建立秦帝国的过程中可以说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齐文化”的历史沿革

所谓齐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这个定义中,齐人的概念是既宽泛又带有一定标准的。作为齐文化创造主体的齐人,不应该把里籍在齐地作为唯一标准。因为管仲生于楚,宁戚是卫国人,而陈完是陈国迁到齐国的移民,而上述三人都参与并创造了齐文化,他们是很标准的齐文化意义上的齐人;作为齐文化创造主体的齐人,也不应该把是否居住在齐地,是否能齐言作为界定的标准。因为齐地是一个变量,能齐言者也是一个变量。孟子一部分时间并不居住在齐地,也不能齐言,但他在稷下学宫的思想学术交流和言论,却更新发展了齐文化,为齐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虽不是土生土长的齐人,但他对齐文化做出了贡献,也应该是齐文化意义上的齐人。定义中所谓的特定历史时空,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齐文化存在的时间,应主要定格在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这个时间段内。当然从文化的渊源角度,齐文化的存在时间可上溯至三皇五帝时期;从文化的影响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二是齐文化存在的空间,我认为应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圈定范围,即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齐文化所存在的历史时期具体来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2]第一时期东夷文化时期,从原始社会到商末,是齐地的原始的本土文化。文化代表人物有:舜帝、太昊(伏羲)、少昊、后羿、蚩尤、商汤文化代表朝代:商朝文化代表特质:一种巫蛊文化、天下共主的文化、开放文化文化代表学说:巫蛊学,第二时期:齐国文化时期,从齐国建国到汉武帝时期,齐国文化是一种继承文化,是从东夷文化继承而来,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提。齐文化的保留不得不感谢太公: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文化代表人物:钟无艳、缇萦、东方朔、邹衍文化代表朝代:齐国文化代表特质: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齐文化在地理环境上是半岛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互补式政治;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鲜明的文化特点,使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星空中一颗亮丽的明星。文化代表学说:阴阳学,第三时期:齐鲁融合时期,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唐宋年间。文化代表人物:董永、王羲之、诸葛亮;第四时期:鲁文化时期,至今,文化代表人物: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齐地疆域为圈定范围,即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二、齐文化在秦始皇建立秦帝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秦国在进入中原以前,主要居于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上面,其算是一个弱国,而“历史文化传统”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环境,不是想抛掉就能抛掉的,也因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开始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当前学者们认为他主要接受的是齐文化,主要表现在:

(一)齐人的“阴阳学说”成为秦始皇巩固政权的理论依据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齐人邹衍是这一学说的主要集成者,这一学说被当时的很多的诸侯与方士引申到了社会的更替上,即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变化的,王朝的更替是自然的现象,最终又引申出“五德始终说”,成了各个君王改朝换代的重要理论支撑。秦始皇建立灭六国建立秦帝国之后,这一学说成了其灭六国巩固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理论支撑。据《史记·封弹书》载:“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传,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秦始皇可以说是实践“五德始终说”的第一人,而“五德终始说”自秦汉直至宋辽金时代,一直是历代王朝阐释其政权合法性的基本理论框架。[3]“故自秦推五胜,以水德自名,由汉以来,有国者未始不由于此说”。直至宋金以后,沿袭千余年的五运说才被逐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流而趋于消亡。

(二)对齐人“封禅文化”的继承

封禅(fēng shàn)中的“封”的意思为“祭天”,“禅”的意思为“祭地”,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中,也就是说齐国也存在这样的思想,而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也继承了这一文化,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219年)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说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车轮的蒲车,以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所说互相乖异,难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泰山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梁父山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基本上是取自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封禅大典是君王向天下人昭告其地位的一种重要的仪式,自秦始皇以后,这一仪式也存在于后面的每一个朝代当中,直至明朝以后,其才被改为祭祀。

(三)对神仙方术的迷恋

方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所限,人们相信天主宰着一切人事,人间的统治者受命于天,把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的变异,视为灾异和祥瑞的征兆。相传有“明堂羲和卜史”等官吏专门观天文、察时变、纪吉凶,用卜筮来传达天的意旨,并用祭祀来消灾祈福。在龙山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烧灼过用作占卜的兽骨,说明这时已有了预卜命运的占卜。商代的甲骨卜辞中,有许多日食、月食和风云雨雪及祭祀天时诸神的记录。周代认为天道与人事互相感应,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帝,“天命靡常”,人君“敬德保民”,就能“祈天永命”。春秋时,人们把天上的十二星辰和二十八宿跟地上的州、国位置相对应,称为“分野”,以星宿的变异来比附州、国的吉凶,使得天人之间发生更密切的关系。根据相关的考证,齐地在很早就有关于神仙方术的传说,这可以说是齐地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秦始皇对不死药的幻想是神仙方术在秦朝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其还曾派齐人徐福入海求仙,)。《史记.秦始皇本记》就曾记载:“齐人徐士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遗徐士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三、齐文化当今的传播价值

文化,是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的总和,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在当今社会,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齐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至今为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传播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齐文化尚变革,重兼容,形成了自身多元开放的价值特性,齐文化中的变革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不断力求革新社会的行动上,其兼容的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对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兵、农等各家思想的吸收,以及对社会各类人才的招纳,求变创新是21世纪社会的主流思想,我国对于文化也主要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上,在人才的问题上,当今社会无一国家不是采取主动吸引的政策,这些思想无疑与齐文化不谋而合;第二,结合实际情况,注重灵活实用的价值理念,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是采取重本(农)抑末(商)的政策,但是齐人从实际出发,以富民强国为目标,采取“专本肇末”的政策,倡导“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实用主义礼教观,无一不透漏出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治国理念,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齐文化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秦始皇本人以及其所建立的秦帝国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秦始皇在吸收齐文化的过程当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比如对神仙方术的迷恋,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文化系统,一定程度上对秦国治国理念形成了消极的影响。

[1]王雁.齐文化资源的品种、分类及特征[J].管子学刊.2012.2: 65-70.

[2]刘清香.王晓红.齐文化价值及其国际传播[J].东岳论丛.2010.11: 150-153.

[3]宣兆琦.论齐文化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J].管子学刊.2011.4:81-84.

猜你喜欢

封禅秦始皇齐国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秦始皇忆师
齐国强 作品
三十六计之偷梁换柱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